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山大概就是那種每年只有幾個星期才會比較熱鬧的地方。本人不喜拍照時人頭攢動,所以看到冷清的山門,自然有些竊喜。在公眾假日找個沒多少人的正規景點,也還是有難度的。
先來張棲霞山風景名勝區導覽圖。
嗯,山上似乎景點不少,不過沒有紅楓的誘惑,還真提不起多大興趣。這兩天為了看石刻,已經暴走了不少路,明天又要爬紫金山,還是留些體力吧。
棲霞山之行目的明確,就是三處國保——明征君碑、棲霞寺舍利塔和千佛崖石窟。
山門左側大門緊鎖的小亭子被大部分游客所忽略。亭子里面,正是中國僅存的數塊唐代行書碑之一,建于唐上元三年(676)的明征君碑,全名“攝山棲霞寺明征君之碑”。“永明元年,又徵為國子博士。徵君隱居求志,義越于由光;不降凝心,跡高于園綺。鑿壞貞遁,漱石忘歸,鶴版載臨,豹姿逾遠。俄有法師僧辯,承風景慕,翼徒振錫,翻然戾止。法師業隆三藏,道邁四依,戒行堅明,律軌嚴凈。欣然一遇,葉契千齡,子琴為莫逆之交,溫雪豈容聲之友。”南朝名士明僧紹隱居于建康攝山(今棲霞山),舍家宅創建了棲霞寺。他多次受朝廷征召而不應,世稱“征君”、“隱君”。明僧紹的五世孫明崇儼是唐高宗寵臣,為紀念先祖向高宗求立此碑。高宗親自起草碑文,高正臣行書書寫,王知敬篆書碑額,通篇2376字。
結合上張圖片,猜我是怎么拍的?哈哈,這就是卡片機的優勢了(其實LX5已經不算是“卡片”了……)。
棲霞寺始建于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唐高宗時改為“功德寺”,是當時江南最大的佛寺之一,與山東臨清靈巖寺、湖北荊州玉泉寺、浙江天臺國清寺并稱為“四大叢林”。五代南唐時改稱“妙因寺”,并由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徐鉉書額。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復名棲霞寺。清咸豐年間寺院毀于兵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僧宗仰慕款重修。
現存的木構建筑如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等大都是光緒以后重建,看上去平淡無奇,所以不多停留,直奔寺后。
民國時代的寺院建筑,似乎并未一意求古,大殿被若干多層磚砌房屋所環繞,導致棲霞寺的容積率是我見過的最高的之一。
棲霞寺舍利塔,就這樣以黑暗盡頭的高光的形式進入我的視線。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壽元年(601),建塔的緣由有二說:第一種是《帝京景物略》所記載的:“隋文帝遇阿羅漢授舍利一囊,與法師曇遷數之,奠定多少,乃以七寶函致雍歧等三十州,州建一塔”;第二種為《同治上元江寧兩縣志》記載:“相傳文帝遇異尼,得舍利數百顆,分八十三州,各樹塔,蔣州其一也”。
原塔早已塌毀廢棄,五代南唐時高越、林仁又重新修建,現存塔應建造于南唐(937~975)。塔高約15米,為灰黑色大理石八角五層塔,亦是中國現存最大的舍利塔。
這殘破的三層出檐,已經成為棲霞寺舍利塔標志性的外觀特點了。
履蓮、須彌座和仰蓮。
僅僅是這基座雕刻已經夠精美了。
須彌座上部的殘留石刻。
舍利塔浮雕之最精彩部分,是須彌座各面所雕刻的釋迦八相圖。據說是江南地區僅見的中古時期佛傳圖。佛八相圖,即釋迦牟尼成道八相圖,描繪了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個重要階段。<一>白象入胎、佛母受孕: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王后摩耶夫人婚后一直未生育,心情低落,兜率天打算以托夢的形式幫她個忙。一日,摩耶夫人就夢見有菩薩騎著六牙白象進入自己的右肋下,隨即懷孕。浮雕中可見完整的宮殿建筑,騰云駕霧騎著白象的菩薩,王后以及侍女等。
<二>太子降生、祥瑞再現:摩耶夫人懷胎十月,一日在花園中散步,見到一棵無憂樹(菩提樹),于是用手扶住小憩片刻,此時悉達多太子即從她的右肋下誕生。浮雕右側為摩耶夫人在樹下,太子已經降生,身后的侍女均著唐代服飾,左側太子端坐,上方云霧中九龍噴水。
<三>出城游歷、體驗疾苦:在母胎行住坐臥一日六時為諸天說法之相也。浮雕右側為太子騎馬與隨從浩浩蕩蕩出行,左側為老、病、死的三個場景,中間為兩個比丘。注意當時城門的形制。
<四>違抗父命、逾城出走:原本錦衣玉食的悉達多說服父王讓他出城游玩,卻看到了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后來又遇到神裝扮的和尚,向他講述出家的意義。太子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決定舍棄王宮生活,出家修行。浮雕右側可見騎馬逾城的太子與隨從,左上角有個打坐的人,兩側還各有一只動物,可能是“雙鹿聽經”。
<五>雪山苦行、終成正果:悉達多出走后,遍訪名師,尋求真理,卻不得要領,狼狽不堪。幸虧此時有個牧牛女路過,見他可憐就給了些牛奶。恢復體力之后,悉達多來到菩提樹下靜坐,在經歷了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后終于豁然開朗。浮雕正中為釋迦牟尼,左邊為供奉牛奶的牧牛女和她的兩頭奶牛,左上角有兩童子跪在香爐前,另外右側上方有一個飛天。
<六>初轉氵去車侖、四方傳道。釋迦牟尼找到了宇宙和人生的真諦后,開始向周圍的人免費宣傳自己的研究心得,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被他的精彩演講所吸引。在聽講座的人群中,甚至還有兩只獅子。
<七>樹大招風、降服魔眾。由于釋迦牟尼的影響日益增大,引起了了魔王的恐慌。魔王為了破壞釋迦的傳道,先是派出美色誘惑,失敗后又拼湊了各路蝦兵蟹將前去騷擾。浮雕中佛祖正中端坐,周圍是各色妖魔鬼怪。
<八>巨星隕落、杏林涅盤。佛祖傳教五十年,在八十歲時身患重病,自感時日無多,于是召集眾弟子傳達遺言,去世后弟子將他的遺體火化,天空中升起了五色祥云。浮雕右側為佛祖去世時的場景,聽過佛祖講座的那兩只獅子也來了,左側為火葬之場景。
四天王像和文殊、普賢菩薩。
可惜文殊菩薩已經湮滅不見蹤影。
舍利塔身后緊挨著千佛巖石窟。
千佛巖石窟始有佛像515尊,分鑿于294個佛龕中,望之如蜂房鴿舍,號稱“千佛崖”。后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佛像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其中大佛閣為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于南齊永明七年(489),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由于千佛巖石窟開鑿于質地粗糙、疏松易剝落的侏羅紀長石砂巖之上,如今石窟藝術價值已經大打折扣。1925年起,棲霞寺住持若舜等人用水泥把全部造像涂繕一新,并“施唇以朱,畫眼以墨”,以便觀瞻,但也因此進一步損害了石刻的原有風韻。
這位和尚同時兼做導游,講解的不錯。
沿小道上山,路旁石窟不絕。
由于佛教知識有限,所以至今石窟類文物只能算是外行看熱鬧的程度,見窟就拍,一路拍過,算是到此一游了。
隱約看到了“千佛巖”三字題刻。
還是對古塔興趣大些,回首望去,這尺度的舍利塔確實少見啊。
窟頂的紅色是建窟時的遺存嗎?
硬朗的石塔、婀娜的造像。
換個角度,再來一張。
無量殿,又稱大佛閣,千佛巖最大佛像即在其中。入內拍照被殿內老太太喝止了。
閣旁的另一窟。
繼續看其他洞窟,心里卻在想著怎么在無量殿偷拍張無量壽佛。
回到無量殿,折騰一番,最終只拍到個窟口脅持菩薩。
只能留張長焦照片作為記憶了。
由于景區整修的原因,石窟以東、無量殿以上封路不通。后來一查資料,果然,上面還有大量未看的石窟。出寺,想從西側大路上山,沒走多會兒就意興闌珊,好吧,到此為止,待到紅葉季節來重訪,順便把錯過的石窟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