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漆器藝術
漆器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秦漢時期的漆器達到鼎盛期。自195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陸續有大量考古發掘出土的漆木器,而湖北出土的秦漢漆器最具代表性。《秦漢漆器藝術》,將館藏的最具特色的秦漢漆器進行了集中展示。
這是彩繪云鳳紋漆匕,秦(221-207 BC),1977年云夢睡虎地33號墓出土,長20.5、匕寬4.4cm,木胎,削制,匕背面有烙印文字“亭”。
這是彩繪云鳳紋漆圓奩,秦(221-207BC),1977年云夢睡虎地34號墓出土,高6.7、蓋徑22.2、底徑21.3cm,木胎,卷制。蓋外與器外壁均有針刻文字“大女子小”,出土時,奩內置銅鏡、木篦各一件。 這是漆木匜(yí)形杯,戰國中晚期(距今約2310年),九連墩2號墓出土,飲器,通高13.1、長16.2、寬19.2cm。
下圖是漆木龍蛇座豆、彩繪變形鳳鳥紋漆卮(zhī)。
這件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彩繪木雕漆座屏,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文物,長518、高150厘米。座屏以鳳鳥為中心,以透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共雕刻51個動物,計大蟒20條,小蛇17條,蛙2只,鹿、鳳、雀各4只,動物形態逼真,構圖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動物間的彼此爭斗,高度濃縮了一幅大自然中生存競爭的情景,是楚人雕刻藝術的代表作品。
書寫歷史
二十世紀初七十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陸續出土了一些戰國秦漢簡牘,湖北是出土戰國秦漢簡牘批次和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書寫歷史》展出了湖北省出土的戰國秦漢簡牘和書寫工具實物,旨在使觀眾對古代先民的“書籍”有一個直觀的感受。
這是郭店竹簡《老子》乙,戰國(475BC—221BC),長14.1—29.7cm,1993年荊門郭店1號墓出土,原藏荊門博物館,郭店楚墓共發現三種《老子》,此為第二種。
這是郭店楚簡《太一生水》,戰國(475BC—221BC),長17.6—25.7cm,1993年荊門郭店1號墓出土,原藏荊門博物館,《太一生水》是首次發現的先秦時期有關宇宙生成的重要文獻。
這是包山竹簡,戰國,長64.1-69.5厘米,1987年包山2號墓出土。 這是睡虎地秦簡墓黑夫“家信”木牘,秦(221BC—207BC),長22、寬4cm,1975年云夢睡虎地4號墓出土。木牘共計527字,內容為黑夫、驚兩人的家信,敘述了他們從軍到淮陽一帶的情況。秦代家書為首次發現,是我國年代最早的家信實物。
這是毛家園木牘,秦(206BC—8AD),長22.1、寬4.2cm,1986年江陵毛家園1號漢墓出土。木牘正面墨書漢隸文字,內容系告地下官吏書。
土與火的藝術
《土與火的藝術》展覽分為兩個專題,第一專題以出土瓷器為主,介紹元代以前湖北地區的單色釉瓷器的發展脈絡;第二專題以館藏傳世瓷器為重點,展示元代以后瓷器的發展面貌。這是位于武漢市江夏區梁子湖畔的青山窯遺址。
這是鎮館之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2006年鐘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梅瓶腹部分別繪王羲之愛蘭圖,陶淵明愛菊圖,周敦頤愛蓮圖,林和靖愛梅、鶴圖。
這是青瓷虎子,西晉(265-316),1956年鄂城(今鄂州)花家嘴2號墓出土,高18.8,長23,口徑6.7cm。
青瓷人首飛獸,唐(618-907)傳世品,高17.6,長18.3cm。
這是蘄春縣曹河出土的宋代青白瓷蓮瓣紋溫碗,景德鎮窯出產。
這件青花瓷瓶,高36.8、肩徑20.1、口徑5、底徑11.6、蓋口徑9.1cm。
這是青花十二月令杯,清康熙(1662-1722),高4.9、口徑6.6、底徑2.7cm。
這件青花牡丹紋塔式蓋瓶,元(1271-1368),1975年黃梅西池窯廠出土,高42.2,口徑9.3,底徑10.3cm。
這件紅彩云龍紋蠱,清同治(1862-1874),高4.7、口徑5.9、底徑2.6cm,酒蠱外壁用礬紅彩在勻凈潤澤的白釉上繪云龍紋,色彩鮮亮,紋飾清晰傳神,底部紅彩書“同治年制”款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