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這是一個不能否認的歷史事實,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軸心國軍隊傷亡150萬人,德國第六集團軍被全殲。在戰略上,再也無力主動發起攻擊,從此轉入戰略防御勢態。但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后德軍并沒有就一潰千里。但實際上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后,德軍雖遭重創,仍然具有相當的戰斗力。比如,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后的,哈爾科夫戰役中,德國人就在戰術上取得了空前的勝利。當時,由于德國兵力不足,戰線上出現了巨大缺口,蘇軍決定乘勝追擊,一鼓作氣發起反擊,把德軍徹底趕頓涅茨河,收復工業重鎮哈爾科夫。這已經不是蘇德兩軍第一次爭奪哈爾科夫了,1941年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和1942年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都是相當慘烈的戰役。這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注定也是一場大戰。
蘇軍于1943年1月日發起“星球行動”,攻擊總兵力達到50萬,至2月中旬,蘇軍收復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及庫爾斯克。由馬基恩·波波夫指揮的一個蘇軍縱隊,在4個坦克軍領導下,突破德軍防線、渡過頓涅茨河及插入德軍側翼。準備進一步進攻扎波羅熱,進而拿下哈爾科夫。面對蘇軍大兵壓境,德軍在2月16日主動棄守哈爾科夫,德軍前線一時間有崩潰的危險。
希特勒對此大為光火,親自飛往馮·曼施坦因在扎波羅熱的指揮部,在那里曼施坦因向希特勒解釋了自己的反擊計劃:讓出哈爾科夫,等到蘇軍抵達攻擊頂點,從側翼發起反攻,一舉擊潰蘇軍。希特勒接受了曼施坦因的計劃,并劃撥給他德軍的生力軍作為支援,其中包括精銳的黨衛軍部隊。同時空軍元帥沃爾弗拉姆·馮·里希特霍芬指揮的第4航空隊能夠重組及將每天平均飛行架次由1月時的250架次增至2月時的1,000架次,令德軍取得戰略性的空中優勢。
而此時經過數月作戰的蘇軍已成強弩之末,攻勢開始減緩,損耗嚴重、人員裝備嚴重缺編、缺乏補給、最主要的是戰線拉得很長,尤其是側翼過分延伸,長達100公里。雖然蘇軍在2月下旬占領了哈爾科夫,但是自身也極度脆弱,曼施坦因很好的抓住了這一點,在蘇軍最疲憊的時候發起了反擊。2月19日,德軍反攻開始,德軍之前情況工作做的極好,他們準確掌握了蘇軍的弱點,并選擇了合適的進攻路線,這使得總體兵力處于劣勢的德軍在戰斗中反而經常處于數量優勢。
曼施坦因的計劃分成3部份,第一階段是發動進攻以擊潰過份延伸的進攻矛頭,第二階段是收復哈爾科夫,第三階段是聯同中央集團軍群在庫爾斯克擊潰蘇軍。以逸待勞的德軍在第一階段中從側翼攻擊蘇軍,切斷了蘇軍進攻部隊和后方的聯系,突出在最前方的包波波夫縱隊被包圍,另有數支蘇軍部隊被擊潰。同時這也打亂了蘇軍的作戰部署,導致蘇軍各部隊之間缺乏協同,各自為戰。
蘇軍雖然調集部隊救援,但是此時蘇軍實在是疲憊之師,缺乏補給,戰斗力嚴重不足,不但救援未見成效,反而又被德軍包圍了數支部隊,其中包括若干坦克軍。最后包括波波夫縱隊在內的被包圍蘇軍,除了少數人突圍之外其他均被殲滅或擊潰。而后,德軍開始進攻哈爾科夫,蘇軍期間一直沒有放棄抵抗與反擊,但是經過殘酷巷戰,蘇軍最終還是在3月14日從哈爾科夫敗退,該城再次易手。但是第三階段,即聯同中央集團軍群在庫爾斯克擊潰蘇軍這一設想沒有實現。畢竟,蘇軍的抵抗越來越堅決,德軍的也越來越疲勞。
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證明了即便經歷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德軍仍然是一支強有力的部隊,而蘇軍一方面是輕敵了,另一方面是作戰技巧雖有提高但仍未能做到與德軍比肩。所以,在戰場戰役中,蘇聯紅軍損失了8萬人左右。德軍雖然在戰術上勝利,損失也比蘇軍小,但是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慘勝。其中,武裝親衛隊裝甲軍損失了44%的兵力,這樣的損失對于有生力量大量消耗的德軍來說絕對是難以承受的。
此次戰役之后,蘇德兩軍前線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突出部,及著名的“庫爾斯克突出部”,日后將在這里發生空前絕后的坦克大戰庫爾斯克戰役。庫爾斯克戰役后才能真正說德軍失去了戰略進攻能力,蘇軍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