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登峰造極的彩陶文明著稱的史前文化“馬家窯文化”,其命名地在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甘肅省博物館得天獨厚地收藏了大量的馬家窯文化彩陶。已知的中國最早使用彩陶的史前文化“大地灣文化”,其命名地在甘肅省境內,首次發現的遺址位于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黃河流域著名的仰韶文化也覆蓋到了黃河上游的涇河渭河流域,仰韶文化早中晚三期的彩陶在甘肅省博都有收藏。到甘肅省博,真正能史前彩陶一次看個夠,以至于到后來審美疲勞,制陶業衰退期的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的陶器都懶得看了。
▲圖1 甘肅省境內三種主要彩陶文化的傳承關系
大地灣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是已知的中國最早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沒有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古文化之一。大地灣文化與黃河中游的磁山文化的時代大致相當。磁山文化也流行三足缽,但是沒有彩陶。還有一個明顯特征,就是陶器制法采用模具敷泥法,也就是在陶制的模具上分層敷泥而成,它不同于大多數彩陶文化使用的泥條盤筑法。磁山文化的紅陶三足缽就是采用泥條盤筑法。
下圖是來自中原地區的磁山文化的紅陶三足缽。
▲紅陶三足缽,磁山文化,距今8000-7600年,故宮博物院藏
這個也與磁山文化的深腹罐(下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多了三個足。
▲灰陶深腹雙耳罐,磁山文化,距今8000-7600年,故宮博物院藏
二
仰韶文化,因1921年發現于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距今7000年到5000年之間。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延續時間長、分布廣泛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向西可抵達黃河上游的青海、甘肅交界地帶,所以在甘肅境內的涇河、渭河以及西漢水流域發現大量仰韶文化遺存。在甘肅省博物館里,看到了很多耳熟能詳的仰韶文化的典型陶器。
▲這個魚紋彩陶大盆與關中地區的仰韶文化魚紋彩陶基本上沒有區別。
國家博物館藏有一個造型一樣的彩陶壺,紋飾是水鳥啄魚(下圖)。
▲這個彩陶瓶的圖片出現率非常高,對它的造型已經很熟悉了,在展廳內當它突然出現在眼前的時候,“原來它在這兒??!”就好像家里有一件很久找不到的東西突然在某角落現身的樣子。
▲權杖是權力的象征,最早發現于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土耳其、黑海及里海周邊地區。中國的史前文化中原本并沒有權杖的,這個彩陶權杖頭是史前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印證?!?/span>
三
馬家窯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于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而得名。時間跨度大約是距今5200~4000年,分為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三個發展時期,其中以半山類型(約公元前2900年~前2350年)最為繁榮興盛。馬家窯文化最突出的特點是彩陶特別發達,彩陶占所出土陶器的一半以上。馬家窯彩陶的顏色黑、紅、白彩共用,紋飾圖案具有顯著的旋動特征,繁縟多變,變化莫測。
▲馬家窯文化中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的時間序列
馬家窯類型是馬家窯文化早期形式,距今5000-4600年左右。彩陶的特點是,器型以盆、缽、壺、瓶為主,陶質為橙黃陶,黑彩為基本色調。盛行漩渦紋、水波紋、同心圓紋、網格線紋和平行線紋,幾乎每件彩陶都有水波翻卷的紋飾,是否是黃河給予祖先的啟示呢?
半山類型屬于馬家窯文化中期,距今4600-4300年左右。這是彩陶藝術的巔峰時期,紋飾繁復精致,色彩絢爛紛呈。主要器型是大型儲藏器壺、甕。主要紋飾有漩渦紋、鋸齒紋、菱形紋、葫蘆紋、網格紋,常以黑色鋸齒和紅色條帶向前構成各種連續圖案,造型與圖案渾然天成。
▲這個葉子的形狀容易讓人產生聯想哦。
馬廠類型是馬家窯文化晚期,距今大約4300-4000年。彩陶精美程度不如從前,但器型更豐富。盛行紅色陶衣上施黑彩。圖案紛雜而抽象,主要紋飾有四大圈紋、變體神人紋彩、網格紋、回形紋、折帶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