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山在大足縣城東20公里,過石馬鎮,到石門村,路右邊有路碑,沿石板路步行百米就到景區,雖然冷清,倒也好找,這是大足石刻五處世遺之一,里面有管理員。
路碑
這顆羅漢松當門而立,氣度不凡
石門山造像始刻于宋紹圣元年(1094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結束。鑿刻有造像的崖面全長約72米,共16窟,題材主要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佛、道教結合石刻群,作品造型豐滿,神態逼真,將神的威嚴氣質與人的生動神態巧妙結合,在中國石刻藝術中獨樹一幟。
進門第1龕,藥師琉璃光佛龕,南宋。主像為藥師琉璃光佛,左側地藏做比丘打扮,右側觀音,頭已殘
2號龕,有名的玉皇大帝龕,玉皇大帝端坐雙鉤云頭靠背椅上,一幅中國古代帝王的打扮。道教以三清為尊,三清下有四御,即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勾陳大帝、后土皇祗,玉皇大帝位列四御之首,掌管天地人三界,統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
有趣的是,玉帝的龕比較小,龕口的兩尊神將倒高大健碩,威武雄壯,左邊的是千里眼,眼睛瞪得如銅鈴一般,似在張目遠望;右邊的順風耳全神貫注,似正聆聽著千里之外的動靜。
題記顯示:此龕鑿于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鄉人楊伯高為死去的父親楊文忻開鑿,楊文忻享年八十歲,楊伯高在龕口還留下了自己的供養人像,他頭扎方巾,身著尖領窄袖衣——這是南宋下層百姓的常見裝束。
釋迦牟尼佛龕,佛祖正在說法,身后的弟子凝神諦聽
4號龕,水月觀音龕,南宋。龕頂部為平頂,主像為觀音,隨意坐于山石座上,遍身瓔珞
阿彌陀佛像,接引眾生的姿態
6號窟,西方三圣和十圣觀音像,南宋。窟內平面呈矩形,主像為阿彌陀佛,兩側左為觀音,右為大勢至,窟左、右壁下部,平均分立五個凈壇,壇內生出蓮花,每蓮臺上立一觀音。兩壁共為十尊。其中左壁最外側一尊楊柳觀音頭于2004年被盜,至今沒找到。
窟內漂亮生動的造像,最外側的應該是善財和龍女
窟門外的四大天王
7號獨腳五通大帝龕,頭像1995年被盜,至今尚未追回。
8號窟,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變相窟。孔雀明王結跏趺坐于蓮臺上,面相端莊,頭戴高花冠,耳垂雙珠長珰,下著裙,外穿對襟輕紗天衣,胸飾瓔珞,身有四臂,左上手托經書,右上手托如意球,左下手持扇置于膝間,右下手握蓮苞橫于腹前,項后有圓形火焰頭光。
寶頂山、北山都有孔雀明王的獨龕,可見當地人們對它的喜愛程度
9號龕是訶利帝母像(鬼子母、送子娘娘),鑿于南宋。我們在北山介紹過,此處略10號窟,三皇洞,主像為三皇,天皇居中,地皇及人皇居其兩側,稍矮。洞窟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坍塌過一次,所以窟頂部及右壁的造像大部不存。左壁造像分上下兩層,第一層為二十八位天人像,第二層為六尊立像,是該窟的精華。
11號,炳靈公夫婦龕,主像為炳靈公夫婦,面西南,端坐于雙龍頭靠椅上。圍繞主像,在其身后及兩側,共刻有五排70身男像。炳靈公傳說為東岳大帝第三子,人稱東岳三郎,亦稱為火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