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縣的吃食兒不多,但老炒肉很出名。本地人愛吃,外地人也慕名來品嘗。何謂老炒肉?老式炒肉之稱也。原因之一是其做法近百年一貫制;再者,其味濃、色重、醬香,相對于現(xiàn)在以清淡為主的菜,稱為老式也不為過。
任縣做老炒肉的飯店不少,但傳統(tǒng)的有兩家:大街石頭飯店和王大黑飯店。兩家飯店的店面都不太講究,但老炒肉極正宗,燒餅和火燒也是飯店自做,人常常爆滿。兩家飯店的菜味大同小異,前者味重,后者味淡,如此而已。有想吃老炒肉的遠方朋友來任縣一定要提前告知我,否則晚了就占不上座了。
老炒肉的工序并不復(fù)雜,肉以肥肉為主,先切片,然后抓芡、過油、爆醬,急火翻炒而成。為什么用肥肉,大概因物質(zhì)匱乏年代,人們沾肉腥味兒少,多喜肥嫌瘦,故而用肥肉。肥而香是以前平民階層對美食的首選。不過近幾年老炒肉的選料也有所變化,已開始用瘦肉。之所以抓一下芡,是因為抓過芡的肉過油后膨脹、松軟,裝到盤子里襯堆兒,且吃起來不膩口,嫩滑。
炒老炒肉,有兩道工序很關(guān)鍵,一是過油,一是爆醬。過油就是將抓過芡的肉放入滾熱的油中,迅速翻轉(zhuǎn),然后篦出一大部分油,剩一小部分繼續(xù)帶肉快速翻炒,直至略微掛焦,然后將油篦凈,肉待用。過油,是個功夫活兒,它需要一定的腕力和巧勁兒,動作要干凈利索,否則帶油翻炒要引火燒身。練成這個活兒,不苦練兩年翻勺是上不了灶臺的。再說爆醬,這活兒要的是眼力,爆嫩了,只咸不香;爆過了,只苦不香。只有恰到好處,才能爆出醬的紅色,醬香彌漫。
炒老炒肉,講究一個快字,醬爆好后,要迅速將過好油的肉放入醬內(nèi)快速翻炒,與此同時,抓一大把綠豆芽或蔥花,扔到勺內(nèi),一同翻炒。綠豆芽或蔥適合快炒,且白的綠豆芽或青、白相間的蔥與醬紅色的過油肉配在一起,其色誘人,其味饞人,的確不失是一道美味兒。
吃老炒肉,其配食也很主要,最好的配食是熱燒餅和火燒,(任縣燒餅也很有名,在此不述)剛出爐的燒餅或火燒,加上剛出鍋的老炒肉,其肉香、醬香與熱烘烘的麥香雜糅在一起,其味美不勝收。九十年代,一個在美國的苗姓老人到任縣尋祖,我就在大街石頭飯店用老炒肉和燒餅來招待他,80多歲的老人就著老炒肉一口氣兒吃了3個燒餅還有不舍之意,真是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