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歷史,文人政客,正傳野史,總是鐘愛把國家興衰,天下更迭,怪罪到女人身上,似乎亡國滅族,昏君無道都是由于紅顏禍水美色誤國。不論是商周的妲己、褒姒,亦或是明清的陳圓圓、董鄂妃,人們習慣性的會把誤國害民的臟水潑到沒有還手之力的女人身上。
同樣是亡國之君的女人,有一位女人,不僅沒有受到廣泛的唾棄與詆毀,甚至為許多文人所歌頌,她與君王的愛情亦被世人所傳頌。這就是西楚霸王項羽一生的摯愛,虞姬。
虞姬,是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名虞,生卒年、出生地、結局等均無定論,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為其作《垓下歌》。相傳虞姬容顏傾城,才藝并重,舞姿美艷,并有“虞美人”之稱。
楚漢之戰,項羽困于垓下,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他在飲酒中,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虞姬為楚霸王起舞,含淚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
宋詞詞牌《虞美人》據說得名于虞姬。清朝詩人何浦《虞美人》云:“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軍恩是楚腰(虞姬)”認為八千楚軍被迫投降劉邦,沒有一人像虞姬那樣的堅貞。
明朝崇禎年間,虞姬故鄉人民在顏集鎮西首建立虞姬廟,以祭祀這位巾幗英烈。清乾隆三十年,鄉人吳九齡重建中殿、大殿,四十年重建后樓。光緒初,宿遷葉祥麟重修。廟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裝塑像,顯示家鄉人民對虞姬的高度崇敬之情。
相傳劉邦后來以禮埋葬了虞姬,然而在虞姬血染的地方竟長出了一種罕見的艷美花草,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多情又柔骨俠腸的虞姬,就把這種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這名稱就一直流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