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瓷器鑒定真知堂:
南宋開禧二年(1206)《云麓漫鈔》:“今處之龍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近臨安亦自燒之,殊勝二處。”
處即處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麗水市,從唐779年開始就名為處州。龍溪即龍泉市,今天依然是麗水市管轄下的縣級市。臨安,指的是南宋行在(臨時都城)杭州。
這段話的意思說的很明白;青瓷器處州龍泉產的顏色為粉青色,越州產的乃艾葉色。近年來(離開禧二年不遠,但不晚于開禧二年)杭州也自行燒制瓷器,遠比這兩個地方燒得好。
龍泉窯瓷器鑒定真知堂:
玩瓷器,高古瓷又稱老窯,主要指宋元古瓷文物。喜歡收藏高古瓷器的朋友不少。高古瓷文物多數靠造型和釉色取勝,和明清瓷器文物主要以紋飾為美的審美傾向有明顯不同。
如果說,明清官窯好比山珍海味,魚翅熊掌等厚味,那么宋瓷就好比清粥小菜,只有那些深刻懂得了生活百味之后的人們才喜歡和理解。宋瓷收藏,最著名的莫過于五大名窯,汝官哥定均。這些基本上都是跟宋代宮廷有關的御窯或貢窯,服務的對象主要是皇帝和其他達官貴人,所以制作極精,存世稀少。而民窯瓷器則是廣大收藏者的心中寶,特別是龍泉窯瓷器,由于制作精美,釉色如玉,當時就極為名貴,有學者考證,南宋時章生一章生二兄弟燒制的龍泉窯瓷器,市價極高,供不應求。
龍泉窯瓷器鑒定真知堂:
龍泉窯文物研究收藏者多,本不應冒昧,但這些瓷片對于研究和收藏龍泉黑胎青瓷的收藏家卻極為重要,所以錄之于下。龍泉產瓷南宋時主要以白胎青瓷為主,黑胎青瓷屬于龍泉窯中的大熊貓。完整器少見。文獻記載在1206年前龍泉就燒制青瓷出名,南宋都城1276年被元攻破,1279年崖山海戰后南宋滅亡。所以,龍泉這種粉青的黑胎青瓷文物整個南宋時期應該是一直在產的,這種仿官窯的精致瓷器文物,極有可能跟南宋官窯有著說不清的聯系。
這些黑胎青瓷文物主要產于溪口,大窯等地。溪口窯里純粹為黑胎青瓷,大窯發現的古窯則黑白混燒,以白為主。胎骨堅硬輕薄,胎黑如鐵,部分火候不佳,沒有燒結的瓷器胎為磚紅或淺黃色。
龍泉窯瓷器鑒定真知堂:
龍泉黑胎青瓷由于存世稀少,以前被稱為龍泉仿官,現在以浙江省博物館為主的研究人員在展品中已經稱為龍泉官窯。龍泉官窯文物外觀和器型絕類南宋官窯文物,非極為專業的專家學者,無法辨識龍泉官和南宋官的區別。其實,對于南宋官窯文物的辨識,目前也研究得很不充分,南宋官窯本身就極為復雜,擁有多種外觀,釉色,造型不同的觀感。只有把所有博物館藏的青瓷文物匯集起來,聚攏歸類,然后再經過科學檢測,才能真正完全解開南宋官窯的密碼。
關于龍泉官窯,文獻上還有一則說:“偽者皆龍泉所燒,無紋路”。這里指的很有可能不是龍泉黑胎類青瓷,而是白胎類青瓷。龍泉官窯文物根據傳世和出土文物來判斷,基本上都有和南宋官窯一樣的紋路。只是由于龍窯窯位不同,窯溫不同,燒制技術高下不同,造成了同一窯所出瓷器好比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連燒制的月份不同,出來的瓷器也會完全不一樣。所謂“七死八活九翻身”“九秋風露越窯開”均指明農歷九月后才是燒窯的好時節。
龍泉窯瓷器鑒定真知堂:
所謂龍泉官窯瓷器,歷史上并沒有指定龍泉燒制官窯的記載。南宋時朝廷在杭州,先后有修內司窯和郊壇窯(其實郊壇窯也是修內司,當時稱為新窯,以和老窯區分,但后世學者則根據文獻,斷章取義,命名為郊壇官窯了,此論為瓷器鑒定真知堂獨家研究成果請勿抄襲),是否還有其他窯口不得而知。南宋建國之初,曾經在蘇州平江,浙江余姚也命燒過瓷器,不過都是權宜之計。這兩個窯口知之者不多,傳世器也極為罕見。
所以,筆者認為,目前就把龍泉發現的這些類官窯瓷器命名為龍泉官窯有待商榷。但一批龍泉黑胎青瓷確實混在南宋官窯瓷器里,很不好區別。
龍泉窯瓷器鑒定真知堂:
那么,如何區別龍泉官窯文物和南宋官窯文物呢?絕招只有一個。根據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于龍泉黑胎青瓷和南宋官窯黑胎青瓷殘片的物理化學分析,其所含微量元素有細微區別,總體而言區別不大。龍泉黑胎青瓷也是多次素燒多次上釉的和南宋官窯一樣的工藝特點。釉下鈣長石晶體含量也差不多,可見從胎釉到成型工藝二者均似一母同胞,很難辨識。
唯龍泉窯火候較南宋官窯為高,同等釉色放在一起對比,可以看出龍泉窯的玻璃質感更強,反光度更高,所以玉質感反而沒有南宋官窯強烈。所以,龍泉窯破碎處一般非常不規整,不像南宋官窯那樣規整,其原因在于龍泉的瓷化程度高于官窯。但一般不可能通過打破的方式來鑒別,所以這一條也實屬無用了。
再有,龍泉窯部分器型和南宋官窯有細微區別,目前尚無專著披露發表,只能依靠收藏者的經驗來判斷總結了。
龍泉窯瓷器鑒定真知堂:
龍泉官窯文物目前市場存量極少,完整器罕見,一般收藏者遇到往往不敢認知。其實市場所見的所謂南宋官窯文物,絕大部分都是龍泉的,特別是元代龍泉還燒制仿官釉的器物。不管你收藏的是宋龍泉官窯,還是元龍泉官窯,這些瓷器的價值都非常高,屬于機密級別的鼎級藏品。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歡收藏,歡迎關注瓷器鑒定真知堂!謝謝你的收藏和轉發!更多收藏鑒定資料和專業知識,可以百度瓷器鑒定真知堂去筆者博客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