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種板塊邊界 02 匯聚型板塊邊界-喜馬拉雅山 匯聚邊界又稱匯聚邊緣、 聚合邊界、破壞性板塊邊緣, 是兩個相互匯聚和消亡板塊間的邊界, 俯沖帶和海溝是它最典型的代表。 03 離散型板塊邊界-冰島 離散邊界是指兩個相互分離的板塊之間的邊界。 相當于大洋中脊軸部。 地幔物質沿洋中脊軸部上涌, 出露形成新的洋底巖石圈, 添加在兩側板塊的后緣, 兩側板塊背離洋中脊軸部而行。 04 守恒型板塊邊界-圣安德烈亞斯斷層 守恒型邊界是指 兩個相互剪切滑動的板塊之間的邊界。 典型代表如位于太平洋板塊和 北美洲板塊交界處的圣安德烈亞斯斷層。 斷層以西的太平洋板及 以東的北美洲板塊 正分別向西北和西南方向移動。 05 洋脊和海溝 洋脊是指貫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 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脈系列。 洋脊為地球上最長、 最寬的環球性洋中山系。 06 斷層分類 根據斷層線上原來相鄰接的兩點在斷層運動中的 相對運動狀況可以將斷層分類。 07 走滑斷層 走滑斷層是規模巨大的平移斷層。 即斷層兩盤順斷面走向相對運動的斷層。 其主要特征為斷面平直光滑、 近于直立,剪切性質突出。 根據斷層兩盤相對運動方向不同, 又可分為左行(旋)走滑斷層和 右行(旋)走滑斷層。 08 花狀構造 09 地塹地壘 地塹為兩側被高角度斷層圍限﹐ 中間下降的槽形斷塊構造, 它經常與地壘并排出現,相間排列。 地塹常成長條形的斷陷盆地﹐ 其邊界可以是平直的﹐ 但更常見的是折線狀邊界﹐ 一般由多條高角度正斷層聯合而成。 10 力與巖體變形 11 角度不整合 12 巖石和孔隙度 13 河流的形成 由于水流的侵蝕作用逐漸形成河道, 隨時間推移,水流增加, 其他支流匯聚成為干流。 14 天然堤的形成 天然堤是由河流沉積物自然形成的長堤。 天然堤的形成是由于 洪水期河水漫越河天然堤微相岸, 當河水變淺、流速降低時, 大量河水攜帶的懸移物質很快在岸邊沉積下來, 形成斷面呈楔形的天然堤。 15 山麓沖積平原的形成 16 流域 17 泛濫平原 河流在洪水期溢出河床后堆積而成的平原。 即河漫灘平原,位于河流的中下段。 18 沖積扇 19 大陸邊緣 20 障壁島沉積環境 障壁島是指一種狹長形的 高出海水面的砂巖體,平行海岸分布, 與海岸之間常有潟湖相隔, 對潟湖起屏障作用。 21 不同障壁島地貌特征 22 典型海灘剖面 23 海底扇 24 海嘯的形成 25 沿岸流 26 連島沙洲 27 鄂霍次克-塔伊戈諾斯火山弧有關的弧后盆地 在與鄂霍次克-塔伊戈諾斯火山弧相關的 弧后盆地中形成的相關沉積。 28 熱點火山 29 火山 30 火山類別 火山熔巖構成的是熔巖錐, 它頂部有碗狀火山口。 其中規模巨大的叫盾形火山。 全部由火山碎屑組成的是碎屑錐。 由熔巖和碎屑互層構成的叫復合錐。 有些火山錐坡上還有小型火山錐, 其通道與主火山錐的通道相連, 無獨立的巖漿源,這種小型火山錐稱寄生錐。 Johnson花崗斑巖侵入 加州大教堂峰花崗閃長巖, 從火山口噴發,向地表噴出火山灰和碎屑。 火山沉積物和大量的下層巖石 隨后被侵蝕而消失, 形成了今天的地表。 侵蝕地貌是指由侵蝕作用塑造形成的地形。 侵蝕地貌多出現于相對上升地區 (或相對于其鄰區較高的地區), 同地層的性質和地質構造有很密切的關系。 巖溶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 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 地下形態的總稱。 除溶蝕作用以外, 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 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地表水沿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 逐漸形成洞穴。 背斜指巖層發生褶曲時, 形狀向上凸起者。在一般平地上, 背斜的地層上半部受到侵蝕變平, 會形成中間古老, 兩側較新的地層排列方式。 向斜與背斜相對,兩翼指向上方, 中央向下屈曲。其在褶彎內之巖層, 愈往中央,愈為年輕。 穹隆是平面輪廓近似于等軸的背斜構造, 平面上地層呈近同心圓狀分布, 核部出露較老的地層,向外依次變新, 巖層從頂部向四周傾斜, 穹隆發育地區變形一般比較微弱, 地層產狀平緩, 常伴有放射狀或環狀高角度斷層。 u型谷又稱槽谷、冰蝕谷, 是經山谷冰川刨蝕、改造而形成的谷地。 兩側一般有平坦的谷肩,橫剖面近似u型。 冰川沿由地面流水侵蝕形成的 溝谷或其他負地形流動, 在流動過程中冰川的刨蝕作用 使原溝谷加深、加寬, 山嘴部分因阻擋冰川流動而被刨蝕掉。 終磧是冰川暫時穩定時期 在冰川前端的堆積物。 由于堆積作用在冰川末端的 一定位置連續進行, 逐漸加厚增高, 常形成弧狀冰磧堤,稱終磧堤。 終磧可以指出 冰川停滯的位置和停滯的時間, 是冰川地貌中的重要特征。 42 蛇形丘的形成 冰川作用廣義上泛指 冰川的生成、運動和后退。 狹義上僅指冰川運動對 地殼表面的改變作用, 包括冰川的侵蝕、搬運和堆積。 冰川運動的前端叫冰前。 供冰量大于消融量, 則向前推進,反之向后推進。 上層滯水(perched water) 存在于潛水面以上 包氣帶中的局部不透水層上的重力水。 補給區與分布區一致,分布范圍有限, 往往雨季時存在,干旱季節消失。 當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滲透, 深入到地殼深處的含水層形成地下水, (砂巖、礫巖、火山巖、這些良好的含水層)。 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熱加熱成為熱水, 深部熱水多數含有氣體,當熱水溫度升高, 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巖層阻擋去路, 會使壓力愈來愈高, 以致熱水、蒸氣處于高壓狀態, 一有裂縫即竄涌而上。 滑坡的活動強度主要與 滑坡的規模、滑移速度、 滑移距離及其蓄積的位能和 產生的功能有關。 一般講,滑坡體的位置越高、體積越大、 移動速度越快、移動距離越遠, 則滑坡的活動強度也就越高, 危害程度也就越大。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將含有沙石且 松軟的土質山體經飽和稀釋后形成的洪流, 它的面積、體積和流量都較大, 而滑坡是經稀釋土質山體小面積的區域, 典型的泥石流由懸浮著粗大固體碎屑物并 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漿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