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校園欺凌專題 | 家庭教育視角下中小學校園欺凌成因及對策分析


編者按

戳鏈接:校園欺凌專題 | 中小學校園欺凌的社會防治策略校園欺凌專題 | 中小學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心理學思考


文 | 蘇春景 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徐淑慧 溫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楊虎民 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阜陽師范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


目前,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性質十分惡劣。校園欺凌事件不僅對被欺凌者的身體上有“外傷”,而且在其內心留下了嚴重的“內傷”,甚至成為一生之中揮之不去的陰影。西方發(fā)達國家校園欺凌的發(fā)生率一般在80%以上,美國、日本和挪威等西方發(fā)達國家普遍對校園欺凌實施“零容忍”方案。相較而言,我國的校園欺凌發(fā)生率總體上還是比較低的。根據(jù)姚建龍教授2016年對全國29個縣104825名中小學生的抽樣調查發(fā)現(xiàn),校園欺凌發(fā)生率為33.36%,其中經(jīng)常被欺凌的比例為4.7%,偶爾被欺凌的比例為28.66%,遠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筆者通過對497名家長、505名教師、124名校長和501名學生進行校園欺凌的問卷調研發(fā)現(xiàn),“同學被打”(53.3%)、“言語侮辱”(61%)、“被強索財物”(58.1%)、“取笑或捉弄”(57.1%)在當前的校園欺凌現(xiàn)象中較普遍。換言之,目前的校園欺凌形式表現(xiàn)為暴力、言語和強索等三種形式,教師和學生一致認為言語欺凌為目前的主要欺凌形式。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被看作校園欺凌的四大影響因素,而應對校園欺凌的針對性措施也往往從這四個方面展開。其中,家庭對人的影響是最早、最深刻和最權威的,它是首要和基礎的環(huán)節(jié)。


校園欺凌的家庭成因分析

校園欺凌中所涉及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不良的個性特征,終究可以從家庭中找到源頭。研究表明,欺凌者的家庭表現(xiàn)為缺乏情感溫暖、在兒童表現(xiàn)出攻擊性時缺乏一致的教育方式或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多以粗暴懲罰為主,父母之間的交往也充斥著敵意與暴力。被欺凌者的家庭同樣具有以上特點,家庭中缺乏民主氣氛、父母之間地位不平等、親子關系不良等。這些研究證實了校園欺凌雙方主體的家庭環(huán)境對其成長的影響是負面的,欺凌者的攻擊性、沖動性、缺乏同情心以及對欺凌行為的合理化能力,被欺凌者不安全感、焦慮、低自尊、不成熟的社會交往能力等,都可歸結為對其家庭互動模式的模仿和復制,這是失敗的家庭教育在兒童身上的烙印。校園欺凌的家庭因素可歸結為家庭對兒童基本生存技能的無能,對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所需要的情感溫暖和關愛的缺失,其造成兒童個性方面發(fā)展受阻。

“和”與“忍”文化對欺凌行為的無意識強化與確認

當一種行為上升成一種社會問題時,有必要重新審視社會文化對該問題的影響,或許從文化這種更為宏觀的角度去分析會得到一定的解答。家庭是整個社會的一個重要子系統(tǒng),必然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進而對社會中的個體成長產(chǎn)生終生影響。

我國傳統(tǒng)文化倡導“禮之用,和為貴”的和睦、和諧思想,這種思想同樣反映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過程中,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以人倫關系的等級約束達到“和”的治國目的。在個人修養(yǎng)中,傳統(tǒng)文化也是以“和”為其美德,比如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道家始祖老子更為提倡“無為而治”,提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jīng)》)。這些觀點無不反映出對“和”的贊美與崇尚。我國文化提倡“和”的思想,其意在于構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關系。這種文化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逐漸滲入國人的骨髓里,成為一種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使欺凌行為具有隱蔽性,不管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抑或是旁觀者,都囿于“和”文化的影響,不愿將這種與“和”文化沖突的行為展露出來。傳統(tǒng)文化在提倡“和”的精神基礎上,進一步確認了欺凌的“合理性”。這便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忍”文化。這種“忍”的文化源于封建社會的治國需要,只有對統(tǒng)治者俯首稱臣與“不爭”,才可維持統(tǒng)治秩序。這種哲學思想反映出對“弱”、不爭之態(tài)的肯定,“忍”就是這種“守弱”“不爭”,是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的必然結果。

“忍”不僅是社會所提倡的謙讓寬厚的美德,更被認為是一種人格修養(yǎng),如孟子認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孔子的“忠恕之道”“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老子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等都表達出對“忍”的贊譽。當“忍”成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在欺凌行為中,就落了一個“幫兇”的下場,因為文化“尚忍”,要民眾做一個“忍者”,而且這種“忍”是“有利于”人格的發(fā)展與成才,從而將“欺凌”進行了“合理化”,被欺凌者亦以此作為“勉勵”。固然,傳統(tǒng)文化對社會有積極的一面,但也不可忽略它可能會無意助推社會問題的發(fā)生。例如,本次實證調研時,在“應對校園欺凌”的方式中,有8.2%的學生選擇了“忍”的方式。

家庭結構失能和不良家庭環(huán)境助長欺凌性格的形成

著名少年法官尚秀云深有感觸地說過:“我判處的失足少年到現(xiàn)在有1190多個人了,發(fā)現(xiàn)家庭環(huán)境的不良和教育的失當是孩子失足的重要原因,這些孩子要么來自失和、溺愛、打罵或放任型的家庭,要么就是父母品行不好。”研究顯示,家庭結構是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家庭結構失能導致中小學生社會化主體缺失,進而導致其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本次實證調研時,在“哪些學生容易成為欺凌者”問題中,有64.0%家長、80.8%的教師和75.0%的校長選擇了“家庭結構不完整的學生”,在眾多選項中位居首位。最常見的家庭結構包括夫妻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聯(lián)合家庭和其他形式的家庭(單親家庭、同居家庭等)。在核心家庭中,獨生子女從小與同齡伙伴共同相處的機會大大減少,不懂得與人相處的技能。長大后,一旦遇到問題就會慌亂不堪,便可能采取欺凌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難題。特別是部分中小學生生活在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中,缺少來自父母的監(jiān)管、溫暖與愛,形成畸變的心理,導致校園欺凌行為的產(chǎn)生。國外許多研究證實了家庭結構不完整,容易引發(fā)暴力犯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方式。尚秀云法官發(fā)現(xiàn),凡是愛占小便宜、斤斤計較、小偷小摸的父母,其子女長大后也有偷東西的行為習慣;凡是動輒打罵孩子的父母,其子女長大后也有暴力傾向。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和教養(yǎng)方式也會對校園欺凌行為產(chǎn)生重要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溺愛與放縱的家庭環(huán)境和教養(yǎng)方式。如果父母屬于專制型,其子女的自我同一性容易過早封閉;如果父母屬于縱容型,容易導致其子女的自我同一性擴散。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時期的發(fā)展課題是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及防止同一性擴散,即“同一性危機”。結合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這兩種錯誤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導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的自我認同感,進而使這類青少年容易違法犯罪,產(chǎn)生欺凌行為。二是暴力的家庭環(huán)境與教養(yǎng)方式。研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中小學校園欺凌的實施者早年生活在充滿暴力的家庭環(huán)境中,他們耳濡目染了家長的暴力和敵對行為,在無形中形成了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心理與習慣。在家庭中,學生目睹父母之間的沖突或者暴力行為,其不良的影響滲透在學生整個生命歷程及人生各種不同的領域。

家庭教育的忽視及家長教育觀念的落伍不利于學生個性培養(yǎng)

校園之所以發(fā)生欺凌現(xiàn)象,根本原因在于青少年經(jīng)歷了不正確的社會化或錯誤的社會化。他們蔑視社會法律法規(guī),隨意踐踏別人人格尊嚴,沒有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結構的消極因素占據(jù)主導地位。本次調研中,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脾氣暴躁的學生”最容易成為欺凌者,比例為80.2%,在幾種選項中位居首位。不良家庭教育不利于兒童健全個性的培養(yǎng)。一方面,造成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錯位。父母的經(jīng)濟社會地位、職業(yè)類型和婚姻狀況等導致家庭教育有所欠缺,很容易使部分心理發(fā)展水平較低的青少年形成消極的認知、錯誤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些青少年自身是非觀念較差和情感波動較大,很容易被“暴力英雄觀”“快樂至上”等消極落后思想所影響。這種錯誤的認知與世界觀容易導致青少年逃課、吸煙酗酒、沉溺于網(wǎng)絡游戲,甚至作出打架、團伙搶劫等違法犯罪行為。例如,部分來自于富裕家庭的中小學生如果缺少家長的正確引導,他們會因為具有較強的社會優(yōu)越感,更容易過度的自我表現(xiàn)和追求冒險刺激,從而作出欺凌行為。另一方面,促使他們不良性格的形成。現(xiàn)在“90后”和“00后”孩子的基本家庭結構形式是“4+2+1”,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成員的層層保護之中。這種家庭教育模式導致孩子在認識方面容易表現(xiàn)出自私自利、唯我獨尊、漠視他人利益;在情感方面,缺乏愛心與同情心,不懂得尊重別人,仇視別人與社會;在意志方面,行為的自覺水平較低,優(yōu)柔寡斷,不能始終如一,難以控制自己;在情緒方面,情緒波動較大,容易焦慮和沖動;在人際關系方面,經(jīng)常與同學、父母和教師頂嘴,甚至辱罵、打擊報復同學、父母和教師。

家長教育觀念與校園欺凌密切相關。一是部分家長對“養(yǎng)子”重視不夠,沒有認識到家庭對子女成長的重要性。著名心理學家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長生動地比喻為一棵樹的生長,他指出,樹根的成長期是五年到十五年,十五年后才是樹干與樹葉的成長,一個孩子心理建設的重要成長期也是在人生的頭十五年。二是部分家長錯誤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學生個性成長。有的家長在孩子受到傷害時,沒有引導孩子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甚至鼓勵孩子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應對沖突,這在潛意識里對孩子的欺凌行為起了慫恿作用,結果導致了其欺凌行為的出現(xiàn)。三是家長缺少對學生生存技能、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兒童不僅要滿足自身的物質需要,更要滿足自己的情感、愛和同情心等精神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合理滿足,他們就會形成不健康的個性,進而發(fā)展成為欺凌行為的易感性群體。同時,如果家庭教育忽視了對孩子人際交往的教育,那么在以后的校園生活中,他們就很難解決人際中的沖突,導致部分人采用極端的攻擊方式解決問題。

家庭教育視角下校園欺凌的應對策略

在我國古代,人們已經(jīng)開始注意到家庭教育的重大意義。《禮記·大學》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先修其身。”這里就深刻闡述了個人、家庭、治國與平天下的關系,明確指出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石。到了2015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家長要在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承擔主體責任。雖然通過法律手段能從外在方面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肇事者”或潛在的“壞分子”起到“震懾”與“遏制”作用,但是我們需要從家庭教育的源頭上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進行預防。

家長重視對學生優(yōu)良品質和健全個性的培育與引導

通過培養(yǎng)學生善良品質,塑造其良好的個性,從改變人的心理到改變人的行為,從而達到預防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目的,或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國從古代開始就重視人格教育,就是所謂的“教子成人”。2012年,中共十八大正式提出了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指導公民品質最高標準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應對校園欺凌,最為根本的是從文化層面進行引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

首先,引導兒童從傳統(tǒng)文化里汲取“仁愛”精神。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對孩子傳播這種“仁”的精神,將“仁愛”看作人的本質,且這種愛是惠及萬物的博愛,這是源于對生命的尊重。弘揚“仁愛”的精神,基于“孝悌也者”,達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至“仁者愛人”的境界。這樣,將親情之愛延展到對他人、對全人類的博愛,使“仁愛”更具普遍性。不僅促使孩子懂得“仁愛”,而且能夠“推己及人”,從而避免形成欺凌他人而無懺悔的冷漠個性。將“仁愛”的思想作為培育個體道德情感的養(yǎng)料,并逐步發(fā)展為一種博愛,一種對人類的大愛。以預防校園欺凌為起點,提倡同伴之間的相互愛護,“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最終達到“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的美好品性。

其次,重視兒童友善品質的培養(yǎng)。友善是個體個性結構中穩(wěn)定的一種優(yōu)良品質,它支配著個體的行為方向。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巨大變化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如果家長從小對孩子進行友善教育,這種友善的種子就會逐漸在孩子心靈開花結果,孩子就會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和健全的個性。自然而然,這些孩子將來能在學校以友好的方式處理與同學的關系,愉快學習與生活,避免攻擊與暴力行為。這也就從思想源頭上鏟除校園欺凌現(xiàn)象滋生的腐朽土壤,防止校園欺凌行為的出現(xiàn)。德國家長通過對子女進行“善良教育”來預防和減少校園欺凌。“善良教育”屬于德國兒童人生啟蒙的第一堂課,父母通過給孩子送諸如小狗、小兔等禮物,讓孩子照顧和飼養(yǎng)這些弱小的生命去感受和體驗善良品質,同情弱者、寬容待人。如果孩子虐待小動物則會受到批評與懲罰。研究也顯示,具有同情心的學生很少具有攻擊性行為。

轉變家長教育方式,重視子女的認知及規(guī)則教育

首先,提升父母家庭教育素養(yǎng),轉變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對預防校園欺凌行為具有重要的價值。提升父母的家庭教育素養(yǎng),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一是提升親子溝通素養(yǎng)。作為父母就要為孩子提供互動的場所與機會,加強與孩子的交流,讓孩子把“心理情結”表達出來,父母幫助其共同解決,使家庭成為孩子心靈平靜下來的港灣。二是提升觀察被欺凌子女的能力。許多人只要提到校園欺凌,首先想到的是欺凌者的相關事項,忽視了對被欺凌者的關注。由于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閉鎖性,他們在遭受欺凌后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就試圖隱藏被欺負的真相。因此,父母就要通過對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進行仔細觀察,以確定其是否受到了欺凌。三是父母發(fā)揮帶頭示范作用。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特別強調父母的示范作用,他說:“你們的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與憂愁,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兒童都有著重要意義。”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在父母良好教育方式的潛移默化下,在大腦形成良性的“動力定型”,遇到事情以正確的方式去對待,而不是以沖動方式解決。四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要實行“愛”與“教”相結合。所謂的愛就是要求父母關心、疼愛自己的孩子;教就是要求父母嚴格要求孩子。顏氏家訓也特別注重愛教結合,認為“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母對孩子付出真正的愛越多,孩子就越容易形成依戀情感,而依戀與問題行為有關聯(lián)。特拉維斯·赫希的研究就證明了這一點,他發(fā)現(xiàn)青少年對父母的依戀程度越高,其作出越軌行為的概率越會降低。

其次,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發(fā)生與學生錯誤的認識緊密相聯(lián),因此,父母要善于對子女進行認知教育和規(guī)則教育,以盡到家長監(jiān)護教育的責任。一是家長通過教育改變孩子錯誤的認知與世界觀,掌握正確的法制紀律觀念,使其在面對沖突時,能沉著冷靜對付而不至于盲目沖動。二是善于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父母要教育孩子對生命的敬畏和呵護,而不是肆意地虐待生命,讓孩子在沖突中避免傷害他人。對此,著名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的解釋更為精辟,她說:“為什么會發(fā)生欺凌行為,是因為這些欺凌者不懂得生命。生命教育到底是什么?我認為,生命教育的第一要義就是讓孩子們形成人所特有的情感,即對養(yǎng)育恩情的理解、對友善情誼的學習與應用。”三是對孩子進行規(guī)則教育。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說明了在社會中,所有人做任何事情,必須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否則會給他人帶來危害性。李玫瑾認為,家長要在孩子6歲前對其進行說“不”的教育,最晚不要超過10歲,否則孩子很容易成為問題青少年。

對家庭教育立法,明確家長在子女教育上的責任

姚建龍教授指出,針對中小學出現(xiàn)“熊孩子”現(xiàn)象,要完善家庭教育指導制度。目前,家庭地區(qū)差異、父母教育背景差異和家庭教育能力差異等,導致家庭教育發(fā)展極不平衡。所以有必要通過立法構建家庭教育制度以提升家長的家教水平。同時,中小學校園“熊孩子”的產(chǎn)生與父母的失職密切相關,對于失職的父母要有必要的約束與教育措施。

首先,對家庭教育進行立法,通過對父母提供各種培訓以提高其家庭教育能力與水平。西方發(fā)達國家很重視對家庭教育的立法指導,這方面值得我們欣賞與借鑒。英國教育界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非常重視,并明確規(guī)定了家長的責任。針對本應對學生校園欺凌行為負責,但沒有負好責任的家長,法庭會強制其接受養(yǎng)育課程,學習如何教育與引導兒童健康發(fā)展。如果家長不服從這項法規(guī),將被處以最高1000英鎊的罰款。日本《防止欺凌對策推進法》規(guī)定,家長必須指導兒童形成規(guī)范意識;家長必須在自己孩子受到欺凌行為后,采取適當措施加以保護;家長要努力協(xié)助國家、地方政府以及學校的預防欺凌措施;如果孩子遭遇“欺凌事件”,家長要進行親子溝通,加強與孩子心靈上的交流,幫助孩子共同度過困境。

其次,通過強制親職教育,明確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責任。校園欺凌既已成為一種社會問題,就需要調動家庭力量去協(xié)助解決。親職教育可為家長提供專業(yè)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促進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致力于預防校園欺凌的發(fā)生。親職教育被定義為一個涉及父母和孩子及其關系良好發(fā)展的見解、認知和態(tài)度,以及為達到這種目標所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過程。親職教育的主體是父母,內容包括對父母的教育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兩個方面,其目標是通過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促使孩子的健康發(fā)展。國內親職教育的發(fā)展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可以借鑒國外強制親職教育制度,對放任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父母進行強制親職教育,教他們怎么做父母,直至給予必要的處罰。相關實證研究也表明,親職教育可有效改變兒童的問題行為。親職教育的內容主要應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促使兒童健康發(fā)展的相關知識技能,可稱之為發(fā)展性內容。例如,提供人際交往的技能教育。本次調研中,62.6%的家長、64.8%的教師、59.3%的校長認為“人際關系不良的學生”最容易成為被欺凌者,在幾種選項中位居首位;在該選項中,有53.7%的學生選擇“人際關系不良”,僅次“身體瘦弱”的選項。另一方面是針對兒童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所需要的各種專業(yè)技能,可稱之為缺失性內容。例如,提供心理咨詢的技能。當然親職教育亦可根據(jù)不同父母的不同需要有選擇性地提供相關知識,比如,根據(jù)校園欺凌中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不同個性特點,對父母的教育方式亦有所不同。在親職教育中,學校特有的資源可使其成為推行親職教育的主體。當然,社會團體機構抑或是民間組織也可以成為擔任親職教育的主體。

家庭與社會要形成合力,使教育保障更有力

從尤里·布朗芬布倫納的社會生態(tài)學理論來看,環(huán)境包括微環(huán)境、中間環(huán)境、外層系統(tǒng)和宏觀系統(tǒng),其認為個人的行為與環(huán)境結合在一起。鑒于此,中小學生欺凌行為的解決應該考慮到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的溝通,多管齊下,進行聯(lián)動教育,才能得到完滿的解決。

國外許多國家很重視并且倡導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合力去預防和矯正校園欺凌現(xiàn)象。美國面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要求學校、家庭和媒體聯(lián)合行動。如果未成年人因欺凌行為被送到法院,父母要承擔所有可能面臨的民事賠償責任。同時,美國法律也規(guī)定如果法院認定因為父母吸毒、酗酒等不法行為導致孩子出現(xiàn)欺凌行為,父母會喪失對孩子的監(jiān)護權,孩子會被轉移到寄養(yǎng)家庭。如果父母在管教方法上出現(xiàn)問題,法院會要求父母上訓導課程,學習如何合法與合理管教子女。美國的一些社交網(wǎng)站還開始向受欺凌的青少年提供網(wǎng)上幫助。專家特別強調,家長在其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家長需要和孩子保持順暢的交流和溝通,既要教導孩子如何在不舒服的環(huán)境下處理問題、珍愛生命,又需讓學生明白,必須為自己欺凌別人的行為承擔責任。英國針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主要采取以學校為主,家庭、社會、司法三者綜合預防模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校園欺凌的現(xiàn)狀、本質與對策建議
親職教育應成為父母的必修課
親職教育||溝通零距離
為什么校園欺凌屢禁不止呢?背后的4個原因,引發(fā)眾人反思
父母是校園欺凌的罪魁禍首
孩子受到校園欺凌,我教育她要反思自己身上的問題,我錯了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姚县| 社旗县| 溧阳市| 高陵县| 洛川县| 巧家县| 郓城县| 眉山市| 项城市| 灵宝市| 汝南县| 收藏| 江口县| 潢川县| 崇文区| 澄江县| 颍上县| 西昌市| 通化市| 南雄市| 巫山县| 晋城| 正安县| 临夏县| 宜君县| 吉木萨尔县| 长葛市| 全椒县| 平乐县| 达拉特旗| 宝清县| 西宁市| 柘城县| 大悟县| 改则县| 青冈县| 天气| 平顶山市| 华坪县| 平昌县| 镇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