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傅抱石人物畫欣賞(二)
傅 抱石(1904-1965),原名長生、瑞麟。因推崇石濤,改名為抱石。江西新余人。二十世紀中國最著名的中國畫大師之一,“新金陵畫派”領袖。傅抱石擅 山水、人物,精篆刻,長于美術史論研究,著述頗豐。其山水畫多用皮紙、山馬筆,勁毫散鋒,大筆狂掃,創“抱石皴”,氣魄雄健,淋漓酣暢。礬水雨景、干擦飛 瀑、熱融水墨,多所創造;人物畫狀貌高古,筆意清新,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時代感,豪放灑脫,雄視古今。
蕉蔭消夏圖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題識:(1)甲申七月五日,東川金剛坡下,新喻傅抱石。(2)蘇宇先生大雅教正。丙子春,白下記。鈐印:抱石大利、其命唯新、抱石齋
憑欄仕女 設色紙本 (330萬元,2007年6月北京華辰)
題識:抱石寫于東川。鈐印:傅、其命惟新
從1939年以后的6年多的時間,傅抱石一方面進入了他史論研究中的高峰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他從篆刻和史論研究到繪畫創作的過渡。這一時期對于傅抱石的 藝術生涯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遭逢家國之變,且生計困頓。胸中塊壘往往傾注于畫,這一時期創作的大量的山水、人物,代表了傅氏藝術的最高水平。《憑 欄仕女》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佳品。畫面以飛動流暢的散鋒筆法,描繪人物動勢。運用不確定的線條在貌合神離、若恍若惚之間,勾勒出一位妙齡女子憑欄側目的婀 娜體態。畫中人物頭部上仰,櫻唇微努,凝神貫注地注視右方,若有所思,眉宇之間流露纏綿悱惻之情。這一形象,溶入淡雅虛幻的背景,傳達出朦朧含蓄的內美。 人物面部細致入微的刻畫與幾近荒率的衣紋處理,形成鮮明對照。“傳神盡在阿堵中”,傅抱石一反傳統人物畫刻劃眼睛勾、染的手法,采用散鋒點睛,夸張睫毛、 加重眼瞼,使得畫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過眼神躍然紙上,人物形象風神俊朗,呼之欲出。
觀音造像 立軸 1944年作 執扇麗人 立軸 1944年作 雙姝圖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細擘桃花擲流水 鏡心 1944年作 (1725萬元,2012年7月上海天衡)
款識:閑來洞口訪劉君,緩步輕抬玉線裙。細擘桃花擲流水,更無言語倚彤云。宋高宗詩,甲申三月十九日,重慶西郊,新喻傅抱石。鈐印:抱石大利、其命惟新
畫上題詩為曹唐《小游仙詩九十八首》之一,表現女子尋情人不得,惆悵無言的失落心情。圖中仕女一襲素衣,手執桃枝,轉身回顧,凝神沉思。人物清秀的面龐, 眼神中透露出的淡淡憂傷,身後失去色彩的樹木,還有隨流水飄走的片片桃花瓣,使人目睹這種情景不由發出感慨:可惜這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在等待中付與斷 徑殘垣。畫中人物的衣紋以渴筆為之,澀而不滯,瀟灑婉轉,樹木、石塊則以較粗率的筆法寫成,由此而形成精致與粗放的對比。整幅詩歌與繪畫相互交融,達到了 詩意畫的最高境界。
黃鶯驚夢 設色紙本
款識:新喻傅抱石,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山齋。鈐印:抱石大利、其命唯新、抱石齋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這是唐代余杭人金昌緒之七絕《春怨》,今《全唐詩》存其詩一首,但卻為傅抱石提供了反復入畫的題材。這項題材最早見于1943年,構圖、筆法及設色與本幅最為接近。
圖中畫家緊扣詩意,筆下仕女手狹折枝立于垂柳下,仰首凝望,袛見黃鶯一雙在綠蔭中展翅分飛,也許是她已被鶯啼驚醒,破碎了懷人之夢。這個“打起黃鶯兒”的 無奈動作正點出了“閨怨”的題旨。畫家寫來含蓄內斂,畫中僅鶯飛稍呈動感,余者俱處于靜止停息;仕女申請略帶無助,眼含幽怨,在疏柳素淡色調的背景襯托 下,益顯抑郁。
柳堤仕女 立軸 設色紙本
款識: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傅抱石寫于重慶西郊。詩庵先生惠賞即乞教之,抱石又記。鈐印:付(朱)、抱石私印(白)、抱石大利(白)、抱石得心之作(朱)、往往醉后(朱)
《柳堤仕女》寫唐代韋莊《臺城詩意》。韋莊的詩以七絕見長,藝術上含蓄婉約同時又是著名的詞家,與溫庭筠齊名,在“花間詞派”中獨樹一幟。韋 莊一生遭逢亂世,四處飄泊。傷時、懷鄉、感舊、失落等情緒交織在一起,成為其詩中最重要的主題。他的詠史詩也大都融注著對唐室衰微的現實感慨,充滿了古傷 今的悲哀。“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此首詩寫金陵臺城經六朝戰亂的滄桑巨變,而不變的惟有“臺城柳”依舊, 感嘆歷史興亡,含蓄而又深沉。
這幅作品是傅氏尚在重慶時所作,傷時、感舊、懷鄉、吊古的思緒交織在一起。傅氏是圖景物其次,人物為主,畫仕女主婢二人,似乎畫中的仕女正在柳葉下吟頌著 感慨歷史衰的詩句,臺城垂柳在江雨霏霏中,主人回首頗感哀傷,婢女則抱琴低首無語,山河依舊而物是人非的感傷之意讓人回味無窮……
阮咸仕女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芭蕉仕女 立軸 1944年作
秋 思 設色紙本 甲申(1944年)作
題識:(1)甲申立冬日,抱石寫。(2)延俊兄、蘭嬌嫂儷賞。丙戌(1946年)六月,弟抱石補記。鈐印:傅、抱石大利、其命唯新
葉落知秋,這是抱石先生的感時之作,時在1944年甲申立冬,正值秋深,他所居的重慶西郊金剛坡,樹木大概也開始落葉了。“洞庭波兮木葉下”,是一種灑 落,但對閨中人而言,卻會生出許多思念。圖中,著紅色披肩的少女,疏慵地坐在地毯上,回首看落葉而若有所思也。抱阮侍女,側立一旁,似略有知。線描簡率而 具高古游絲之趣。施色古艷,深紅與淺綠相配尤見匠心。
仕 女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罷阮圖 鏡心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款識:(1)甲申長夏,新喻傅抱石,重慶西郊金剛坡下。(2)家賢我兄降駕山齋,展觀近制,承賞此幀,即以奉教。甲申十月二日,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弟傅抱石再記。鈐印:傅、抱石大利(二鈐)、甲申、其命唯新
雅樂圖 立軸 設色紙本
題識:新喻傅抱石,寫于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山齋。鈐印:傅、抱石之印、抱石齋、其命唯新
傅抱石是中國繪畫史中少有的同時以山水和人物并稱于世的畫壇巨匠。此幅《雅樂圖》和《麗人行》創作于同一時期,雖無《麗人行》之繁茂艷麗,卻更為典雅、含 蓄、和幽逸。畫面構圖精煉簡約,而重點情節集中和突出;意趣飽滿而充盈;對衣著的勾畫十分鮮活、細膩;設色淡雅而倍顯清新。尤其是對于人物形象地刻畫,生 動傳情,在優雅與莊重中不失浪漫情緒的流露與傳遞。演奏者一個撫琴、一個吹笛,配合默契,與賞樂者自然交流并相互感染,默契中達成了人與人、音與意、情與 景的和諧與共鳴。
在傅抱石先生極具古典風格的眾多人物畫中,《雅樂圖》古韻綿長而悠遠、古意濃郁而回腸,堪稱其精品佳作中極為突出、極為特殊的代表性畫作。
陶谷贈詞 設色紙本 甲申(1944年)作 陶谷贈詞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題識:陶谷贈詞。此擬寫李主宴谷澄心堂。出絲蘭于席歌風光好時指景也。甲申六月二伏,傅抱石寫。鈐印:傅、傅抱石、抱石齋
抱石先生的古人詩意畫既有宏景鉅制,又有小品點晴,雖在有些畫中題上詩句,但不占重要位置,有的只寫題目,有時僅題款,可是讀者一目了然是哪首詩或哪個典 故。臻此化境,絕非偶然。先生所有的繪畫作品都是轉化為視覺形象的詩,他本身就具備詩人的氣質,描寫古人形象或其軼事,就是歌頌某一古人或吟詠某一場景的 詩句。畫的語言即詩的語言,畫的意境即詩的意境。
東山攜妓圖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款識:甲申端午延二日,于重慶西郊,新喻傅抱石。鈐印:抱石之印(白文)、蹤跡大化(朱文)
“東山攜妓”,典出《晉書·謝安傳》,晉高小謝安,字安石,因不滿朝庭昏庸、官場腐敗,稱病辭官,隱居浙江上虞之東山,閑時攜妓出游,歌吹漫舞。以行為的 放浪風流,掩飾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傅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謝安放浪的形跡,其隱飾著的內涵和真情,才是先生為圖的宗旨。
全圖不作背景,簡詰而明晰。謝安寬衣大袖,直面而行,與相隨二妓全無顧盼與呼應,臉上著意加重的眼窩,似密布的愁云,炯然有神的眼目,含著隱憂,悲愴與剛 毅。作者特別夸大了謝安的頭部,正是為了強調和傳達主人公這種復雜而細微的神情。這種夸大的手法,在晚明人物大家陳老蓮的作品中時時可見。二妓面容嬌美, 相行相隨間似有交流,其滿目茫然的神色說明,她們對主人公的種種舉止殊多不解。在圖中,她們的角色既用以形成對比、陪襯主體,又用以調濟色彩,豐富畫面。
顧愷之說:“四體妍蚩,本無闕少于妙處,傅神寫照,正在阿睹中”。傅先生的人物畫抓住了顧氏的這一精神。所謂“阿睹”,就是眼睛,靈魂的窗戶。顧愷之特重點睛傳神,傳先生則把這一“點”大大發展了。
東山攜妓圖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題識:甲申五月十八日,新喻傅抱石,重慶西郊寫。鈐印:傅(朱)、抱石齋(朱)、傅抱石(白)
傅抱石人物畫自成一格,大多以文學名著為創作題材,他雖不是專門畫人物的畫家,但他人物畫最能見出其深厚的傳統功力。他曾說“我對于中國畫史上得兩個時期 最感興趣,一是東晉與六朝,一是明清之際。前者是從研究顧愷之出發而俯瞰六朝,后者是從研究石濤出發而上下擴展到明的隆慶和清的乾、嘉。”
《東山攜妓圖》,取材于《世語新說》,寫謝安隱居東山不仕,攜歌姬逍遙的情景。其人物造型非常有特點,意態神韻多有古意。女性往往“開臉”大氣,臉型圓潤 飽滿,紅顏朱唇,額上點紅,頗具唐風;男性往往氣格高古。人物服飾衣著典出六朝,長袍大袖,寬衣博帶,裙擺曳地;線條多用“高古游絲描”,圓轉暢快,樸拙 簡淡,間以瀟灑恣肆的散鋒筆意,面目一新,衣紋轉折處皆作圓轉,最見情趣;人物設色多古雅,“跡簡意淡”而雅正,以線為主,設色極淡,每以淡色一點即收, 自然滲透,所留空白極佳,衣著設色也多古雅,很少有濃麗的墨彩。傅先生曾寫過多幅此題材作品,此幅構圖與以往不同,人物刻畫更為精湛、傳神。
人物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東山攜妓圖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東山攜妓圖 1946年作 (537.6萬元,2009年10月中貿圣佳)
題識:丙戌三月初浣,傅抱石,重慶西郊寫。鈐印:抱石之印、抱石得心之作、金剛坡
傅抱石筆下人物,無一例外均是長袍大袖,寬裙曳地。筆法多用高古游絲描,卻又更加放松飄逸,似信筆而為,所以人物尤得六朝時的古雅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浪漫 氣息。雖然他申明自己不是人物畫家,畫人物只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國畫的“線條”,以及配合創作某些特定題材山水畫的需要,但他的人物畫卻受到了畫壇的極高 評價。傅抱石畫人物多有背景,而此幅描繪東晉揖謝人間、嘯詠山林的謝安東山攜妓的畫作,卻一反常態,純是人物,不著一筆他物,在傅抱石的畫作中是不多見 的。
東山攜妓圖 1956年作 東山攜妓圖 1946年作
東山攜妓圖 設色紙本 (2472.5萬元,2011年11月上海榮寶齋)
款識:淑賓同志指教,一九六四年,抱石南京記。鈐印:抱石齋
傅抱石先生在山水畫上的成就,主要表現在開今風、創新貌。而在其同時所擅的人物畫上,則主要是上古衣冠的一統天下。抱石先生的人物畫,早期追隨顧愷之的風 神,人物的形態和春蠶吐絲般的線描,無不高古而典雅。后來,他又取了陳洪綬的造型、石濤的意趣,由自我的性情統領駕馭,形成了獨特的自家風格。張大千先生 1946年題傅抱石先生《擘阮圖》說:“畫境以冷為難,比之詩人,惟昌谷有焉。抱石此作冷而幽,八百年來無此筆!”他一語道出了傅畫的妙諦:高古幽冷。
本幅《東山攜妓圖》,察其畫風,應是傅先生四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前期所作,1964年補題贈予淑賓的。雖是圖有出典,但傅抱石借古喻今的意圖十分顯明。
琴笛和樂圖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款識:甲申正月,東川金剛坡下山齋寫,新喻傅抱石。鈐印:抱石大利、抱石齋
傅抱石于1939年4月舉家來到重慶沙坪壩的金剛坡直至1945年10月,在此期間畫了大量的人物畫,形成其作品的主流,此圖就是其中之一。整幅畫看來, 三位琴友,知音相調,高古絕塵,明凈淡雅,水、墨、色融為一體。衣著設色古雅,衣紋轉折處皆作弧形圓轉。最見情趣的則是大面積的留白,絲毫沒有對空間的恐 懼,無為有用正體現了典型的東方神韻,是傅抱石先生的精品。
東山絲竹 設色紙本 東山絲竹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款識:抱石東川寫。鈐印:傅、其命唯新
傅抱石筆下之歷史故實,不少取材自晉人逸致,如竹林七賢、蘭亭雅集、淵明沽酒等。本幅以東晉謝安事跡為題,亦常被他援引入畫,1944-1945年筆下所出較多。構圖中,置謝安居中鼓琴,兩歌伎分列前后或左右,一吹笛,一撥阮,主仆合奏,共譜清音。
本幅畫面空間較窄長,故人物距離拉近,合奏之互動關系更形緊密。細節描繪詳盡縝微,如畫面上方以濃葉為蓋,點出身處山林之背景,鋪地坐墊及酒壺均交待清晰,標示了席地宴樂之無拘無束。抱石用筆細膩,線條流暢,設色清麗。
東山絲竹 設色紙本 (552萬元,2012年12月鳳凰拍賣)
款識:抱石寫于東川山齋。鈐印:傅(朱)、其命唯新(朱)
東山位于浙江上虞,相傳東晉謝安曾隱居于此,經常邀王羲之等人在此彈琴、下棋、賦詩。“東山絲竹”即是描繪當時隱士彈奏絲竹的景象。最喜把詩境入畫,或寫歷史故實,因而筆下人物亦從歷史與傳奇中走出,蕭散飄逸,意境高古。
此作未署年款,觀其風格,也是四十年代寫于重慶的。本幅以空間留白,將焦點集中于人物之上,人物作對角線分置,將謝安居中鼓琴,兩歌伎分列前后或左右,一 吹笛,一撥阮,主仆合奏,使合奏之互動關系相互映襯。抱石用筆細膩,線條流暢爽利;開臉造型,無論高士、仕女,皆精準傳神,神態切合身份。設色清麗素凈, 古樸典雅之氣息溢于畫面,魏晉風流于此窮盡矣!
游春圖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款識:奉春仁弟惠念,甲申九月下浣,抱石寫于東川金剛坡下山齋。鈐印:抱石
此幅《游春圖》,畫面以飛動流暢的散鋒筆法,描繪人物動勢,勾勒出一位富家女子攜仕女出游的情景。畫中女子體態頎長,面目豐腴,似有唐以前仕女風貌,為傅 抱石繪古代仕女的典型造型。傅抱石一反傳統人物畫刻畫眼睛勾、染的手法,采用散峰點睛,夸張眉目、加重眼瞼,使得畫中女子之情感通過眼神躍然紙上。高古游 絲描般的衣紋勁健飄逸,色彩淡雅,明凈高潔。
阮咸撥罷意低迷 立軸 1944年作 春 光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人物 設色紙本
春 光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款識:乙酉六月大暑,重慶金剛坡下寫。新喻傅抱石。鈐印:抱石之印、其命唯新、傅抱石印、一方漫漶不清
抱石筆下以"春光"為題的作品,最早見于一九四五年四月四日,題曰"余寫此幅未竟,時慧曰此春光也,即題之。"可知畫題乃依其夫人羅時慧之議而訂。這項題材日后屢見于其作品中。本幅寫于同年"大暑",即七月廿三日,構圖相若,應是原創稿面世后的第二幅作品。
《春光》主題為主仆郊游,枝條迎風垂蕩,見一片明媚之色,點出"春光"題旨所在。本幅按原稿略加更動,主體景物相同,惟細節描寫較豐富,如柳樹從右移左, 并置于仕女前,畫家加強了柳枝的密度,故主仆恍似身處柳枝群舞中悠然而行,仕女長袍隨風搖曳擺,與蕩柳互生呼應,令主體人物更見飄逸,也增添了畫面的動 感。仕女開臉屬典型唐人風格,典雅高貴,神態從容,配合淡雅設色,充份反映在如斯美景下春游的快意。
柳蔭仕女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乙酉(1945年)作
題識:乙酉小寒,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山齋,新喻傅抱石。鈐印:傅抱石印、其命唯新、乙酉
邊跋:先父抱石乙酉年所作柳陰仕女圖,系先母羅時慧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送贈日本友人者,今日回歸神州,不勝欣幸。此幅之構景,未嘗見有別稿,洵不可多得之佳作也。識者寶之。二○○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傅二石敬題於臺北亞太會館。鈐印:傅二石
柳蔭仕女圖 立軸 1945年作
題識:無情有恨竚江頭,月笑煙唬不自由。若使漢宮曾見此,直教張緒不風流。帶些幽怨守章臺,慘目愁眉鎖不開。丙夜芙蓉秋露落,伴君惆悵影徘徊。乙酉三月,重慶西郊制。傅抱石。鈐印:傅抱石印、印癡、其命惟新
貴妃醉酒圖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春詞〉詩意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題識:乙酉十月上浣,新喻傅抱石,東川金剛坡下山齋寫。鈐印:抱石私印、抱石得心之作
罷阮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款識:乙酉正月十七日重慶制。新喻傅抱石。鈐印:抱石大利、乙酉、其命唯新
松蔭芭蕉仕女 設色紙本 撫琴圖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側耳含情披月影 設色紙本
款識:側耳含情披月影。傅抱石重慶寫。鈐印:抱石私印、抱石得心之作、蹤跡大化
本幅未屬年款,據畫中構圖可知取自《擘阮圖》,袛是畫家在背景補綴梧桐芭蕉,并視以月色夜景,取題“側耳含情披月影”。圖中仕女兩人對坐,一撥阮或兼吟 唱,一側耳傾聽;背景則較豐富,空間幾至滿畫,僅與左上角枝葉縫隙中透現圓形留白,正是一輪明月映當頭!畫家采工寫結合的處理手法,以寫意為主,除主角開 臉勾劃細致外,桐樹芭蕉寫來皆恣放淋漓;設色較濃重,帶出了夜景的氛圍,維仕女席地而坐處,背后薄罩花青,在濃密色調中頓覺輕快明亮,恰好凸顯了清暉灑落 的光華。
天人合一詩情畫意 立軸 紙本
高仕圖是傅抱石先生常見之表現題材,通篇線條健勁舒放、氣勢凌人,有謝稚柳先生早年邊跋,“新喻傅抱石曩年相遇于重慶,常以旬日相會,先生縱談豪飲所作雄健奔放、潑墨淋漓,見此圖如唔故友也,己巳十月謝稚柳題。”此作蒼松下一高仕弄琴,美女舞簫,行筆極健枯筆高古,濕則潤澤。
〈陌上〉詩意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款識:相逢畢竟成相識,陌上分攜囑語低;此去野塘不多路,儂家即在野塘西。乙酉大暑,讀錢乙藜先生〈陌上〉,就宿墨寫此為快。抱石并記。鈐印:傅
本幅取錢昌照七絶〈陌上〉詩意入畫寫成。錢昌照(1899-1988),字乙藜,江蘇常熟人,歷任國民政府外交部、教育部要職。錢氏好詩詞,曾出版有詩集。他與抱石談文論藝,屢有詩作相示,以切磋斟酌,因而激發傅氏創作靈感,據詩意衍化為圖。
本幅寫于1945年夏,可能是取乙藜詩意入畫最早者。畫中只見兩童子陌上相逢復相識,交談甚歡,投契結緣,臨別之際,遙指居處何在,以待重聚之期。乙藜七 絶詩意平淡天真,抱石入畫亦不悖其意,以極簡潔手法寫之,隱去畫面背景細致之描寫,僅以寥寥數道墨痕交待野塘遠郊,焦點置于童子相遇之情狀,用筆迅疾,線 條簡煉,以傳神為主,而設色沉穩,切合野外荒率之境,惟童子嘴唇、衣領及履端略染朱色,畫面頓生醒目之效。
仕 女 立軸 1945年作
擘阮圖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擘阮圖 立軸 1945年作
觀書圖 立軸 設色紙本
鈐印:抱石(朱)、往往醉后(朱)
邊跋:抱石先生觀書圖真筆。甲申(2004年)夏月,云間程十發鑒題。鈐印:十發(朱)、程印(白)
傅抱石的仕女圖基本上是一個形象,風格繼承晉唐,人物臉型豐腴,雙額用淡墨勾輪廓,再用較深的墨畫出較確切的線條,櫻桃小口,雙眸用細筆散鋒描畫出眼瞼, 再用淡墨色點出眼珠,用較深一些的墨點出瞳孔,感覺目光清澈,加上兩道微彎卻斜飛入鬢的眉毛更覺氣質高貴,清氣逼人。臉部用胭脂輕淡地染出臉暈,反映出傅 抱石心中完美的仕女形象:體態輕盈、氣質高貴、儀態大方、神情幽婉的古典美的體現,也是傅抱石對女性美的圖示化的最好詮釋。
傅抱石仕女題材畫的構成,乃得益于以浮世繪為代表的日本風俗美人畫。在早期浮世繪美人題材中,畫面背景趨于簡約,甚至空白,突出強調了女性柔美的形體曲線 和流轉的衣飾,這種畫面處理留給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關于此特點對照傅抱石的仕女題材畫,不難看出,大部分此類畫作的襯景簡單,畫面留白較多或干脆不置背 景,與其山水題材中大量使用的滿構圖法大相徑庭。時至江戶早期,美人題材浮世繪趨于成熟,懷月堂派為此時的重要流派,擅長描寫女子出外步行的題材,其美人 圖具備的基本表現模式為:不論畫中女性姿態動勢如何變化,她們豐腴的軀體規律性地呈現扭轉的“S”形,頭臉部通常朝向著與身軀相異的方向,勾畫衣紋的長線 條簡潔有力,僅憑線條運動可以使觀者感受到衣紋下身軀的姿態。懷月堂派的這些人物造型特征為其后的美人題材浮世繪所保留承續,稱之為“懷月堂美人”。經過 一個世紀的發展,浮世繪中“錦繪”的代表畫家鈴木春信在繼承浮世繪傳統的基礎上,又創造出新的表現風格特征。春信采用準鳥瞰的視角刻繪了那些腰肢婀娜、體 態輕盈的美人,然而,他又采用了一種近乎“引目勾鼻”的程序化手法,使美人們那特殊風格的面部不帶絲毫表情,使她們具有了一種莫名的神態,從而喚起觀者的 聯想。傅抱石的仕女題材畫受其影響很大,他也多采用準鳥瞰式的視角,所有仕女的面部均是面無表情、目光游離、若有所思;體態頎長秀美,動作舒緩慵倦;襯景 選擇精當,以少勝多,很好地烘托渲染了畫面的氛圍。此畫襯景中窗邊枯落得瓶花即是如此。
傅抱石的仕女題材畫除了在表現形式、構成方法上受到以浮世繪為代表的日本風俗美人畫的影響之外,其畫作的審美特征與趨向也深受日本民族審美意識的左右。在 他的仕女題材畫中總能清楚地感受到畫面傳達出的淡淡凄苦、憂愁、悲哀的情緒,睹之傷懷,通過對女性舒緩姿態、柔婉表情的描繪,營造一種靜寂、哀傷、悲憐、 枯淡、凄切與憂郁的氛圍。這恰恰應和了日本藝術美學的基礎格調:讓人從對于“哀”的感受中體味“空寂的幽玄之美”。
知音圖 立軸 1945年作 知音圖 立軸 1945年作
清閣著書圖 設色紙本 乙酉(1945年)作 (418萬元,2007年3月長風拍賣)
款識:清閣著書圖。乙酉二月五日,重慶西郊制。傅抱石。鈐印:抱石大利、乙酉、其命唯新
抱石畫仕女一般都很清逸優美,但都用大紅涂唇,鮮妍而不俗,如他畫的《湘君》、《湘夫人》、《琵琶行》、《麗人行》等,唯獨著書圖不同。他是根據仕女們的 身份畫她們各自的性格、氣質、風度,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抱石創作的嚴謹審慎。他把著書圖畫得一片寒土滄涼寂寥的景象,著書人莊重文靜,清癯而矜持,與紅梅相 映成輝,有不畏霜雪的堅韌精神,賦予棲托澹泊的秉性,是在家人,又似方外人。這樣的仕女圖看上去平易簡潔,古樸絕俗;而意境悠然,內涵豐富;是與畫家的道 德學問,情操素養分不開,亦非技法高超的大手筆難期其成。
太白詩意庭院侍女圖 撫琴圖 立軸 1945年作
款識:美人捧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事心恨誰。抱石,金剛坡下制。鈐印:抱石(白文)
<后宮詞>詩意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款識:斜倚薰籠坐到明。乙酉初夏日,傅抱石,重慶西郊金剛坡下。鈐印:抱石大利、其命唯新、乙酉
“淚濕汗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白居易
本幅取意自白香山《后宮詞》。以唐人詩意入畫乃傅氏創作的特色之意。取材于白樂天作品者,以《琵琶行》屢見于筆下,《后宮詞》則甚少選用。原詩藉宮人怨詞 以喻未遇明主賞識之抑郁。盡管徹夜未眠,坐待黎明,仍不獲軍主臨幸,這無疑與知識分子空懷報國之熱忱,卻苦無報效之途的苦悶心情如出一轍。對照于畫家筆下 寫成之時,正值抗戰末期,天亮前夕,卻也是身處最黑暗的一刻,期盼與茫然的復雜心情纏夾,筆端流落的無遺是藉古意以抒今情。
畫中宮女席地而坐,背依薰籠,身傍燭臺剩殘燭半截,可知點燃已久,將屆天明。宮女垂首,微向前傾,凝眸前視,但雙目乏神,跟前卻無物可注視,直是茫然無緒 的反映。她一手拈濕巾,半截殘燭,點出了主角的心情及時光的流逝。全畫用色素雅,淺褐淡墨為基調,僅靠幾點殷紅提調色彩,但其古艷不妖,與周遭色調自生諧 協。運筆尤見公致,線條爽利,見于衣袖的處理如春蠶吐絲,綿延不斷,曲折迂回,盡頭衣紋曲疊復摺的起伏,用心細意處,足見抱石嚴謹的創作態度。
游春圖 紙本鏡框 1946年作
天女散花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貴妃出行圖 設色紙本 1946年作
執扇仕女 立軸 紙本 1946年作 仕女圖 設色紙本 1947年作
柳蔭美人 設色紙本
款識:抱石寫于東川。蘇可拉先生法家教正,戌子(1948)秋金陵并記。傅抱石。鈐印:抱石、傅、新喻、其命維新
本幅畫上具雙題,從題識內容可知作品寫成于重慶金剛坡時期,畫家一直自存賞玩,直到一九四八年約八月間,蘇可拉在南京中央大學舉行畫展,傅氏方檢舊作,復填補上款送贈。
圖中弱柳依依,輕掠畫面,枝稍下,赫衣仕女折梅,禹禹獨行,回首凝望,若有所盼。構圖類近1945年名作《為羅時慧作仕女圖》,但趨簡潔,設色清麗,著重描繪仍為仕女氣質優雅、含蓄動人的意態,寫來細致用心,應屬1945年至1946年間愜意之作。
日暮倚修竹 紙本設色
鈐印:傅抱石
題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傅抱石遺作,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七日,關山月補題于北京。鈐印:關山月
詩塘: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杜少陵佳人一首,啟功漫錄。鈐印:啟功、元白
我常見抱石同志喜寫湘夫人圖,不下百件,今在京獲觀其杜陵詩意畫軸,人物傳神,用筆灑脫,更為難得之作。戊午夏,文治記。鈐印:宋灝之印、婁東人
竹蔭仕女圖 設色紙本 1946年作 (690萬元,2013年6月上海嘉禾)
題識:此幀杜翁詩意,憶為丙戌仲春所寫。庚寅(1950)白露后,傅抱石補記。鈐印:抱石私印 抱石齋
傅抱石一生潛心研究中國畫的傳統理論與技法,善于借鑒和吸收世界各國繪畫藝術之長,用中國特有的水墨畫形式揮寫大自然生命的律動,描繪人物的精神氣韻,融 會進他愛家鄉、愛祖國、愛中華文化的濃烈的情感。徐悲鴻評價傅抱石全新的山水畫使“三百年來謹小慎微之山水突現其侏儒之態”。張大千稱他:“開創了中國人 物畫千年未有之新畫風。”此作仕女面目有唐代之風,而意境卻直逼六朝,仕女低首垂肩,袍袖寬寬,深情款款,頗具林下風致,身后叢竹逸筆草草,清奇、勁健。 畫面設色沉穩、清雅。
柳蔭雙美 設色紙本 1946年作
款識:蘇申先生法家教正,丙戌中春,傅抱石客重慶寫。鈐印:傅(朱文)、抱石大利(白文)、往往醉后(朱文)
1937年,抗戰爆發后,傅抱石應郭沫若之邀,于1938年進入國民革命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后隨三廳撤至重慶。在重慶,傅抱石迎來了他藝術創作的第 一個高峰期,此《柳蔭雙美》即是傅抱石移居重慶期間的創作。其筆下的人物形象取自古代文學名著,此作品中人物線條細長而柔勁,用筆洗練,注重氣韻,達到了 出神入化的效果,在貌合神離、若恍若惚之間,活脫脫地勾勒出兩位立于柳樹下的妙齡女子形象,人物以形求神,表現出人物的內在氣質。傅抱石先生人物畫的線條 極為凝練,勾勒中強調速度、壓力和面積三要素的變化,不同于傳統沿襲畫譜的畫法。其背景柳枝風動,與女子淡定專注的神情形成對比,襯托出少女的楚楚動人。 縱觀整幅畫作,構圖簡潔,設色清麗,著重描繪仍為仕女氣質優雅、含蓄動人的意態,實乃傅抱石仕女畫中精品。
紅衣仕女 立軸 1946年作 (552萬元,2012年7月中貿圣佳)
題識:丙戌五月,新喻傅抱石,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山齋。鈐印:抱石得心之作?抱石私印
此幅《紅衣仕女》所繪即是湘夫人,圖中人物形象古樸典雅、端莊凝重,面相豐滿美麗,表情沉毅而略帶憂傷,特別是眼神的描繪,用淡墨輕描,再以很少的濃墨稍加勾勒,給人以明亮晶瑩,嫵媚而又深邃的感覺。再加衣帶飄揚,動作悠閑從容,那種亭亭玉立,儀態萬方的氣度,楚楚動人。
柳蔭仕女 鏡心 設色紙本 1946年作 (2070萬元,2011年11月中國嘉德)
題識:丙戌立春前二日,傅抱石重慶寫。鈐印:傅、抱石大利、抱石入蜀后作
題跋:冬秀嫂夫人慧存。卅五年(1946年)仲春,悲鴻奉贈并題。鈐印:東海王孫、徐
詩堂:(1)柳陰驚艷。胡適。鈐印:胡適 (2)此幅柳美人圖,傅畫徐題,世間少許有,堪珍之。孤桐。鈐印:行嚴一號孤桐、章士釗印
傅抱石畫仕女畫,是抗戰入蜀之后才開始的。中國人受到精神感情上莫大的磨難,經歷著靈魂的極度的洗練。傅抱石的仕女畫就是在這個環境中誕生的。人在最痛苦 的時候,心靈最受壓抑的時候,在生與死的岐路上徘徊的時候,給人以信念,給人以理想,給人以溫情與希望的是甚么呢?那就是美,美比任何道理都更接近真理, 而女性美又是聚一切美于一身的存在,更是靈魂的寄托之所。他在戰爭的時代里創造出他理想的美人,可見他心中的希望之泉從來沒有干涸過。他以其自在瀟灑的筆 觸,不經意中能把人物描繪得那樣精致,人物的精神和畫家的精神融合到了一起,當然使畫具有使人傾倒的生命力。
阮弦撥罷意紙迷 設色紙本 1946年作 撫琴圖 設色紙本 1947年作
撫琴圖 設色紙本 丙戌(1946年)作
款識:文麟先生法家教正,丙戌二月中浣,新喻傅抱石,重慶西郊寫。鈐印:傅、抱石、其命維新
打起黃鶯兒 立軸 1948年作 打起黃鶯兒 設色紙本
柳溪春思 鏡心 設色紙本 1947年作
款識:丁亥閏月,新喻傅抱石,金陵講舍。鈐印:傅、丁亥、其命唯新
畫上無標題,構圖略與名作《春光》接近,都是游春仕女諸般情態。畫中構圖較豐富,前后配景與主角關系緊湊,垂柳粗干密葉,覆蓋了大部分畫面,既是前景,復 點出時序。仕女身軀修長,迎風玉立,衣裙飄帶輕盈,與所倚垂柳的枝條共呈節奏動感,互生呼應。由于適應縱長稍窄的畫面,并配合柳樹主干矗立直及頂端的布 局,畫家筆下人物也稍見身軀拉長,避免置于垂柳下頓感矮小,反而加強其婷婷織巧之態,輔以雙眸眼波流轉,更覺顧盼間搖曳生姿,乃其筆下游春仕女之典范。
仕女圖 立軸 1947年作 仕女圖 立軸 1945年作
題識:丁亥四月望,金陵講舍,新喻傅抱石。鈐印:抱石大利、蹤跡大化
此圖以大寫意的筆法,繪出背景繁密的花木及近前的苔石,其筆意疏放。又以較為工細的筆法,描繪一仕女婷婷立于花圃之前,手持紈扇,鳳眼微斜,傲然獨立。傅抱石描繪人物專以表現人物內心氣質見長,此圖即將仕女柔而不弱,隱含傲骨的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仕 女 鏡框 紙本 1947年作
撫琴仕女 鏡片 紙本 1947年作
執扇仕女 設色紙本 1947年作
仕女 水墨紙本 1947年作 墨筆仕女
款識:子山先生方家教正,丁亥秋月,抱石申行寫。鈐印:抱石私印
傅抱石雖然不是專門畫人物的畫家,但他的人物畫最能見其傳統功力。在他的人物畫中,又以女性形象最為突出,“湘君”“湘夫人”是其尤為喜愛創作的題材。傅 抱石鐘情于六朝顧愷之的筆墨,以高古游絲式的線條來表現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古典美色彩,此幅純以水墨描繪的《仕女》即是如此:線條細長而柔勁,輕重緩急 與粗細把握恰到好處;衣紋轉折處作孤形圓轉,寬裙曳地,意趣盎然;人物作回眸之勢,發髻高束,屏氣凝神,徜徉于天地間。
仕女圖 設色紙本 1948年作
阮咸仕女 設色紙本 1948年作
款識:紀思天先生法正。戊子夏,田友仁、田友士先生屬寫。傅抱石。鈐印:抱石私印、往往醉后
這項題材最早約見于一九四四年,另有“罷阮”的處理,亦即郭沫若賦詩所謂“阮咸撥罷意低迷”。本幅畫集中描繪身穿淡綠衣裳的仕女彈撥阮咸,省去常見的芭蕉綠蔭,背景留白,僅余身傍酒壺相伴,琴聲輕揚低迷,空有樂韻,苦無知音,藉畫意寄寓畫家有志難伸、茫無出路的內心抑悶。
仕女圖 設色紙本 1954年作 仕女圖 設色紙本 1960年作
武則天(二幅) 鏡心 設色紙本 1960年作 (1150萬元,2013年6月北京保利)
鈐印:抱石私印、一九六○
郭沫若在1959年6、7月間,離開北京,赴安陽,鄭州,洛陽,三門峽,西安,太原等地考察訪問,因為在洛陽參觀武則天捐助脂粉錢修造的大奉先寺石窟,有所感觸而引發了創作激情。他編寫著名《武則天·四幕史劇》,請傅抱石為之畫插圖。二張畫作,真可見得傅抱石的真功夫,除了大山大水氣勢磅礴,溫柔婉約的美人之外,抱石對歷史人物的情節和心境也有如此高超的表達。
滿江紅 鏡心 壬寅(1962年)作
題識∶滿江紅。抱石,壬寅春南京寫。鈐印∶傅、壬寅
岳飛的《滿江紅》,是傅抱石在抗日戰爭時期為宣傳而創作的題材之一。這件1962年春的作品,為舊題新畫。
此作尺寸雖小,卻元氣淋簐:人物以勾勒出之,衣袍、頭盔、臂甲的冷色與胸甲等的暖色適成對比,以側鋒掃出的粼粼波濤,通過大面積的紅色背景渲染,突出了前 景中冷色調的正拔劍在手、“抬望眼”的岳飛,而彩墨、水墨與水在皮紙上滲化、攙和,又變化出潤澤朦朧的狡雜墨象和皮紙肌理……“憑欄處”之下,露出了片片 招展的紅旗,與畫面上方的“滿江紅”、岳飛手中映照著紅色的寶劍遙相呼應,充滿強烈的革命象征色彩,使這件借古喻今且意匠非凡之作,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 記。
仕女圖 設色紙本 1963年作 琵琶女 設色紙本 1962年作
春 愁 設色紙本 1961年作
題識:新篁鎖幽徑,春寒杏衫薄。一九六一年六月三日雅集于左家,山月同志為寫幽篁坡石。振庭同志為題一聯,率奉石丹、文元賢伉儷惠賞并乞指政,傅抱石并記。鈐印:抱石私印、一九六一、關山月
仕女圖 設色紙本 1962年作 人物 1963年作
仕女圖 設色紙本 1963年作
款識: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宏康同志惠正即乞教之,一九六三年三月,抱石杭州記。鈐印:傅抱石印(白)
東山絲竹 設色紙本 1963年作
題識:一九六三年六月酷暑寫此,傅抱石金陵并記。鈐印:傅、上古衣冠
《東山絲竹圖》是傅抱石人物畫的典范。圖畫三人端坐于地毯之上,東山撫琴遠眺,心曠神怡,兩名仕女伴奏,一位回頭弄姿,一位低頭吟唱。抱石用筆豪放,不拘 一格,放縱中有法度,揮灑中見精神。他畫樹多用糟蹋點,無法之法,在無法中尋求一種畫面的秩序。樹葉隨風搖曳,干濕濃淡,層層分明,給人以一種“酒酣”的 境界,樹桿用雙勾法,但又不同于傳統工筆畫中的雙勾法,一改精致刻畫之習,其肆意追求用筆的流暢,不計較勾勒的密致,在這種肆意的勾勒之后,令人有一種 “無為而為”的感覺。人物的前面用大寫意的筆法畫出,似石?似樹?在這里物象的準確已不再重要,他的氣勢足以支撐整個畫面,以氣御人。人物衣著用色多以淡 墨調和花青去染,他的設色急促而又能與墨線吻合,墨與色,線與面,能夠很好的融合。這是傅抱石畫風的獨到之處。
對弈圖 鏡心 設色紙本 1964年作
款識:一九六四年十月,傅抱石并記。鈐印:抱石父
傅抱石,江西省新余縣人。一生所作松蔭高仕、竹林對弈、仕女等題材甚為得心應手,且多有高古風格,此作品屬典型傅氏人物作品,人物神態描繪精細入微,是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仕女圖 冊頁 設色紙本 1964年作
款識:(1)湘夫人。草木搖落秋風涼,洞庭湖中起波浪。抱石寫。鈐印:抱石大利、其命維新(2)我望著老遠,遠遠的岑陽,讓我的魂靈飛過大江,魂靈飛去路 太長,妹妹憂愁更為我悲傷。抱石寫湘君。鈐印:傅、抱石大利、其命維新(3)公主們來在這偏僻的島上,望眼采穿繞著愁腸,草木搖落秋風涼,洞庭湖中起著波 浪。抱石寫湘夫人。鈐印:傅、抱石大利、甲辰所作(4)嫩張機杼憶兒時,歡嬉乞巧無牽掛。娘催不睡,爺呼不醒,嬌慣故遲遲起。傅抱石寫。鈐印:抱石之印、 甲辰所做、其命維新(5)有個女子在山崖,薛荔衫子蕙絲帶,眼含秋波露微笑,性情溫柔可愛。抱石寫山鬼。鈐印:抱石之印、甲辰所作(6)云神放輝光比賽, 得太陰和太陽坐在龍車上,身穿著五彩的衣裳,她要往空中翱翔,逰覽四方。一九六四年七月,抱石寫云中君。鈐印:抱石大利、甲辰所作、其命維新(7)荷花衫 子蕙花帶,你忽然去,忽然又來,你晚上睡在天宮,在云端,為誰等待?抱石寫少司命。鈐印:傅、抱石之印、甲辰所做、其命維新(8)九張機。九張機者,前代 之新奔一斛珠耶,三郎之舊恨,借繚繞之余音,寫纏綿之哀思,詞非本事,體近無題,空擬華堂,妄陳口號,抽取僵蠶欲盡絲,和愁織向九張機,寒衣剪就偏難寄, 寄到邊城更不歸,抱石寫。鈐印:傅、抱石之印、其命維新
冊封:傅抱石仕女圖冊真跡。乙酉深秋,單國強題。鈐印:單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