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704-765),字達夫,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祖父高侃為一代名將,屢破突厥,生擒車鼻可汗,立下大功,被朝廷升為安東都護、遼東道大總管,鎮撫高麗,入為左監門衛大將軍,封平原郡公。但到他父親高崇文這一代,就沒這么強了,僅僅做到韶州(今廣東韶關)長史,相當于市政府秘書長級別的官員。
高適遠行圖
開元七年(719),高崇文去世,沒給家里留下什么財產,高家生活陷入困頓,15歲的高適甚至跟著哥哥姐姐沿街乞討,方能糊口。但高適人窮志大,19歲時西去長安求仕,豪言"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哥要當官,不當則已,要當就該名列公卿。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唐朝是科舉的天下,科舉是人脈的天下。高適空懷一腔熱血,別人卻只拿它當狗血。高適連一個稍微有身份的人都攀不上,更別說"屈指取公卿"了。他參加了幾次科舉考試,考一次掛一次,掛到懷疑人生。
高適形象
高適無奈地離開長安,踏上回家的路程。高適跟李白年齡相仿,性格也相似,落拓不拘小節,好功名,尚節義,喜言王霸大略,袞袞不厭。而今到長安求仕,三年無果,不好意思回家,憑吊古跡,輾轉遷延,在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逡巡日久,發現宋城這個地方不錯,干脆不走了,建了幾間房子,定居下來。
高適在宋城
志向很大的人往往不屑于做實際的事,高適就是這樣。買了幾畝地,卻不屑于料理那份田產。那好,專干大事好了,宰輔以下的官還是可以做的。偏偏他又"恥預常科",不愿參加普通的進士考試,只愿意考特科,即皇帝親自主持的制科。特科需要等待機會,因為它隨皇帝的心情而定,不是年年都有。不事農桑,又不去考試,高適晃里晃蕩,就像當年的劉邦一般無所事事。但盛唐不是秦末,不會有斬蛇起義的機會。無奈之下,他只有效仿他的同鄉酈食其,做一個高陽酒徒。但是嘴上說歸隱,外人看不出,高適自己心中卻不能不急。而且,隨著歲月蹉跎,他越來越急,簡直稱得上是心急如焚了。
高適貌似遺傳了爺爺的戰斗基因。當時,活動于幽州東北部的契丹和奚的勢力強大,經常侵犯大唐邊境,幽州長史趙含章、薛楚玉拿可突干沒辦法。開元十九年(731),信安王李祎奉旨征討奚和契丹,高適閉門研究了一番東北邊塞的軍事形勢,覺得是個機會,決定追隨信安王北上。
高適遠行圖
是年秋,高適過魏州,至巨鹿,經真定,來到了幽州。當時,新任幽州節度使張守珪一方面積極整頓軍政,訓練士卒;另一方面加強幽州城防,壘高加厚城墻,并伺機主動出擊,取得了大破契丹的勝利。高適對張守珪寄予了極大希望,專門寫了一首《薊門行》,稱頌守邊戍卒的驍勇善戰,并借戍卒之口,委婉地傳達出他想到張守珪帳下效力的愿望。
張守珪形象
他還認識了掌管幽州節度使文牘的官員王悔,請他吃飯喝酒。酒足飯飽,高適掏出早就寫好的一首詩,贈給王悔,說您的節操直追先賢,你雄渾的詩文的當世最好的;您待朋友太好了,可以跟朋友穿一條褲子,即使穿破了也毫不在意;您供職幕府,瞬間就能拿出安定邊塞的妙計。一番恭維,把王悔樂得胡須一抖一抖的。高適轉頭又絮絮叨叨說自己不得志的經歷,最后賭氣說您要是不在張節度使面替我美言,我就要隱居去了。
聚會圖
投門詩寫了,人情也托了,但不知什么原因,高適一直沒有受到張守珪的賞識。開元二十二年(734),百般求告無門之后,高適決定回京參加科舉考試,離開了幽州。
開元二十三年(735),高適趕到長安,參加會試。同十年前一樣,他毫無疑問地落第了。
第二年秋天,高適離開長安,準備回宋城。一路蹭蹬而行,內心深處還是無顏見江東父老,走到淇水之濱,覺得這兒風水不錯,不走了,在這兒立住吧。他背山面水建了一所別業,旁邊桑林成片,雞鴨成群,菜蔬滿園。高適與農人為鄰,雞犬之聲相聞,腦子里過的卻是邊塞的烽火硝煙。
征戰邊關的將領
契丹首領屈剌和可突干感到在戰場上取勝無望,于是改變策略,遣使詐降。張守珪將計就計,利用另一契丹首領李過折與可突干的矛盾,派王悔去勸降李過折。李過折殺了屈剌和可突干,率余部歸降唐朝。張守珪親往東都洛陽獻捷,并將屈剌、可突干的首級懸掛在天津橋的南門。唐玄宗親自賦詩贊美張守珪,封他為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并在幽州為他立碑記功。
高適形象
榮耀是人家的,無論高適怎樣眼紅耳熱,也只能一聲嘆息。到開元二十六年(738),從幽州回到長安,轉眼又是三年。高適經歷了科舉落第,多方干謁無果,眼看仕途進取無望,遂決定返回宋城。
這一年,幽州將領趙堪、白真陀羅假借張守珪的命令,逼迫烏知義出兵截擊奚和契丹,結果大敗。張守珪好大喜功,謊稱大捷,唐玄宗派內常侍牛仙童前往幽州查考實情。張守珪用重金賄賂牛仙童,牛仙童上奏調查結果,說張守珪所奏屬實。后來,牛仙童東窗事發,牽連出了張守珪的謊報軍情案,張守珪被貶為括州刺史。
邊關征戰圖
張守珪的隨從人員當中,有一個是高適的朋友,順道來宋城探望高適。老朋友見面,無話不談,酒酣耳熱之際,朋友吟成一首《燕歌行》。高適聽著聽著,仿佛又回到了塞外,回到了幽州。他看到火照狼山,戰鼓雷鳴,白刀子進去,血在朔風里紛飛;他看到勇敢的士兵穿著腐朽的鐵衣在殺敵,而將領竟然在軍帳里搞美女派對;他看到留守鄉下的婦女,縫著繡花鞋,等著出征的歸人。對張守珪的功過得失,高適心里很矛盾,也寫了一首《燕歌行》來應和他。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這首詩寫的是邊關戰事,重點卻是諷刺不恤戰士的將領。"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將領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利,使戰士受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實。
《燕歌行》詩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