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溪古鎮,坐落于臺州市黃巖區西部。
地處永寧江上游,地處永嘉、樂清、仙居、臨海四縣市相接之要沖,是黃巖區西部山區重鎮。
寧溪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民風淳樸、物產豐富,自然風光秀麗,交通方便。現存的宋街,舊稱“桂街”,現名直街。寧溪二月二燈會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寧溪直街
臺州市黃巖區寧溪鎮上有一條宋街,舊名“桂街”,由于整條街看上去筆直筆直的,當地老百姓也叫它“直街”。桃源春色,桂陌秋香,那是一條美麗的街。
據《寧溪王氏宗譜》記載,后唐景福年間(892-893),大理寺少卿王從德自杭州避亂遷居寧溪后,經世代繁衍,人丁興旺。寧溪曾有夏、陳等幾個大姓,最終王氏一家獨大,當地的村民大多姓王。現在鎮上還有陳家祠堂和王氏大宗祠兩家祠堂。陳家祠堂現已荒廢,王氏大宗祠保存較好。王氏大宗祠始于宋,火毀于元,明代重建,保存至今,現在寧溪初級中學校內,祠堂的影壁就在路邊。現存的古建筑是由寧溪人明代工部尚書王爌(1472-1554)為紀念王氏宗族自公元九世紀起定居寧溪而修建的祠堂,至今已有500年的歷史。
-臺門
老街的魅力離不開寧溪悠久的歷史。寧溪,舊稱寧川,歷來為永嘉、樂清、仙居、臨海、黃巖五縣市邊境集市之地,是黃巖西部山區重鎮。據《黃巖縣志》記載,寧溪在縣西六十里,源出黃巖溪、聯嶺溪,波流奔汛,至此方寧靜故名“寧溪”。寧溪又稱“寧川”,因小橫街口至浮山莊200多米路有三條溪流,形狀象“川”字而得名。
-旗桿石
直街全長一百九十二丈,寬一丈五,上至西仇(鎮西廟),下抵蘭若橋。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因古路淺狹凹凸不可行,由寧溪王氏十世孫王半洲捐款修建的這條古街。修建者綜合考慮到了風水、綠化、衛生、飲水、洗滌、防火等各方面的需要。直街實際上并不是完全筆直的,而是有好幾個轉折,這是為了聚財,自然是出于風水的考慮。當時挖掘一條三丈寬的水渠,人稱“大路圳”。水渠全部用溪石砌成,上架有眾多的石板橋,從永寧溪中引入水源,既方便居民淘米、洗衣等生活用水,又能滿足防火之需。渠北大街方便行人來往,一旁遍植桃樹。渠南留了一道三尺寬的堤岸,上面種上一排桂樹。古人云:“東邊桃紅柳綠,西邊丹桂飄香”。堤旁又專門修筑了一條約有五尺寬的長堤,專門作為牛羊往來的通道(后成為小街)。這樣,人畜分開行走,對于保持街道整潔可是大有好處,不由讓人佩服古人的智慧。
-旗桿石石刻
其時,直街兩邊屋舍儼然,原來有上、中、下三宅,穹堂麗宇,連脊接棟,有數百戶人家。據《寧川王氏宗譜》記載:“涼秋月夕,桂子婆娑,吾族老稚出游桂街之上談桑麻,講詩禮,風流遺韻,歷千百年來如舊。”一到春天滿街的桃花盛開,連成一片,燦若云霞,春色無邊;而到了秋天則有丹桂飄香,芬芳馥郁,醉人心脾;中間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街而過,景致優雅,讓人不禁第一眼就愛上了這里。難怪在南宋時,高中狀元的臨海人王會龍,來到直街王所的府第上,見此勝景,頓時贊不絕口,稱之為“桃源春色、桂陌秋香”。直街建好后,開始定期集市,寧溪集鎮也就此初具雛形。
老街由溪石和鵝卵石鋪就,一條歡快的小溪從旁邊淌過,溪水清淺,水草依依,魚如空游。直街的靈氣全在于水,那溪水清清的、柔柔的、亮亮的,游走在小村大街小巷之間,無拘無束。
現直街街面已經被水泥覆蓋,宋代開鑿的水浚已在本世紀初用水泥板掩蓋,排列有致的溪石也在這次清淤行動中被掩埋,蘭若橋也早已消失不見,但是古街的形狀依然相當完整,長度、寬度依舊保持當年的風貌。
-老街古井
除了直街,寧溪還有幾段老街,關廟橋頭到寧鐘樓路一段的鎮前街(新桂街),新桂街東南在宋建炎年間(1127-1130)建的橫街,以及建于清末的橋亭街,仍保留許多古民居,大多是清末和民國時期的建筑。其中不少民居是用鵝卵石砌的墻面,建筑風格別致。
在老街上漫步,每一座老房子都烙著時光遺落的痕跡。兩側的房子,有的灰墻上爬滿枝枝蔓蔓,有的新修過。老屋的墻垣屋檐角雖斑駁,門上的對聯卻不落俗意。還有一處保存完好的臺門,看得見上面的門當和戶對。
人們依舊住在老房子里,繼續著波瀾不驚的平常日子。屋里坐著一位臨帖的老人,桌上的繩頭小楷已經堆積了一疊。不大的房間,掛著幾幅山水字畫,聽著老人娓娓講述,輕觸器物,隱約可以感受到時間溫潤的肌膚。門前有清亮的小溪,門后是小小的菜地兼藥園,絲瓜、五角星花和一大堆不知名的植物,把院子打扮得煞是熱鬧 。
-小巷
農歷二月初二觀燈,是寧溪的一大傳統習俗,源于“二月二,龍抬頭”及花朝節,始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世代相傳至今。一般二月初二上燈,初八落燈。最熱鬧的是初四夜的大迎,寧溪各宅的迎燈隊伍沿街緩緩地游全鎮一周,一般需要二三個小時,迎燈隊伍一邊游行一邊表演節目,熱鬧非凡。真是“六街花燈光鋪地,八宅鼓樂音蓋天”。2009年,“寧溪二月二燈會”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寧溪直街現在是有點冷清了,那個繁華舊夢隱約還留在街道的某一個角落,那一扇花窗,那一口古井,都透露著夢中的色彩。
古村記轉載編輯自網絡,歡迎關注古村記頭條號(微信號交流:gucun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