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案另方:另有一方為行氣止痛消淤湯,由木香、枳殼、川芎、香附、大黃、防風、蟬蛻組成,專治胃腸型蕁麻疹,療效顯著。有腹瀉者去大黃,加秦皮與車前子;嘔吐者加半夏、竹茹;心煩加生龍骨、酸棗仁。
通腑養(yǎng)血治療蕁麻疹驗案2:徐某,男,31歲。
主訴及現(xiàn)病史:兩年來全身皮膚反復起風疙瘩,口服中西藥多種,未能痊愈。
診見:前胸后背可見淡紅色丘疹,隆起于皮膚,粗糙,皮膚劃痕征陽性,劇癢,失眠,心煩易怒,口干,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沉細。
西醫(yī)診斷:慢性蕁麻疹。
中醫(yī)診斷:癮疹。
辨證:血虛風燥。
治法:祛風養(yǎng)血,潤燥止癢。
方藥:祛風養(yǎng)血湯。
藥用:荊芥10g,蟬蛻10g,浮萍10g,當歸10g,胡麻仁10g,麥冬10g,天冬10g,白芍10g,生地黃10g,炒棗仁10g,夜交藤10g,生甘草10g。上方水煎服。
復診:上方口服14劑,皮損面積減少,癥狀有所緩解,瘙癢,睡眠差,皮膚劃痕征陽性。上方加生龍骨30g,繼續(xù)口服。
三診:上方又服14劑,丘疹消退,癢減輕。皮膚劃痕征不明顯,睡眠好,二便通調(diào),無咽干及手足熱。上方繼續(xù)口服21劑,鞏固療效。
按語:方中荊芥、蟬蛻、浮萍祛風止癢;麥冬養(yǎng)陰,清熱,潤燥,益胃生津,還能清心除煩;天冬能滋腎陰潤肺燥,又能補脾陰益脾氣;當歸甘溫質(zhì)潤,養(yǎng)血活血;生地黃甘寒質(zhì)潤,苦寒清熱,入營分、血分,為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之要藥;胡麻仁潤燥養(yǎng)血;當歸、生地黃、胡麻仁,三藥有“治風先治血”之意;甘草解毒和中,調(diào)和諸藥。對此型蕁麻疹用止癢消疹中藥也可治愈,但需時要長些,治療過程中瘙癢難止。皮損粗糙、肥厚而無出血傾向者可加三棱、莪術(shù),也可用搜風通絡之品,如全蝎、蜈蚣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