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飛天
敦煌,一個神圣的名字。季羨林曾說過:“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strong>誠如其言,敦煌為東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國際意義的文化匯流之地。敦煌是多種文化融匯與撞擊的交叉點,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文化在這里相遇。
↑ 飛天壁畫臨摹稿
敦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結晶,也是藝術的殿堂。壁畫是敦煌藝術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據統計敦煌數個石窟群共有歷代壁畫作品五萬多平方米。這些壁畫作品數量之豐富,技藝之精湛,藝術水平之高則更加為世人所稱道。在異彩紛呈的敦煌壁畫中,婀娜飄逸的飛天常常為世人所矚目。作為敦煌壁畫的代表之作,敦煌飛天的背后無疑有著深遠的文化背景與文化內涵。
“飛天”是佛教中乾達婆(天歌神)和緊那羅(天樂神)的化身。他們原來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后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唐代慧琳法師《音義》載曰:“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間樂天,有微妙間響,能微妙音響,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為妻也?!?/strong>乾闥婆與緊那羅被佛教列入天龍八部神后,隨著佛教理論和藝術審美以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需要,由原來的馬頭人身的猙獰面目,逐漸演化為眉清目秀,體態俏麗,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飛仙。
琵琶語
趙聰 - 琵琶新語
↑ 和田籽玉 《夢回敦煌》
↑ 《夢回敦煌》作品細節
飛天作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象征,隨著佛教傳播的深入,飛天的藝術形象逐漸出現在各類藝術品上,玉器上的飛天始見于唐代,在宋、遼、金、元、明、清繼續流行。
玉雕飛天在形制上繼承了敦煌壁畫、石窟及造像雕塑上的飛天風格。強調表現出形體的動態、軀體的神態。吸收壁畫造型藝術和繪畫作品的手法,使這些優秀作品中工藝品的習氣有所減弱,而玉雕藝術品的氣質、風格有所發展。玉雕飛天的形象可歸納為三點:一是禮拜供奉,表現形式多為雙手合十,或雙手捧花果奉獻。二是散花施香,表現形式為手托花盤、花瓶、花朵,或拈花散布。三是歌舞伎樂,表現形式為手持各種樂器,演奏舞蹈。
↑ 和田籽玉 《樂舞飛天》
↑ 和田籽玉 《散花飛天》
在和田籽玉中,飛天的玉雕作品在用料和創作風格上,多運用“S”形線與“視錯覺”造型和創作,以線帶面為主,線是玉雕飛天之靈魂,用線的氣韻流暢,使飛天作品產生優雅感和韻律美。其次,充分利用皮色美進行俏色巧雕,使人物氣韻層次分明、光滑和順,運用寫實、夸張、抽象、變形的手法,表現出一種極度的優雅的旋律美,玉雕飛天中俏色巧雕的流云和作為底色的花朵,也無不營造出一種如夢如幻的神奇意境。
↑ 和田籽玉 《散花飛天》
玉雕中的飛天形象也是優美女性的典范。她發髻高聳,身材窈窕,伸左腿,曲右腿,面朝說法會,背向天空。右手剛剛把花撒掉,左手又高高舉起一 朵鮮花,準備撒向空中。飄逸的長裙和流動的浮云,更襯托出她輕盈美麗的身影,她飛翔的姿態極其優美,身體修長,而衣裙飄帶隨風舒展,勾畫出一個橫空飄游的飄逸形象。
↑ 和田籽玉 《敦煌佛影》
玉雕中飛天的形態變化萬端,偃仰縱橫,張馳回旋…有的甚至不符合生活中的常見形態,但卻符合力量節奏的變化規律。這件作品就正好與繪畫道理相互佐證。靠近主佛內測的身體部位線條沉實穩重,而外側伸向虛空的飄帶搖曳飛揚,速度迅疾。細審從臂彎肢體間滑過的衣帶如流水般蜿蜒而過,美不勝收。一根線所附著的物象,在不同的部位和受力作用下,輕重緩急,自然而然。飛天氣質的曼妙,更襯托出佛陀的妙相莊嚴。
↑ 和田籽玉 《敦煌飛天》
↑ 和田籽玉 《敦煌飛天》
敦煌飛天,經歷了千余年的歲月,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而觀者在這其中品味的不僅僅是形色,更是工匠的心血、文人的悸動、王侯的享受,以及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宗教道義的融合、審美意趣的變化。而在今天,玉雕藝術家也正在用自己的作品詮釋對于古老的中國文化的理解。
作者簡介
姚圣云,女,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中國玉雕高級技師,海派玉雕大師。從事玉雕行業多年來,姚圣云形成了“雍容典雅、細膩雋秀”的個人玉雕風格,她的作品簡潔大氣、構思嚴謹、章法合理、工藝細膩,多次在全國和行業內獲獎。并于2013年創立“國云玉舍”玉雕工作室,是海派玉雕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