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俄土戰爭后雙方于1700年訂立《君士坦丁堡和約》,俄國戰領亞速,打通頓河,取得了進入亞速海的立足點(這個可以看我上一期發文的圖三)。但是此時瑞典準備入侵少俄北方,彼得一世不得不回軍對付瑞典。
背景:(1700-1709)沙俄多次與瑞典軍戰斗,最終在1709年,彼得一世集結4.2萬人與3.2萬人的瑞典軍激戰于波爾塔瓦(見圖一紅點處),瑞典查理十二世慘敗且往北的道路被截斷,只能向南逃往土耳其。
戰爭前奏:1710 年11 月, 土耳其在瑞典國王查理十二的唆使下,同時土耳其也與奧地利達成了和解,為了挽回在《君士坦丁堡和約》中遭受的損失,對俄宣戰。土耳其陸軍與海軍從海陸雙個方向包圍亞速(見圖二綠色箭頭為土軍進攻方向),并攻占亞速,將兩國國屆推向內陸。
俄國反應:土耳其的進攻讓俄國面臨著嚴峻的形勢, 因為當時俄國同瑞典的戰爭還在進行。俄國統帥部在制定戰爭的戰略計劃時, 考慮到了三點。一是土軍的陸軍和海軍主力均在亞速,俄軍兵力不足,直接進攻亞速可能失敗。二是考慮到土耳其控制下的巴爾干半島各國人民已經把獲得解放的希望寄托在俄國對土耳其戰爭的勝利上,所以作出出兵巴爾干的決定。三是進攻巴爾干可能會得到當地人民的補給援助,會減輕俄軍的后勤壓力。
戰爭過程:為了趕在土耳其人之前到達多瑙河地區與當地的親俄軍匯合,5月27日俄軍派出由鮑里斯·彼得羅維奇·舍列梅捷夫的騎兵部隊向多瑙河進發,但是在5月30日渡過德涅斯特河后,舍列梅捷夫得知龐大的土耳其部隊已抵近多瑙河, 遂率部返回雅西。(見圖三黑色為俄軍路線,黃線為土軍進軍路線)
6月30日,彼得一世抵達雅西。親率主力(4萬)沿普魯特河右岸向前推進, 于7 月7 日到達斯塔尼列什特。7月9 日, 土耳其韃靼騎兵部隊和土耳其帝國精兵共17萬包圍了彼得一世的主力部隊(見圖四普魯特河為紅色,黃色地為彼得一世被圍點)。多次進攻都未能攻下俄軍的營壘,最終土耳其宰相同意進行和談,彼得一世只要不做俘虜,同意歸還一切占領地:亞速、塔干羅格、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所有的地,即通過兩次遠征亞速,與瑞典戰役所贏得的全部土地。
戰爭結果:1711年雙方訂立《普魯特和約》,亞速重歸土耳其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