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飯的時候跟同事聊天,說到幼兒園中小朋友鬧矛盾的事情,竟有家長因為小朋友鬧矛盾大吵大鬧的情況,讓我覺得很震驚,因為我們都是從小時候過來的,小孩子鬧矛盾是很正常的,沒準這會兒吵的很,過會兒就好了。那么我們強加干預寶寶和其他人的相處會有什么壞處呢?我們要怎么做呢?
1、影響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有些大人心疼孩子,總覺得孩子不能吃虧,就鼓勵孩子要勇敢報復,比如要敢于反戈一擊,甚至還教孩子打架的技巧,這樣無疑會助長孩子的暴力傾向。而如果勒令孩子“以后不許和他玩”,這會讓孩子越來越不合群,變得越來越孤立,這不是愛護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
2、使矛盾復雜化
孩子之間的爭執,往往并沒有什么原則性的對與錯,只是由于各處的生活環境不同、個性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產生不同意見。家長不要一上來就用成人的標準來判斷孩子之間糾紛的是與非,一下子就下結論說誰對誰錯,這是沒有必要的,而且還往往使小小的糾紛擴大化,復雜化。
面對孩子之間的矛盾,我們要怎么做呢?
1、傷害別人的孩子需要承擔責任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傷害了別人,多數家長都會對孩子訓斥一頓后,讓孩子離開,該干啥干啥去,由家長留下來處理問題。但是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天大的事情還有父母擔著,不需要承擔責任,以后可能還會繼續闖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明白,傷害了別人就要承擔責任,即使是過失也要專門道歉。
2、家長盡可能不介入孩子間的爭執
孩子之間的爭執打鬧,只要不存在肉體傷害,家長盡可能不要介入,要讓孩子自己去解決糾紛。其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小孩子打架根本不需要調解,他們自己一會兒就和好如初了。而大人一旦介入,就變得復雜了,本來是小孩子之間的小摩擦,結果可能演變成兩家大人之間的矛盾。
3、不要因為孩子一面之詞下定論
如果是孩子主動向家長“告狀”,要求家長出面干預的話,家長也不要急于下結論,而要先問清情況,讓雙方都有講述理由的機會,然后對孩子加以引導,盡可能讓他們自己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對于較小的孩子,或者根本沒必要解決的糾紛,家長可以提出一個新的話題或活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在新的協作中學會團結,從而忘卻矛盾,和好如初。
大人的世界是復雜的,而孩子的世界是純真的,不要讓我們的思想污染了孩子的成長,讓他們有自己的選擇,對預防小兒多動癥有重要幫助,并且讓孩子越來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