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孩子遇到同學的“欺凌”時,哪些權利可能會被侵害?
二、關于孩子遇到同學的“欺凌”時,是否應當由學校獨自處理?
三、 “未成年人”標簽不是侵權不擔責的“擋箭牌”
四、 中關村二小事件中這位母親的四點訴求分析
中關村二小事件發生后,這位母親的四點訴求分別是:1、處理、懲戒施暴的孩子;2、保護我兒子不受二度傷害;3、讓施暴者的家長道歉;4、對方承擔相應的治療費用。
第一點,處理、懲戒施暴的孩子。
懲戒是如何懲戒,在不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的懲戒條件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七條“對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應當予以批評教育,不得開除”的規定,對于欺凌其他同學的學生,違反學校管理規定是必然的,這個懲戒可能是批評教育,也可能是學生書面檢討,也可能是要求家長加強教育,但是根據上述規定我們可以看出,這里面有一個度,就是不能開除。
此處,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受害”學生家長提出了非常明確的對“施害”孩子的具體處理要求,甚至要求記入檔案。與之對應,學校回應以“應由學校獨自處理”,學校的角度是否就全無道理?
我們認為,學校的態度也應得到尊重。畢竟,教育、管理學生,以學校的名義對學生施以管理與懲戒的權利在學校。家長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與要求,學校可以聽取或交流主張,但如何管理教育學生的最終決定權應當歸于學校。
在此過程中,家長如果認為相關人員有違法或不妥之處,可以遵循合法途徑主張權利甚至到主管機關投訴,但家長不能認為學校不按自己的意見作出處理就是違法或違規。
第二點,保護不受傷害。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這兩點都強調了學校的管理職責,如何確定學校是否盡到了管理職責這個需要結合個案的具體情況分析。
但是有一點原則就是在學校管理的范圍內,學校可以遇見可以避免的風險,學校應當是需要避免的。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家長的訴求,學校還是需要注意在合理范圍內盡到管理義務。
保護孩子不受傷害,不應當只保護“受害”者,還要注意保護不要讓“施害”者成為處理過程或結果中的新的受害者。學校要求“應由學校獨自處理”或許也是擔心各方力量介入太多,特別是“受害”一方的家長介入提出處理方案,學校擔心會對“施害”學生造成另一種不公平的對待。假如學校是從這方面考量從而強調“應由學校獨自處理”,應是一種理智、冷靜的表達。
第三點,讓家長道歉。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中對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包括“賠禮道歉”。同時該法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因賠禮道歉屬于非貨幣義務,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同時要考慮到校園欺凌中侵權人往往不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因此無法通過法律強制的方式要求侵權人道歉,但是學校應當從管理者的角度調和矛盾,引導學生正確處事。
第四點,要求對方承擔醫療費用。
這個在《侵權責任法》中也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但是注意在主張這個訴求時,應當注意保留證據,需要證明醫療費的支出與侵權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在復雜的案件中可能還需要進行因果關系的鑒定來確定。
總之,校園欺凌中并非無法維權,但是法律是社會秩序維護的最后安全墊,良好的校園秩序最終還是通過學校和家長的教育和引導塑造的。
聲 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請勿視為中熙所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見!
關注熙窗,一起漲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