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湖北地名由來:政區名稱

     湖北省,簡稱“鄂”。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北。宋初置荊湖北路。元設江南湖北道,“湖北”之名始此”,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命名。明屬湖廣省,后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因省府駐武漢市武昌區,而“武昌”唐宋時稱“鄂州”,故湖北省簡稱“鄂”。2015年初全省轄13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12市1州),39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武漢市】位于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江合流處。1949年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置武漢市,取三鎮首字為名。現轄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西湖區、漢南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13區。
  【江岸區】1950年7月原漢口特別市所轄第六、七、八、九區(中山、大智、漢景、和平四區)公所,調整合并成立“武漢市第四區”,1952年7月改稱“江岸區”。晚清以來,漢口下游區域習稱“江岸”,如江岸車站,新區即以此為名。
       【江漢區】清雍正五年,漢口巡始下轄漢口居仁、由義、循禮、大智四坊。其中“循禮坊”即在今“江漢區”境內。民國時期系漢口特別市第三區。1950年11月,成立武漢市“第三區”,1952年7月,更名為“江漢區”。江漢,顧名思義即“位于長江漢水交匯之處”,實乃因“地標建筑江漢關大樓”而名。
       【硚口區】 1950年11月,在原漢口特別市一、二、三、十四區的基礎上,成立武漢市“第二區”;1952年7月,第二區改為“硚口區”。明代崇禎年間修袁公堤時,因取土筑堤形成玉帶河,在近漢水處修有石橋,故稱此地域為“硚口”,清同治年間修漢口城堡,石橋處稱“小硚口”。沿以為俗,故名。
       【漢陽區】漢陽建城始于東漢末龜山北側之卻月城和馬騎城,后歷經石陽縣(東吳)、曲陽縣(晉)、陵曲(南朝宋)、沌陽(北朝齊)統轄,至隋開皇九年,于此置“漢津縣”。隋煬帝大業元年,改為“漢陽縣”。其時漢水在今沌口入江,城在漢水之北,山南水北為陽,故名“漢陽”。
       【武昌區】公元221年,孫權遷都鄂縣,”因武而昌,故更名“武昌”。223年,在蛇山建夏口城,此為武昌建城之始,后于此置“江夏縣”。隋開皇九年為鄂州治;后周顯德五年,改鄂州為武昌郡。北宋建隆元年改武昌軍。元大德五年改為武昌路。明洪武元年改為武昌府。清依之。民國時為武昌縣、武昌市。
       【青山區】武昌東北江邊有山曰青山,山入江中有磯曰青山磯。清康熙《江夏縣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尾亙長湖,首枕大山,山下有磯,曰青山,又有青山口、青山鋪、青山磯之稱。1951年,武漢市武昌縣第九區改為“青山區”,隸武漢市郊區辦事處。后為適應武鋼建設需要,改為城區。
       【洪山區】原名“黃鵠山”或“黃鶴山”,又稱“東山”,以在武昌之東而得名,與蛇山一系,實“蛇山之初阜”。南宋寶祐五年,隨州受外敵攻擊,荊湖制置使孟珙遷隨州“大洪山眾,奉釋慈忍斷足及洪山寺額,并徙于此,遂沿呼洪山。”東山從此改稱洪山,又名“大洪山”。1955年,武漢市東湖區和武昌縣的第七區合并,新成立“洪山區”。
       【西湖區】原為古云夢澤東端。1952年長江水利委員會起草《東西湖蓄洪墾殖意見書》中,其中繪有東湖(又名綠野湖)和西湖(又名桑臺湖),且東西各有一大片泛湖群;此為首次將漢陽北鄉地區命名為東西湖。1958年,成立武漢市東西湖國營農場管理局。1979年建東“西湖區”。
       【漢南區】地處漢陽南部,原稱漢陽南鄉。1966年,建武漢市漢南農場,1978年,改建武漢市漢南農場管理局,1984年改為武漢市漢南區。
       【蔡甸區】本名蔡店,防衛漢陽西部之重要據點,設巡檢司、通判于此。清初詩人程封《蔡甸過黃圯書培風堂》詩中首見“蔡甸”二字,至同治年間,湖北巡撫胡林翼奏章中多寫作“蔡甸”,遂習以為常。新中國成立,設漢陽縣于此,1992年,撤銷漢陽縣,設“蔡甸區”。
       【江夏區】西漢高祖六年,析南郡東部置江夏郡。應邵曰:“沔水自江別至南郡華容為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魏黃初元年,孫權改江夏郡為武昌郡,治夏口(今武昌)。東晉南末,僑置汝南縣于今武昌上游,隋開皇九年,改江夏縣并移置鄂州城(武昌)。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1960年縣治移紙坊鎮;1995年,撤銷武昌縣,設立武漢市“江夏區”。
       【黃陂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以北,灄水流域。東漢末,江夏太守黃祖為拒抗東吳,于此建城自守,名黃城鎮;北周大象元年改鎮為南司州,并置“黃陂縣”。先秦時期,楚滅黃國(今河南潢川),其后裔播遷南下,分布于今鄂東一帶,是故有黃安、黃岡、黃梅等地名。據唐代《黃陂記》:“黃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駐,黃陂最大,溉田千頃,蓋黃陂之來由也”。一說源于三國時期,“黃”指黃祖興建的城垣“黃城”;“陂”有池沼、水畔、緩坡之意(做此意時音bei),此指“武湖”。黃陂,為“黃城”和“武湖”的合稱。北周置“黃陂縣”。
       【新洲區】位于湖北省東部,武漢市東北,長江北岸。本作“新州”,為黃州治。弘治《黃州府志》:邾城,今名“舊州城”,俗又呼“新州”。又明代長江水道南移,舉水入口之舉洲與陸合,舉水在今宋渡村形成大洲,明萬歷中,黃岡知縣茅瑞徵首次在公文使用“新洲”名。1951年由黃岡縣析置“新洲縣”,隸屬黃岡專區。1998年,撤銷新洲縣,設“新洲區”。

  【黃石市】位于湖北省東部,原為大冶縣石灰窯、黃石港二鎮,亦合稱“石黃鎮”。大冶縣東四十里有瑤山,民以燒石灰為生,俗名“石灰窯山”。1946年,將黃石港及石灰窯二鎮合并稱“黃石”。一說黃石山得“黃石港”,因“黃石港”得名“黃石”。1950年湖北省改石灰窯工業特區為省轄市,設“黃石市”。現轄黃石港區、西塞山區、下陸區、鐵山區、大冶市、陽新縣4區1縣1市。
  【黃石港區】【西塞山區】【下陸區】【鐵山區】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南岸。五代時,楊行密令武昌節度使秦裴分永興縣和武昌地,置青山場院,是為冶煉機構,主持采礦、開爐冶煉。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國主李煜以場院為縣治,置“大冶縣”,按《莊子·大宗師》“大地為大爐,造化為大冶”,取“大興爐冶”之意。1994年設市。
  【陽新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東南面。本應做陽辛。傳說黃帝孫顓頊號高陽,顓頊侄帝嚳號高辛,都曾于此居住,故取名為“陽辛”以示紀念。221年,孫權析下雉縣置陽新縣,南朝宋孝建元年為富川,隋改為永興,元改興國路。1914年,因與江西興國同名,改回古地名陽新。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清置十堰堡。保北有牛頭山,為百二河發源地,北流入江漢。十堰之名始見于明中期《湖廣圖經志》,其云:“十堰,在縣(鄖縣)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顧名思義乃是攔蓄河水,共修筑十道堰并在頭堰符近設一水利管理的機構,駐地名為十堰,意在標示管理范圍。十堰以此得名。時為鎮建制。1948年解放,屬陜南行署,1950年回歸湖北。1969年因二汽進駐設十堰市,1973年改為省轄市。現轄茅箭區、張灣區、鄖陽區、丹江口市、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3區4縣1市。
  【茅箭區】【張灣區】 
  【鄖陽區】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古鄖子國地,漢為“鄖關”,屬長利縣,蜀先主封申躭為鄖鄉侯即此。西晉太康五年,改長利縣為鄖鄉縣;元至元十四年,改鄖鄉縣為“鄖縣”。
  【丹江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水庫南岸。1983年設丹江口市,均縣撤銷并入。因臨丹江下游的丹江口水庫,得名。
  【鄖西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北。明成化十二年,分鄖縣的武陽的五個里、上津的津陽四個里別置新縣,以其位于鄖縣之西,遂名“鄖西”。
  【竹山縣】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今縣釋名》:“西魏置,有黃竹山,在縣東百里,一名黃山嶺,山上竹色皆黃,縣以此名。”縣城東北約百里有山,山上竹色皆黃,故名黃竹嶺、黃竹山,又名黃山嶺。縣遂以黃竹嶺、黃竹山得名。南朝梁改上庸縣為安城縣;552年,西魏改安城縣為竹山縣;此為竹山名縣之始。
  【竹溪縣】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明成化十二年,分竹山縣尹店社置“竹溪縣”。竹溪“因城西五里竹溪河得名。”(《竹溪縣志》)
  【房 縣】湖北省武漢市西北,上古為古房國地,曾有地名“防陵”或作“防渚”。秦攻楚,奪該地置“房陵縣”。隋置“房州”,因“縣西南有房山,有石室如房,因名”(《元和郡縣志》)。元至正二年,并房陵縣入房州。明洪武十年降為“房縣”。清方志以為,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應屬望文生義。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中部,《今縣釋名》:“春秋時楚夷陵,漢為夷陵縣,夷山在西北,因以為名。”東晉分夷陵西境(長江南岸黃牛巖至黑巖之間)地置“宜昌縣”(一說隋改“宜昌縣”),取“夷”之諧音雅化,為“宜于昌盛”之意。清為宜昌府,1912年改為縣。現轄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猇亭區、夷陵區、宜都市、當陽市、枝江市、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5區3縣2自治縣3市。
  【西陵區】 【伍家崗區】 【點軍區】 【猇亭區】
  【夷陵區】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夷陵之名始見于此。清《東湖縣志》云,長江“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
  【宜都市】漢武帝建元六年,置夷道,城臨夷水(今清江),漢代民族地區的縣曰道;故名。漢建安十五年,劉備改統轄夷道的臨江郡為宜都郡,含“宜于建都”之意。此為宜都得名之始。南朝陳置宜都縣。隋改宜昌縣。唐復置宜都縣。
  【當陽市】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側。原為古權國之地,漢置當陽縣,“謂天子南而治天下也”。據清《續修當陽縣志序》載:“周行四境,察其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下,西北多連山,東南多平原。”地勢呈斜坡面朝東方升起的太陽,即“正當太陽”,故名。1988年設市。
  【枝城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部。枝城,原為枝江縣城,名枝江鎮。古羅國之地,秦稱枝江。長江流至百里洲,河分兩道,因長江分枝而得名枝江。《水經注·江水》:“其地夷敞,北據大江,江汜枝分,東入大江,縣治洲上,故以“枝江”為稱。”《枝江縣志》:“蜀江自此分為諸洲,自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間如喬木之有條枝焉,故曰枝江。”1987年改為“枝城市”,因枝城鎮得名。
  【遠安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部,沮水之畔。西漢建元元年,置臨沮縣,以臨沮水而名。東晉隆安年間,因縣治遷亭子山,從此無沮河水患之擾,故改為“高安縣”。北周武成元年,改“高安縣”為“遠安縣”,取“永遠安寧”之意。《遠安縣志》:“以其近猺而遠”之意;即此地鄰近少數民族,又距京城較遠,但愿永遠安寧相處之意。
  【興山縣】湖北省武漢市西,香溪上游。三國吳永安三年,分秭歸縣之北界,別立“興山縣”。位于三國吳置興山縣。《興山縣志》:“興山環邑皆山,縣治興起于郡山之中,故名興山。”
  【秭歸縣】位于湖北省西部。西漢元始二年,置“秭歸縣”,有“屈原故里”之稱。《水經注》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秭歸。”“秭歸”之“秭”由“姊”演變而來。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漢興,置“佷山縣”,西晉一度改清流縣,不久復名。隋開皇八年,始置“長楊縣”,因境內有長楊溪而名。長楊溪,即清江支流南漢溪。唐武德元年,因“唐忌隋姓”,改“長楊”為“長陽”。至今。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側。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將容美土司所轄五峰、水盡、石梁、長茅關諸司,并劃湖南石門縣和湖北長陽、宜都及松滋三縣部分區域合而設“長樂縣”。因與福建“長樂縣”同名,于1914年以“縣城西南五個山峰并立”改名“五峰縣”。

  【襄陽市】位于湖北省北部,漢置襄陽縣,1950年以“襄陽”“樊城”兩鎮合并置“襄樊市”,取二鎮首字為名。峴山北麓有河,據《荊州記》云:“駕山而下謂之‘襄’”,故名“襄水”;水北為陽,“城在襄水之陽”,故名“襄陽”。據《今縣釋名》:“襄水今名疏水,為漢水之流。”現轄襄城區、樊城區、襄州區、老河口市、棗陽市、宜城市、南漳縣、谷城縣、保康縣3區3縣3市。
  【襄州區】【襄城區】【樊城區】
  【老河口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北。北宋乾德二年,置乾德縣,屬光化軍;后廢軍,改光化縣,取“光大王化”之意。清康熙年間稱新鎮,因地當漢江故道之口,也稱老河口鎮。1951年以老河口鎮設市。1979年,置老河口市,1983年,撤光化縣,地并入老河口市。
  【棗陽市】位于湖北省北部,滾河上游。原名廣昌縣。據《元和郡縣志》:“后周改襄鄉縣曰廣昌縣。隋初郡廢,尋避太子諱,改廣昌縣曰棗陽縣,因棗陽村以為名也。”隋興,避楊廣諱,改為棗陽縣。棗陽,本為縣中村名,起源失考。1988年設市。
  【宜城市】位于湖北省北部,本為鄢國,為楚所滅,置鄢邑;秦設鄢縣。漢惠帝三年改為宜城縣。城最初稱為“夷城”“夷邑”,后雅化,改“夷”為“宜”。據《今縣釋名》:“本鄢,為楚之別都,有鄢城。漢惠帝改今名,有鄢水,一曰夷水,桓慍父名彝,改曰蠻水。”宜城似由夷水得名。1994年設市。
  【南漳縣】位于湖北省北部,秦始置伊廬縣,漢晉時期又分置多縣;西魏時期,合北部四縣為重陽縣,后北周改為思安縣。隋開皇十八年,始改為南漳縣。以境內有古南漳水(即今漳水),故名。據乾隆《襄陽府志》:“漳水,縣南一百里,源出荊山。縣之立名以此。”又據《明史》:“南有漳河,流入當陽縣,合于沮水。”
  【谷城縣】位于湖北省北部,漢江中游西岸。秦朝始置縣,本名筑陽縣,后必經更改,隋開皇十八年,定名為谷城縣。據《水經注》:“谷城縣因古谷國而得名……春秋谷伯綏之邑也。”但《九域志》則云:“谷城,因神農氏在此嘗植五谷得名”。《水經注》為是。
  【保康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北部。北周置永清縣。據《保康縣志新纂》:“趙宋太祖時置保康軍,邑名始此。”明弘治十一年,析房縣東部潭頭坪(宜陽、修文二里)別置新縣。因宋雍熙三年曾于此地置“保康軍”而名“保康縣”,含“保民安康”之意。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東。初為鄂國。“鄂”源于鱷,或以鱷為圖騰。楚滅之,為“鄂邑”;秦置“鄂縣”,以古邑和古國為縣名。三國時改為“武昌縣”。民國二年(1913年)改名“壽昌縣”。因與浙江“壽昌”重名,翌年改為“鄂城縣”,以有古鄂王城而名。1983年設立“鄂州市”。現轄梁子湖區、華容區、鄂城區3區。
  【鄂城區】【梁子湖區】  【華容區】

  【荊門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漢江與漳水之間。唐貞元二十一年,新置“荊門縣”,因境內有荊門山而得名。《荊門直隸州志》:“荊門山即虎牙關,唐尉遲恭筑。在州南五里,東西兩山對峙如門”“峰巒對峙,上開下合,厥狀如門”,故名。1979年設市。現轄東寶區、掇刀區、鐘祥市、京山縣、沙洋縣2區2縣1市。
  【東寶區】 【掇刀區】
  【鐘祥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北,漢江中游。明洪武九年,廢長壽縣并入安陸州。明嘉靖十年(1531年),鐘祥,以明世宗(嘉靖皇帝)發跡于此,有“聚集祥瑞”的意思,故賜名“鐘祥”設“鐘祥縣”。嘉靖十八年,設興都留守司,故“鐘祥”又有“興都”之稱。1992年設市。
  【京山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北,大洪山南麓。魏晉南北朝時期,江漢平原行政區劃支離破碎,置廢頻繁。隋統一,于大業三年并角陵、盤陂二縣,新置“京山縣”。因城東15里有京源山而名。
  【沙洋縣】漢代名漢津渡,顧名思義,實乃漢水之津渡。西魏恭帝時,設綠麻縣;隋大業元年更名為章山縣。唐貞觀八年,尉遲恭任荊州路總管,在瓊臺山附近修建“沙洋堡”,因地處漢水灘地,故名。

  【孝感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北。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以漢孝子董永故地析安陸東境、黽縣南境新置“孝昌縣”取“孝子昌盛”之意。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莊宗李存勖為避皇祖“國昌”名諱,遂據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衾溫被和孟宗哭竹生筍等孝感動天故事,改“孝昌”為“孝感”。現轄孝南區、應城市、安陸市、漢川市、孝昌縣、大悟縣、云夢縣1區3縣3市。
  【孝南區】
  【應城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北。南朝劉宋孝建元年,析安陸縣南境,新置“應城縣”。《今縣釋名》:“縣近應山,故名。”《水經注》:似因古殷時應國而得名。舊志有云,因地處要沖,乃安陸、荊門二府之咽喉,鄖襄東道門戶,“應該置城為守”而名。似望文生義而已。
  【安陸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北。安陸一名,最早出現在出土文獻云夢睡虎地秦簡的“編年記”中,其中載“喜□安陸□史”,意思是“喜”(人名)曾任安陸的“□史”(官名,□為缺字)。云夢大澤之畔,而該地地勢較高,后人猜測,大約是取意于“安于陸地 ”,故名“安陸”。《今縣釋名》:“漢置,縣西有大安山,縣在大安之陸,以與“江夏”相對取名。1987年改市。
  【漢川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側。唐武德四年,析漢陽縣地,置汊川縣,因古汊水流經縣境。宋建隆元年,又因古汊水自竟陵流入縣西,更名為義川縣。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為避宋太宗趙光義諱,改義川為漢川,因漢水流經境內。
  【孝昌縣】
  【大悟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北。大悟,原名“禮山”,因境內有禮山得名。劉宋置東隨郡,入北魏為東隨縣,隋改為禮山縣。后省。1933年,劃河南羅山、湖北孝感、黃陂、黃安各一部新置“禮山縣”;1952年9月,為紀念大悟山區革命斗爭,更名大悟縣。因境內有大悟山而名。
  【云夢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北。“云夢”一名,似以古云夢澤,省“澤”字而得。滄海桑田,云夢澤發展為為邑居聚落,西魏大統十六年,分安陸縣南境,置“云夢縣”。另《國語》與《左傳》單稱“云”與“夢”。《夢辭》《國策》等稱“云夢”。一說夢人曰“澤”為“夢”,云夢就是“云澤”;一說江北為“云”,江南為夢;一說江南、江北隨處都可稱“云”或“夢”。

  【荊州市】位于湖北省南部,長江北岸。按《說文》:荊,楚木也。實指一種灌木,又名楚。因此楚國又被稱為“荊”。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注曰:“荊、楚,一木二名,以國號,亦得二名。”又有山,名“荊山”,故其地則名“荊州”。1994年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和江陵縣,設立“荊沙市”。1996年改“”荊沙市名為“荊州市”,取古“荊州”為名。現轄沙市區、荊州區、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公安縣、監利縣、江陵縣2區3縣3市。
  【沙市區】長江受夏水、沮水頂托,于江陵對面江岸形成沙洲,后逐漸成為港口,稱津或江津,因正對夏水入江口,又稱夏首。唐代,始有沙頭之稱,因港成市,故稱沙頭市,意為沙洲頂端之集市。沙頭市省稱沙市。1949年設市,故在沙市之后又加“市”字。
  【荊州區】
  【石首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南。西晉太康五年,始置“石首縣”。因縣之東江邊有石首山,“江濱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縣以此名。”(《今縣釋名》 )
  【洪湖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南。1951年,分原沔陽縣南部置“洪湖縣”,因境內有洪湖而得名。1987年縣改市。洪湖乃古江漢平原水系最后的孑遺,其作為地名,始見于明嘉靖《沔陽志》:“上洪湖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又十里為下洪湖,受鄭道、白沙、壩潭諸水,與黃蓬相通”。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南,長江南岸。《今縣釋名》:“漢置松茲縣,在廬江郡”,本名“松茲”,在今安徽宿松境。東晉咸康中,以廬江郡松茲縣流民,避兵于荊州,僑置“松茲縣”。漢獻帝時改為“松滋”,至今。據古今地名云,荊州松滋縣,古鳩茲地,按古鳩茲邑,在今蕪湖縣。”1995年設市。
  【公安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南。漢高祖五年,始置“孱陵縣”。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立營油江口(今斗湖堤),領荊州牧,“邑賴以安”,置“公安縣”。因劉備為左將軍,世稱“左公”,安營扎寨于此,故名“公安”。晉改“江安縣”,南北朝復置。
  【監利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南,長江北岸。三國東吳黃武元年,分華容縣地另設“監利縣”。其地水網密布,盛產魚稻;其境西北又曾煮鹽。遂“鄰官監辦”,以圖魚鹽之“利”(見《湖廣總志》 ),故名監利。
  【江陵縣】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取楚國都城——郢,始于此地置江陵縣。后世謂:“此地臨江”、“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埠”,故名江陵。

  【黃岡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東。春秋時,黃國(今河南潢川)為楚所滅,一部分后裔南下播遷至今鄂東,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名中的“黃”均由此而來。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南安縣”置“黃岡縣”。黃岡故城,在今武漢市新洲區東部,蓋因“城池地處岡地”而得名。《今縣釋名》:“西北有黃岡山,因古黃國得名。”1990年設黃州市。1995年在黃岡地區所轄范圍內改黃州市為黃岡市,沿用地區名為市名。現轄黃州區、麻城市、武穴市、團風縣、紅安縣、羅田縣、英山縣、浠水縣、蘄春縣、黃梅縣1區7縣2市。
  【黃州區】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東北。南朝梁置信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信安縣為麻城縣。《讀史方輿紀要》:縣本石勒將麻秋所筑,因名麻城。即后趙將領胡人麻秋曾于古城畈筑城,故名。麻秋在歷史上以嗜殺著名,史載:有兒啼,母輒恐之曰:“麻胡來!”啼聲即絕。又傳麻秋有女名麻姑,后成仙,今縣境西北仙居山仍存麻姑仙洞。1987年改市。
  【武穴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東南,長江北岸。本名永寧,因與河南永寧縣同名,唐天寶元年,取“廣施佛法、普濟眾生”之意,改置“廣濟縣”。1987年,撤銷“廣濟縣”,設“武穴市”。因治所在“武穴鎮”,故名。《康熙丁未志》:武穴“或云漢以前為鄔家閱,人極悍,有精兵,唐號武家閱。”據何紹基《長江圖說》:“武穴古為大江九穴之一。”明稱“武家穴”,簡稱“武穴”。
  【團風縣】古稱烏林鎮、烏龍鎮,最晚代至明代,又稱團風口,后改團風鎮。有記載說“以暑季環鎮堤上清風習習,故名。”未必可信。1995年12月,劃原黃岡縣、黃州市屬地,設團風縣。
  【紅安縣】位于武漢市北,大別山南側。原名“黃安”。明嘉靖42年,析麻城、黃岡、黃陂三縣各一部,取“地方安謐,生民安妥”之意,置“黃安縣”。1931年,紅四方面軍在“黃安戰役”奇取縣城后改縣名為“紅安縣”,以慶祝紅四方面軍的勝利。后紅軍放棄縣城。1952年,正式改名為“紅安縣”。
  【羅田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東北。大別山南麓。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分霍州置“羅田縣”,因縣西北有同羅關。《輿地紀勝》云:“羅田三溪之水會焉。蓋縣居茲水之陸而名”。又《宋書》載:南朝宋文帝時,巴蠻酋長田光興、文小羅平叛有功,設縣時取二人名姓,稱“羅田”。
  【英山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東,大別山南側。當地初有地名“鷹山寨”,為軍事、政治中心。南宋度宗六年,置“英山縣”,以“境內有英山”得名。關于“英山”,《英山縣志》載:“九江王英國公(漢代英布)之墓在英山腳下,塋碑尚存。”乃因人名山。英山,初屬六安州,本為安徽地,1932年,劃歸湖北省。
  【浠水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東,長江北岸。因浠水河得名。浠水,本名希水,發源于安徽岳西黃梅尖。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置“希水縣”;本五水蠻地。梁普通元年,改“希”為“浠”。唐武德四年,羅田縣并入,改名蘭溪縣。唐天寶元年,改名“蘄水縣”。民國22年(1933年),復改為“浠水縣”至今。
  【蘄春縣】位于武漢市東南。漢置“蘄春縣”,縣有蘄水,《太平寰宇記》:因“水隈多蘄菜(水芹菜)” 得名。蘄菜即楚菜,俗稱水芹菜。蘄春,取生機勃勃之意。東晉太元三年,孝武帝避其母阿春諱,改為“蘄陽”。南齊永明四年,更名為“齊昌”。隋開皇十八年,復名“蘄春”。明洪武九年,裁縣置“蘄州”。1912年,復“蘄春縣”制至今。
  【黃梅縣】位于武漢市東,南臨長江。南朝齊永明四年,置“永興縣”;隋興,改“永興縣”為“新蔡縣”。隋開皇18年(598年)改“新蔡縣”為“黃梅縣”。《今縣釋名》:“因縣西北十二里有(黃梅)山,山多黃梅,以此名縣。”

  【咸寧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南。唐代宗大歷三年,初置永安鎮;五代時期,南唐保大十三年,升為永安縣;北宋真宗景德四年,為避宋太祖永安陵諱,以《易·乾象》中“萬國咸寧”一語與“永安”近義,改“永安”為“咸寧”。1983年設市。現轄咸安區、赤壁市、嘉魚縣、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1區4縣1市。
  【咸安區】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南。三國黃武二年(223年)置“蒲圻縣”。據《元和郡縣志》:“蒲圻湖在縣東北,湖多蒲草,吳帝立蒲圻縣,因蒲圻湖為名。”1986年5月撤銷“蒲圻縣”設立縣級“蒲圻市”。1998年6月更名為地級“赤壁市”由咸寧市代管。因東漢末年在赤壁山發生赤壁之戰而命名
  【嘉魚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南。漢初,名沙陽堡,因地近長江中沙洲而名。晉太康元年,置“沙陽縣”。隋開皇九年并入蒲圻縣,以沙陽縣地多生鲇魚置“鲇瀆鎮”。五代南唐升元元年,改鎮為場,后升場為縣,以其地盛產“嘉魚”且城西有魚岳山,取《詩經》“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名曰“嘉魚縣”。
  【通城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南,陸水上游。漢高祖六年置下雋縣,因雋水而名。南齊永元元年改為上雋縣,設“錫山市”(今雋水鎮)。梁大同五年分立樂化縣、下雋縣。唐元和五年改錫山鎮為通城鎮。宋熙寧五年(1072年)分崇陽縣南上雋、樂化、天寶3鄉置通城縣。取意“四通八達之城”。一說取意于“水道通,地勢順,直注武昌城”。
  【崇陽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南,陸水流域。南朝梁大同五年,置樂化縣,隋開皇中,并入蒲圻,隸江夏郡。唐天寶二載置“唐年縣”。宋開寶八年始名“崇陽”。以縣北群山崇聚,縣治在南得名。《今縣釋名》:“自龍窖山發脈,歷方山巖頭而東,至此諸山崇聚,縣在其陽,故名。”
  【通山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南,富水上游。宋乾德二年(964年)置通山縣,取通羊、青山二鎮各一字,置縣。

  隨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繁體字為“隨”。西周初期,周勢力南擴,在漢水以北分封諸侯,周為姬姓,史稱“漢陽諸姬”,隨國即為其一。春秋時期,楚國北延,滅隨國,置“隨縣”;晉興,為“隨郡”;西魏大統元年,為“隨州”。楊堅曾受封于隨,遂以隨為國號,“隨”帶“走”旁又有“隨從”義,便去“辶”為“隋”。1979年設“隨州市”。現轄曾都區、廣水市、隨縣1區1縣1市)
  【曾都區】
  【廣水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北。本名應山。南北朝時宋析隨縣置永陽縣,《元和郡縣志》:“梁以隨州北界應濃山(今印臺山)戌置應州,并置永陽縣,隋改應山。”又據《水經注》:“魯陽縣有應山。應城,……此之名應,或殷時應國所在歟。”1988年,撤應山縣,因廣水鎮而設“廣水市”。廣水鎮,得名自境內廣水河。其河床淺寬,每當山洪匯集則河面寬廣,故名“廣水”。
  【隨 縣】位于湖北省北部。春秋為隨國地,《水經注》:“楚滅隨以為縣”,以國為名,置“隨縣”。

  【恩施州】全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東晉臨施水(今清江)筑城,號施王城。后為后周所滅,置施州。據《水經注》:“施水出施山,北流會于沅。”該地因名施王屯。明設施州衛,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施縣,次年改“恩施”,取意“皇帝恩賜施縣”之意。現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2市6縣。
  【恩施市】見【恩施州】
  【利川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明中期以后,漢人大規模移民鄂西南山區。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置“利川縣”。清江橫貫,平川廣闊,物產豐富,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1986年設市。
  【建始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側。晉泰始元年(265年)設建始縣。據《今縣釋名》,因建始溪得名。又曰,三國吳永安三年,該地始置縣,取“建縣伊始”之意,故名“建始”。
  【巴東縣】位于湖北省西部,原為巴國地。秦國統一,置巴郡。東漢獻帝初平六年,益州牧劉璋分巴郡朐忍至魚復置固陵郡。建安六年,將管轄墊江縣以北的舊巴郡改稱為巴西郡,固陵郡改稱巴東,取意巴郡以西,巴郡以東。隋開皇十八年廢巴東郡,置巴東縣,以縣在巴山之東,故名。
  【宣恩縣】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清雍正十三年,在西南開始實施改土歸流。乾隆元年,并施南、東鄉、忠峒、忠建、木冊、高羅諸土司地置“宣恩縣”,取“傳布恩德”之意。
  【咸豐縣】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北周于此設烏飛縣,隋設開夷縣,唐改清江縣,宋朝為富州地,后改為安定州,明洪武五年設大田軍民千戶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西南實施大規模改土歸流,將大田軍民大戶所及唐崖、龍潭、金峒、西坪各土司地共設一縣,經湖廣總督邁桂奏請雍正帝欽定為“咸豐縣”,取“咸慶豐年”之意。
  【來鳳縣】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沅江支流酉水上游。北宋仁宗時置散毛司,行土司制度。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廢散毛等七土司。乾隆元年,置“來鳳縣”,隸施南府。傳其時翔鳳山“鳳凰翔集,聲鳴九天”,有鳳來儀,是為祥瑞,故名。
  【鶴峰縣】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原為容美土司地,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始置“鶴峰州”。州治在八峰山下,其一峰多白鶴,因名“鶴峰”。又曰,城后諸山奇峰,如鶴飛翔而得名。光緒三十年升直隸廳,隸屬施鶴道。1912年廢廳設“鶴峰縣”。

  【潛江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漢江南岸。北宋乾德三年,升安遠鎮為縣,置“潛江縣”。《水經注》:“潛水蓋漢水枝分潛出,故受其稱耳”。即因境內有河道分流漢水入長江,取“漢出為潛”意,故名“潛江”,一名“蘆洑河”。據1988年設市。

  【天門市】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楚國為竟陵邑,因大洪山余脈在此終止,即“陵之竟也”,因而得名。秦統一,設“竟陵縣”。五代后晉天福元年,為避“石敬瑭”諱,改竟陵為“景陵”。清雍正四年(1726年),為避康熙帝陵寢(景陵)名諱,改景陵縣為“天門縣”。因縣西北三十公里有天門山而得名。天門山群由佛子山、金杯山、團山、樸船山、龍尾山五峰組成,綿亙二十余里,其主峰與龍尾山之首凌霄對峙,中空如登天之門,故名“天門口”,乃天門、京山之第一通道。1987年縣改市。

  【仙桃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漢江南岸。《今縣釋名》:“粱置郡,隋改縣,在沔水之陽。”又“漢有沔陽,屬漢中郡,如淳曰,此方人謂漢水為沔水,顏師古曰,漢上曰沔。”漢水支流錦瑞河繞龍華山與漢水交匯,其地漸成碼頭,因其形而名“尖刀嘴” 。明嘉靖中,因“尖刀嘴”不吉,據其桃形地勢改稱“仙桃渡”。后商賈云集,為一方重鎮。1952年沔陽縣治由沔城遷往“仙桃鎮”。1986年撤“沔陽縣”設“仙桃市”,因鎮得名。

  【神農架林區】位于湖北省西北邊境,大巴山區。因神農架山峰而得名。神農架,曾名神農山、南山、熊山、神龍山、景山、神龍架、老君山,名稱并不統一。“神農架”最早見于清同治《興山縣志》,其云:“老君山其最高處曰神農架,懸崖削立,林木蒙茸,人跡罕至。”相傳上古時代神農氏架木為梯,上山采藥,遍嘗百草,為民除害。故名。1981年曾設“神農架縣”,現設省轄林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湖北地名由來
湖北省
湖北為何叫湖北,簡稱鄂,這些你都知道原因么?
中國地名的由來—華中篇
湖北省市縣地名來源文化探究
湖北市縣名稱的源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连市| 旬邑县| 达孜县| 资中县| 石林| 珲春市| 印江| 济南市| 凭祥市| 呼和浩特市| 博客| 闻喜县| 大足县| 三穗县| 同德县| 环江| 崇明县| 汪清县| 青海省| 奉节县| 中江县| 武义县| 堆龙德庆县| 长沙市| 三江| 健康| 东阿县| 赤水市| 淄博市| 神木县| 孟津县| 同江市| 清水县| 四子王旗| 班玛县| 灵寿县| 广安市| 牡丹江市| 叶城县| 霍林郭勒市| 樟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