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是古代三大戰役的最后一場,也是劉備匆忙稱帝后的第一次大規模對吳發動的戰役。可惜,出師不利,將帥乏人,導致東吳的陸遜一戰成名,致使蜀漢一蹶不振,劉備還在此次戰役之后,深受打擊,并隨后一年就去世了。
夷陵之戰簡介
夷陵之戰是中國古代三大戰役中,唯一一次以積極防御而戰勝敵人的成功戰役,前兩次,無論是官渡之戰,或是赤壁之戰,其中都有一些謀士出謀劃策,從而扭轉戰局;而夷陵之戰不同,他是主帥人之間的博弈。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匆忙稱帝后三個月,揮兵向東,征討孫權,出師之名曰“為弟報仇”。孫權首先向劉備求和,卻反遭劉備摒棄,于是派陸遜率軍迎戰,另一邊向曹魏集團求和。陸遜到了夷陵、猇亭之后,采用以逸待勞的計策,阻擋住了蜀漢所向披靡的攻勢,更是在公元222年八月,一舉擊敗蜀漢軍隊。這是劉備繼關羽失荊州,張飛被殘殺之后的又一大損失。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公元221年7月,劉備傾蜀漢全國之力,揮師征東,向孫權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劉備派遣部下舞伴、馮習、張南率領三萬人,奪取長江三峽峽口,攻入吳境,擊破了東吳守將李異、劉阿部,占領了秭歸。因勸劉備不成,而被嫌棄的悍將黃權,被劉備派去駐扎長江北岸,美其名曰“防范曹魏乘機偷襲”。之后讓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土著一起起兵反吳??梢哉f,劉備東征,前期是異常順利,順分順水,士氣大振。
反觀孫權,在與劉備求和不成,反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且派手下儒將陸遜積極迎戰,但人數僅只有五萬人。可夷陵之戰的走向就是在這一刻,勝利天平倒向了東吳一側。
陸遜上任后,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卻,轉入防御,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并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公元222年正月,蜀吳兩軍在此對吃了六月,劉備求戰心切,而陸遜則避而不戰。蜀軍的士氣就在此際慢慢喪失,吳軍則由于積極備戰,在此時反倒不急于迎戰。
陸遜看出蜀軍放棄了水陸并進,還做出了七百里連營的愚蠢戰略方針。隨即他向孫權提議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并進、夾江直下。眼下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么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
于是陸遜排除小股部隊身藏茅草一把,進寨殺人放火,一看果有奇效,立即大范圍進攻。劉備被殺的猝不及防,惶惶逃之,依賴身邊將士抵死相救,終送劉備安然逃離。但也導致蜀漢軍隊死傷殆盡,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希望。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的結果
東吳守住了荊州,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劉備更是在白帝城一蹶不振,抑郁而去。這場戰役之后,魏蜀吳三國基本又回到了戰役之前的狀況。蜀吳聯合抗魏再也沒有出現分歧,夷陵之戰也被稱作三國分界點之一。
夷陵之戰的評論
夷陵之戰中,火燒七百里連營,成就了陸遜,也體現出劉備年紀大了,不適合繼續征戰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