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中國歷來是最講究尊師重道的,韓愈在《師說》中就講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隨著高考成績的公布和報考志愿的結束,不少學子已經或即將收到夢寐以求的錄取通知書,一些考生家長也開始為孩子們籌備起了謝師宴。
這種表達方式其實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因為在古代,也有“謝師宴”,當中最盛大的,莫過于“科舉四宴”,分別為文舉的鹿鳴宴、瓊林宴和武舉的鷹揚宴、會武宴,這四宴均由朝廷出資主辦,一方面顯示皇恩浩蕩,另一方面代表皇上對人才的器重。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中,應考士子需通過縣試、府試、院試,再到鄉試、會試、殿試,由童生考上秀才、舉人、進士,再到世人望塵莫及的探花、榜眼、狀元,層級分明,序列嚴密。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可謂如何慶祝都不為過。
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題名。
文科:從鹿鳴到瓊林
科舉制度創立初期,因為選拔的都是經國治世的人才,所以只有文舉,基本上考的就是詩賦、帖經等文學治國才能。所以這時候的科舉宴會,一般就叫文科宴,文科宴又因鄉試和殿試的區別,分為鹿鳴宴和瓊林宴。
鹿鳴宴起源于唐代,是指鄉試發榜次日,由地方官吏主持,為新科舉人所設的宴會。
鹿鳴宴的名稱由來有多種含義。
通常的解釋是因為宴席中要吟唱鹿鳴之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語出《詩經》中的《小雅·鹿鳴》,其三段的首句均以“呦呦鹿鳴”起首,意喻小鹿發現美食后,不忘叫上伙伴一起享用,古人認為此舉為美德,于是上行下效,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請同僚及當地舉人和地方豪紳,用此舉來展示自己的禮賢下士。
南宋 馬和之《鹿鳴之什圖》卷(局部)
第二種說法是:宴會上的膳食是以鹿肉為主菜,因為鹿向來被崇為仙獸,意象為難得之才;而皇帝貴為天子,“鳴”意為天賜,所以皇帝作東,才子為客的這一宴會被名為“鹿鳴宴”,意指天子覓才、重才之宴,以表示皇恩浩蕩和對人才的器重。
第三種說法是:鹿與“祿”諧音,古人常以鹿來象征“祿”的含義,以此作為升官發財的愿望,而新科入舉乃是入“祿”之始。但古人比較含蓄,不愿把升官發財掛在口上,因為這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是有距離的,于是就取了“鹿鳴”這個有些詩意的名字。
至于鹿鳴宴有多熱鬧,從蘇東坡的《鹿鳴宴》中可了解一二:“連騎匆匆畫鼓喧,喜君新奪錦標還。金罍浮菊催開宴,紅蕊將春待入關。他日曾陪探禹穴,白頭重見賦南山。何時共樂升平事,風月笙簫一夜間。”
瓊林宴起于北宋,是專為新科進士而舉辦的宴會。一般都在皇家園林“瓊林苑”設宴,故而得名。瓊林宴是四宴中吃得最好,接待規格最高的,連表演歌舞的都是宮廷樂隊。皇帝和大臣們與新科進士們舉杯同慶,進士們飲恩賜御酒,同萬歲共賞園景,這一刻絕對稱得上光宗耀祖。
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在考取狀元后,應邀參加了瓊林宴,也止不住興奮地寫了一首詩:“奉詔新彈入仕冠,重來軒陛望天顏。云呈五色符旗蓋,露立千官雜佩環。燕席巧臨牛女節,鸞章光映壁奎間。獻詩陳雅愚臣事,況見賡歌氣象還。”黃梅戲《女駙馬》中,“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中提到的“瓊林宴”便是這個。
瓊林宴是四宴中吃得最好,接待規格最高的。
瓊林宴后一度將其改為“聞喜宴”,到元明清時亦稱“恩榮宴”。雖名稱不同,但其儀式內容大致不變,仍可統稱“瓊林宴”。據載,遼也曾設宴招待新科進士,地點在內果園或禮部,但也沿襲宋人,稱之為“瓊林宴”。
除了瓊林宴,對于殿試的榜首——也就是狀元,朝廷還有其他恩賜,就是騎馬游街,只有狀元有這個殊榮,走到哪都敲鑼打鼓。一時間,整個京城都會知道這個人,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對于殿試的榜首,朝廷還有騎馬游街的恩賜,走到哪兒都敲鑼打鼓。
武科:從鷹揚到會武
到武則天執政時期,朝廷為了選拔軍事人才,于長安二年,首次開設“武舉考試”。武舉考試,顧名思義,就是選拔有武藝的人,比如騎馬、射箭等,還要有軍事謀略,比如考兵法。
歷史上武科舉一共進行過大約五百次,相對于文科舉,武科舉不受重視,韓琦當面蔑視狄青的一句:“東華門唱名者方為好漢!”成為宋代重文抑武政策的縮影。
武科宴也因鄉試和殿試的區別,分為鷹揚宴和會武宴。
“鷹揚宴”,一般在武科鄉試揭曉之后的第二日舉辦。“鷹揚”,威武如雄鷹飛揚之意,取自《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是頌揚太公望的威德如同飛翔在天空的鷹一樣。鷹揚既是對新科武舉人的激勵,也是考官們的自詡。
《清郎世寧畫阿玉錫持矛蕩寇圖卷》
會武宴,是指在武科殿試發榜之后,為武科新進士舉辦的慶祝宴會。宴會賞武狀元盔甲、腰刀等,另外賞諸武進士金銀財寶。武科學子相會,在飲酒祝賀的同時,或切磋交流武藝,或現場表演武術,可謂群英聚會。但參加武科者都是練武之人,重武輕文,因此描寫鷹揚,會武宴場面的詩詞流傳甚少。
會武宴的傳統一直沿襲到了清朝,自鴉片戰爭以后,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利炮,凸顯出武舉人才與現代世界脫節。
隨著西學東漸和學校教育的崛起,科舉制度漸漸衰落。到了光緒三十一年,即1905年,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宣告廢除。
縱觀古今,“謝師宴”不盡相同,但都是在感念師生情,表達對考生能力的認可和激勵,謝師未必設宴,但若“設宴”不是那么鋪張、出格,相互攀比,其實也不妨寬容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