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的決賽上,法國4比2擊敗克羅地亞奪得冠軍。2018世界杯雖然落下帷幕,但球迷的狂歡熱度依舊不減。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本屆世界杯三強克羅地亞、比利時和法國分別和珠寶有著什么千絲萬縷的關系。
自15世紀以來,比利時的安特衛普一直是鉆石貿易的焦點,它占據全球鉆石交易的約80%。
安特衛普鉆石區
比利時人加工鉆石的歷史可追溯到15世紀中葉,當時的人就發明了用鉆石打磨鉆石的方法。先把邊角料小鉆變成鉆石粉,利用鉆石的“親油疏水性”,在鉆石粉中加入橄欖油調成膏狀,之后把膏狀物抹到鐵盤上,高速運轉鐵盤,可以將鉆石磨出想要的切面。
現在流行的鉆石切工也離不開比利時人的探索和發展。15~19世紀之間,先后出現了金字塔切工、臺式切工、八邊形切工、玫瑰切工、明亮式切工等。20世紀初, MarcelTolkowsky計算出了“理想式切工”,確定鉆石為57個面或58個面。
近年來,又出現了“九心一花”、“十心十箭”、“十心一花”、“藍色火焰”等新型切割。
“十心十箭”鉆石
擁有89個刻面的“藍色火焰”鉆石
亞軍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有著悠久而獨特的手工藝制作珠寶傳統。近些年,一些現代風格的珠寶作品也越來越多。
設計師盧卡·佩廷雅克(Luka Petrinjak)作品
設計師盧卡·佩廷雅克(Luka Petrinjak)作品
設計師瑞爾·高格爾佳(Rea Boschi Gogolja)作品
設計師瑞爾·高格爾佳(Rea Boschi Gogolja)作品
珠寶行業首屈一指的大牌大多來自法國,比如卡地亞、梵克雅寶、尚美、寶詩龍等等。法國珠寶行業的繁榮與這片時尚沃土上的文化基因密不可分。
梵克雅寶芭蕾舞伶胸針
1804年,拿破侖稱帝,他與妻子約瑟芬都是珠寶的擁躉,法國皇室珠寶在經歷了法國大革命的蕭條之后,得以重現輝煌。當時,珠寶飾品流行以寶石首字母拼成單字的“寶石語言”,最著名的例子是拿破侖送給第二任妻子的三條手鏈。
珠光寶氣的約瑟芬皇后
拿破侖的“藏頭詩”手鏈
1880年代,法國巴黎的藝術家引領了新藝術運動。這種風格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充滿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動的線條。新藝術風格的珠寶最大的特點是在大自然中尋找靈感,重新探索琺瑯工藝,用新穎的材料突破傳統珠寶設計的界限。
新藝術風格山楂胸針材質:鉆石、琺瑯、玻璃年代:1899-1901
新藝術風格琺瑯、珍珠及祖母綠戒指 年代:1900
新藝術風格胸針材質:歐泊、琺瑯年代:1900
1910年代,裝飾藝術運動在藝術界掀起新一股潮流,幾何圖案的造型和強烈大膽的配色是這一時期珠寶的最大特點。包括卡地亞和寶詩龍在內的公司都開始設計更具現代風格的產品。仿珠寶飾品也大行其道,推動這一風潮的是香奈兒,她將玻璃飾品帶入市場,強調服飾與首飾的搭配。
卡地亞裝飾藝術風格胸針
寶詩龍裝飾藝術風格鉆石胸針
香奈兒裝飾藝術風格雙C耳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