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祝華、通訊員唐玥)12月10日,省第三次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省自然資源廳、省統計局聯合發布我省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依據公報,全省耕地面積7152.88萬畝,主要分布在荊州、襄陽、荊門、黃岡和孝感等地,其中水田3819.88萬畝,水澆地562.90萬畝,旱地2770.10萬畝。園地面積730.50萬畝,主要分布在宜昌、黃岡、恩施等地。林地面積13920.2萬畝,十堰、恩施、宜昌、襄陽和黃岡林地面積占全省七成以上。草地面積134.08萬畝,主要分布在咸寧、隨州、黃岡、孝感、襄陽等地。濕地面積91.86萬畝,作為內陸省份,湖北有極少量的森林沼澤、灌叢沼澤、沼澤草地,沒有紅樹林地和沿海灘涂。公報還披露了全省城鎮村及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情況。
總體來看,湖北土地利用結構為五分林地三分田,一分城鄉一分水。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第三次國土調查是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于2018年啟動。此次調查歷時3年,我省廣泛應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無人機等新技術,全流程嚴格管控,數據成果全面客觀反映了全省國土利用狀況。下一步,我省將深度挖掘調查成果價值,加強數據共享利用,為湖北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重要政策舉措提供依據,助力全省高質量發展。
國土公報還“曬”了些啥?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華 通訊員 唐玥
國土調查數據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此次發布的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還“曬”了些啥?
耕地資源優勢穩定,保護壓力增大
耕地是糧食安全基石。調查結果顯示,我省耕地資源優越,糧食安全基礎厚實,耕地總體優質穩定,水田占全國水田總量的8.11%,居全國第五,可穩定利用的耕地面積6711.21萬畝,占耕地總量的93.80%,高于全國10個百分點。同時,我省耕地主要集中在江漢平原、鄂北崗地和鄂東南沿江平原,集中度較高,有利于農業產業化、規模化。
與此同時,我省耕地保護壓力仍然較大。從調查數據看,第二次國土調查以來的10年間,全省耕地減少了831.68萬畝,減幅達10.42%。在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嚴格落實了占補平衡的情況下,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結構調整和國土綠化,過去10年全省耕地凈流向林地541.76萬畝,凈流向園地63.11萬畝。耕地局部布局還不穩定,非農化、非糧化風險高,耕地后備資源不足且多分布在山地、丘陵等難開發地區,占補平衡難度加大。因此,我省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進一步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守牢耕地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
生態建設成效明顯,綠色發展底色更亮
近10年來,湖北堅決扛起長江大保護的政治責任,生態建設成效明顯。
調查結果顯示,我省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濕地、水域等地類面積達17022.69萬畝,與第二次調查相比,增加了561.28萬畝,增幅達3.41%。其中,林地面積13920.20萬畝,比第二次調查凈增加922.87萬畝,增幅達7.1%。全省林地主要集中在十堰、恩施、宜昌等山區和丘陵地帶,占全省林地總面積的55.45%。
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介紹,雖然全省生態功能較強地類的總量增加,但10年間,耕地流向林地、水域、園地的面積較大,而又有大量林地、水域地類流向耕地,反映出生態建設格局在局部地區不夠穩定、生態布局不夠合理的問題。因此,要統籌安排,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的原則,因地制宜發揮好森林、水等優勢生態資源的價值功能,在特色經濟、魅力文化等方面進一步挖掘和釋放潛力,避免盲目建設。
土地利用方式改善明顯,節約集約用地有較大空間
土地是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對保護耕地、持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第二次調查以來,我省建設用地總量保持適度增長,凈增加493.07萬畝,增幅為24.89%。用地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鎮用地和交通運輸用地占比分別上升3.74和2.73個百分點,村莊用地占比下降4.65個百分點。
從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看,節約集約用地仍有較大空間。我省城鎮建設用地總規模達到605.90萬畝,第二次調查后城鎮用地擴張快于人口城鎮化,土地利用效率不夠高的問題依然突出,一些地方存在大量低效和閑置土地,與沿海發達省份存在差距。村莊用地規模達1414.27萬畝,總量較大,人均較多,布局不盡合理,盤活城鄉建設用地仍有較大潛力。因此,我省將進一步落實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提升國土空間價值和效率,長遠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注:圖片及素材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電話:027-8572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