近段時間以來,很多粉絲朋友紛紛詢問我有沒有通啦啦皮膚膏?夏天了,天氣炎熱,身體濕氣往外發,極易導致皮膚病。身體濕氣重,易傷害皮膚,誘發濕疹、青春痘、銀屑病和腳氣病等。可以把地膚子、苦參和馬齒莧共同熬成水,濕敷于患處,能起到除濕止癢效果。日常應遠離高溫潮濕環境,適當的曬曬太陽,多戶外活動來排除體內濕氣。侵襲的部位不同,相關癥狀也存在著差異,需根據癥狀來判斷濕氣積蓄在哪個部位,然后根據情況來選擇合適的祛濕方法。濕氣聚集在膀胱,氣化不利,易誘發尿路感染和膀胱炎。其特征是:排尿次數增加、尿急和尿不盡,或是伴有小便渾濁、下肢水腫、發熱和腰痛等。膀胱經正是身體祛濕排毒的重要經絡,日常可以舒展或拍打該部位。或在中醫指導下,選擇具有利水滲濕功效的中藥,如玉米須、車前子、白茅根和澤瀉等。濕氣阻塞經絡可造成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和痛風等。具體表現為:四肢困重、肢體活動受到限制、四肢腫脹痙攣、肢體酸痛麻木等。此類人睡覺前可用艾葉和花椒水泡腳,水溫達到43~40℃左右,持續25分鐘左右,能起到除濕驅寒功效。可以一邊泡腳,一邊按摩足三里穴、承山穴和涌泉穴以及陰陵泉穴,這樣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睡眠。或者選擇具有祛風除濕功效的中藥,如海風藤、獨活和牛膝、威靈仙等。具體表現為:小便短赤或發黃、口苦、腹脹和厭食、脅肋脹痛、大便不調等。這種情況下可以喝五汁飲,由麥冬、鮮蘆根、蓮藕、馬蹄和梨組成,能起到清熱生津效果。或者選擇具有除濕退黃功效的中藥,如大黃梔子黃芩和龍膽草等。具體表現為:腹脹、糞便不成形或溏泄、嘴巴中黏膩、打嗝和泛酸等。適當喝紅豆薏米粥,可以加入白術、山藥和蓮子以及芡實等來滋養脾胃。或者選擇具有行氣化濕功效的中藥調理,如蔻仁、蒼術、陳皮和枳殼等。下面我來分享2個治療皮膚病的驗方效方,這兩個方,都是扶陽名醫的經典方,大家搬好小板凳,拿好筆和紙,認真記錄下來吧!好記憶不如爛筆頭,記好了,收藏起來,以后需要時,你就可以做自己的神醫了。第一個方子是:追風拔毒方,是扶陽大家王師發明的方子,可以治療反復性結節癢疹皮膚病。方藥組成是:炙黃芪75克、制川烏60克(先煎2時)、赤芍50克、朱茯神25克、苦參30克、地膚子30克、茵陳60克、油松節30克、忍冬藤60克、生姜60克、炙甘草25。第二個方子是:烏蛇皮榮湯,李可老中醫發明的方子,可以橫掃一切皮膚病。方藥組成是:烏梢蛇30克、桂枝尖10克、赤芍15克、當歸3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丹皮15克、紫草15克、制首烏30克、白蒺藜30克、白癬皮30克、炙甘草15克、生姜10克、大棗10枚。最后,我再分享一下常用治療皮膚病的中草藥,它們分別是:1、祛風止癢:地膚子、蟬蛻、白鮮皮、荊芥、薄荷、防風、刺蒺藜、獨活、羌活、烏梢蛇、僵蠶、蜈蚣。
2、清熱止癢:黃連、黃芩、黃柏、苦參、大黃、知母、金銀花、敗醬草、丹皮、生地、夏枯草、水牛角。
3、燥濕止癢:蒼術、藿香、枯礬、地榆、白術、白芷、薏苡仁、車前草、藿香、佩蘭。
4、化瘀止癢:桃紅、紅花、三棱、莪術、丹參、蘇木、透骨草、雞血藤、水蛭、益母草、三七。
5、祛寒止癢:花椒、吳茱萸、艾葉。
6、殺蟲止癢:雄黃、白礬、蛇床子、花椒、百部、川楝子。
7、扶正止癢:附子、熟地、肉桂、桂枝、鹿角片、干姜、黃芪、黨參。
我是許九九,我是個愛分享的人。
END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