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俺們滴公號哦!
昨天,小編的微信被一條提及中關村某小學校園欺凌事件的消息刷屏了,同時,這條微信也牽動了諸多父母們的心,引發社會公眾對校園欺凌話題的集體大討論。
現在,“校園欺凌”距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它如同一個小幽靈,不時地在我們身邊現身,令我們猝不及防。
倘若,不幸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就是“班級小霸王”,那么,我們該如何做?替孩子道歉,還是訓斥孩子的不良行為,亦或是任由孩子自由發展?
倘若,不幸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就是“校園受氣包”,那么,我們該如何做?替孩子挺身而出,還是安慰孩子受傷的心靈,亦或是教給孩子“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
如果親愛的粉粉們也在為此而迷茫,那么,就跟小編一起品讀心理咨詢師、培訓師、心理學博士方舟在本刊“心靈密碼”專欄中撰寫的文字,一道學習遭遇校園欺凌的應對之策吧。
NO.1
家有“班級小霸王”
“家規療法”根治不良行為
真實版
校園欺凌的傷痛
網絡一段熱傳的視頻中,幾名穿校服的少年對另一名穿校服的男生拳打腳踢。這些孩子是某中學初二年級的同班同學。施暴的少年滿嘴臟話,扇臉、踢肚子、打頭……幾乎每一下都用足了力氣,稚氣未脫的臉上寫著濃重的暴虐表情。
他們一邊打一邊叫囂著:“你以為自己是班長就了不起?老子打的就是班長!”
“你打一次小報告,我們就扇你一次!”
被打的孩子哭著跪在原地,打人者質問:“說!還告不告狀了?”
被打的孩子嘴角流著血哀求道:“放了我吧,不告了,別打了…… ”
對他人施加暴力、傷害他人,不論出于什么原因,都是損害社會秩序的行為。這些行為一旦觸及法律紅線,當事人、監護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出于預防此類事件發生的視角,以時間縱深為維度作些思考:初中二年級出現的無視法紀、傷害同學的行為必定經過了萌芽、發生、發展的過程。
“萌芽”是在什么時候形成的呢?究竟誰有可能把“萌芽狀的問題行為”消滅掉?“萌芽”沒有被消滅,誰可以遏制“萌芽”進一步發生、發展呢?
視頻中的幾名初中學生當然不可能與生俱來就會說罵人的臟話。他們在什么時候、在怎樣的環境中第一次開口罵人呢?
他們當然不可能生來就會打人。他們在什么時候、在怎樣的環境中第一次打人呢?
他們當然不可能生來就仇恨他人。他們在什么時候、在怎樣的環境中第一次傷害人?
不良行為
問題成因
孩子的成長過程充滿著“量變到質變”,通俗的說法就是孩子“突然間會了”。
孩子從不會說話到第一次叫“媽媽”,從不會站立到第一次踉蹌著站直,每一個孩子都會在成長過程中為爸爸媽媽、養育人帶來驚喜。除了驚喜,也有很多“第一次”是教育的最佳時機,如第一次罵人、打人、摔東西、說謊,第一次夜不歸宿,第一次擅自做主拿家里的錢……
在孩子呱呱墜地后不斷“長本事”的過程中,父母是第一責任人。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引導孩子出現良性行為,同時規范孩子的不良行為。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第一次出現超越家庭規則甚至違法法紀的行為,往往會在一頓說教后“不了了之”。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由于孩子年齡小,不良行為并沒有導致過于嚴重的后果。
如一個四五歲的孩子故意用力推倒其他孩子,后果最多也就是一個孩子坐在地上哇哇大哭;一個七八歲孩子打架的后果也就是撕破了衣服、抓傷了皮膚。
第二,由于父母沒有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或者父母因自身能力、習慣等原因而疏忽了孩子的“萌芽問題行為”。
這一點,也許老師最有感觸:越是需要家庭教育多給力的孩子,越有可能缺乏每天陪伴的、心理健康的父母。那些在公共場所追逐打鬧、大聲喊叫的孩子可以不懂得“慢步、輕聲是公共場合最起碼的禮儀”。他們的父母或者忙碌著自己的事情忽視了孩子的行為,或者得意地看著自己的孩子撒歡兒。
第三,父母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缺乏恰當、有效的規范方法。
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除了大聲呵斥、反復制止,似乎沒有更好的方法。如看著自己的孩子在地鐵車廂里嬉笑打鬧,父母察覺到周圍乘客的反感后,會對孩子說“別鬧了,馬上就下車了”、“能不能安靜一會兒?”孩子完全沒有聽見似的繼續自娛自樂著,父母一臉無奈地看著。
很多家庭在孩子出現不良行為后,父母滔滔不絕的教育總以孩子表示“我以后不這樣了”告終。有趣的是,不久之后,問題會重演,家庭中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重演,并最終繼續以父母無奈地感慨“管不了了”而告終。
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全部生活開銷都來自父母,父母供養著子女,做父母的卻“管不了”孩子,值得反思。
父母
重視“第一次”
處于萌芽狀態中的不良行為是最容易改變的。
相關研究表明:暑假期間,未成年人第一次出現玩游戲到黎明、一覺睡到11點才起床的現象,如果家長立刻旗幟鮮明地堅決抵制,毫不含糊地嚴加禁止,并制定相應的獎勵與懲罰家規,配套暑假作息時間從第二天開始嚴格實施,孩子就不太容易網絡成癮。
假如第一次父母只是說服教育,孩子愛答不理間應付了事,或者父母每天早早上班,并不知道孩子幾點起床,對孩子暑假期間的生活完全不聞不問;而孩子連續一周每天晚上玩游戲,白天忍不住還要繼續玩游戲,連續兩個月每晚玩游戲超過2小時,聽課、記憶、做題的效率都會大幅度降低,而且絕大多數孩子在學習時會出現“湊合”、“應付”心態,很快就會逐漸進入成績下降、一知半解、不斷被批評的惡性循環中,直至整個人沉浸在游戲里、一心只想玩游戲。
簡言之,對待孩子的“第一次”,父母必須高度重視,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能在最關鍵的時候為孩子的人生把關。
具體的做法是:以家規治家。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制定相應的家規,明確孩子必須遵守的家庭紀律,如時間管理、零花錢管理、尊重父母等具體的行為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家規內容要具體,不是按時睡覺,而是每天21:00準時熄燈睡覺;不是尊重父母,而是和父母好好說話、不頂嘴,不發脾氣。
同時需要獎懲明確,家規中需要寫明做到了如何獎勵,違反了如何懲罰。對孩子進行獎勵和懲罰的原則是“重精神、輕物質”。獎勵10元人民幣,不如獎勵在全家周末半天活動中當“總指揮”;獎勵吃一頓大餐,不如以親朋好友聚集一堂時進行公開表彰為獎勵;懲罰不許吃飯是錯誤的,保障子女的基本生活條件是父母的責任。所以,不能懲罰不給吃飯,建議以取消某些權力和活動作為懲罰,如看電視、外出等。
“立法”工作完成后,決定效果的是“執法過程”。
“堅定執法”指父母在不情緒化的前提下,確保制定的家規得到落實。很多父母會以自己的情緒為“執法”標準,高興的時候孩子怎么樣都可以,不高興的時候孩子沒有違反家規也會被懲罰。情緒化的管理必將嚴重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公信力”,最終導致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越來越差。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每一個孩子都有需要規范的言行,要讓孩子明確“可以做”、“不可以做”、“必須做到的”。在不良行為第一次出現時就予以矯正,孩子就容易形成良性行為習慣。
NO.2
家有“校園受氣包”
立足身心培養有力量的孩子
從真實版的校園欺凌事件中,從孩子們的對話能聽得出來,被打的孩子在學習上是班里的佼佼者,深得老師信任。顯然,學習成績優秀、被老師認可,卻無法改變遭凌辱的現實。
義憤填膺的網友們要人肉搜索肆無忌憚的打人者,要把這些違法亂紀、對同學施暴的孩子們繩之以法。這樣做,起到的作用是還被打者一個公道,讓被打的孩子內心好過些。但是,不論是法律還是紀律,伸張正義都只能在傷害已經成為事實之后。
那么,怎樣在事前規避傷害發生,怎么確保孩子的身心安全呢?孩子還需要哪些必備的力量呢?
這樣做
真的在“保護”身心嗎
1.必須“擇校”
觀點:有的網友說:“這孩子真倒霉,遇到了這樣一些同學!”這種觀點的潛臺詞是視頻里被欺凌的孩子命不好。如果周圍的同學都有良好的教養,就可以避免類似現象了。選擇一所社會口碑好的學校,孩子就可以避免遇到不好的同學。持這種觀點的網友更傾向于把孩子送進一所社會評價較高的學校。
解析:人生在世,必須接受很多事實,如無法選擇自己遇到什么樣的人,不論是老師還是同學,不論是萍水相逢的路人還是朝夕相處的同窗。從古至今,校園里的傷害事件從沒有消失過,潑熊事件、下毒事件、砍傷事件、攔路劫財事件等頻頻見諸報端。這些校園事件越是發生在金字招牌的名校,越能抓觀眾、讀者的眼球,越有新聞效應。這樣看來,學校的金字招牌似乎只能表示學校有實力為孩子成長提供多方面的、有益的支撐,而無法絕對保證用歷史鑄就的口碑之下絕對沒有拳頭或者其他形式的傷害。
2 不要做班干部,會得罪人
觀點:很多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做班干部,他們認為做班干部管閑事多,會得罪人。
解析:古往今來,每個班級都有班長、班干部,都有第一名,太多太多的班長、班干部、學霸在畢業多年后的同學聚會上仍舊是班級活動的召集者、領導者。這說明做班干部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被同學們敵視。在若干起校園打架甚至傷害事件中,那些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也并不是全部都把拳頭打向班長、班干部或者第一名。因此,引文中所舉例子不具備普遍性,孩子做不做班干部、是不是學霸、被不被老師喜歡,都不能成為遭遇襲擾的必然條件。
3 必須接送孩子
觀點:很多為人父母者為了防止孩子遭遇傷害,不論克服多少困難,堅持風雨無阻地校門和家門間無縫接送。有的家庭,由于父母的工作時間不能和孩子的上學、放學時間對接,就由白發蒼蒼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擔當接送孩子的重任。
解析:上學、放學時,不難看到高大、粗壯的年輕人把書包扔給腰背已經微駝的老年人。看著這樣的一組背影,不知您心里會不會五味雜陳。從家門到校門“無縫陪護”的確是保護,仿佛母雞媽媽奮力把小雞寶寶們護在翅膀下面。家長、老師能在多大范圍內保護孩子?能保護多久?在監護人力所不能及的范圍,誰來保護孩子?
4 加大對暴力行為的打擊力度
觀點:家長們提出,必須加大對違紀行為、暴力行為的打擊力度。
解析:一方面,維護社會治安、建設和諧社會始終都是政府積極倡導、孜孜以求的。這就如同每個人都希望垃圾被及時清運、自己能遠離病毒一樣。但是,我們不能要求自己生活在無菌的環境中,因為細菌、病毒是人類生存環境中無法避免的。對違紀行為、暴力行為的規范和管理,必須參照相應的校規和法律;否則,法治社會將失去其嚴肅性。
另一方面,生活中有病毒存在,雖然有一些人會因此被感染、致病,但并不是每一個接觸到病毒的人都一定會生病。因此,既然無菌的環境不現實,那么,解決問題的重點就沒有必要糾結于如何實現盡可能無菌,而應該多關注在有病毒存在的空間里如何做好防護措施。
讓孩子
學會自我保護
每位家長都在不遺余力地保護孩子。孰不知,真正能保護孩子的,是孩子自己。當然,保護自己的前提是,孩子具備了保護自己的能力。
建議一:培養情商
所謂情商,就是能覺察外界并根據外界調整自己,以具備妥善應對的能力。以我們文章開頭講到的被打的班長為例,智商高的第一名如果情商也足夠高,在時間軸上想必可以找到若干個節點,有若干種規避問題惡化的方法。
我國的家庭中,缺少對提高孩子情商的理性教育。相比認字、算數,孩子們缺乏對外界的覺察和根據外界情況調整自己的能力的培養。如何對他人表達尊重、如何對他人表示友好、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如何照顧他人的感受等能力,基本都是在父母言行中耳濡目染、有意無意地形成。當父母不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性行為,當孩子無法得到相應的情商教育時,就會出現心理發育遲滯于身體發育的幼稚態現象。
讀懂自我的和他人的情緒是情商訓練的基礎內容,懂得如何對他人表達尊重、友好、合作是情商訓練的進階內容,建立廣泛的良性人際互動、朝向自己的目標不折不撓、積極進取是情商的高階內容。可以說,情商是個體在社會上發展必備的、最重要的軟實力。
建議二:學習武術
古語說:“男兒膝下有黃金。”不論男孩還是女孩,任人宰割的原因不是可憐,而是無力。要想不被人欺負,必須自己有力量。如同國家必須有威武之師,孩子不僅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同時還要有強壯的身體。
習武,是孩子強壯身心的好途徑。不必拘泥學習的是古今中外哪一門、哪一派,武林所有的名門正派都非常注重品德修煉。因此,跟隨德藝雙馨的好教練修煉武術,不僅不必擔心孩子因為學了武而惹事生非,反而會因為“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而收獲頑強的毅力,會因為肌肉的強壯而收獲好身體和強大的心理力量,會因為習練攻守的辯證關系而多了思考和謙讓。
方 fāng
舟 zhōu
心理學博士,北京格榮斯新世紀教育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詢師、培訓師,國家心理咨詢師、督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