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堅決打擊貪污腐敗之人,經過各方不懈努力,如今社會風氣得到明顯凈化。
100多年前,腐敗無能的晚清政府出現兩極分化狀態,一邊,面對官府的剝削,百姓民不聊生。
另一邊,達官貴人們日夜笙歌,絲毫不關心大清是否會滅亡,于他們而言享受當下才是重中之重。
有這么一位宦官,仗著主子的恩寵大肆斂財,貪污受賄次數數不勝數,這一點,從他葬母的排場中便能略知一二!
李蓮英是清末慈禧時期的總管太監,也是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
母親去世后,他大肆擺場,葬禮現場聲勢浩大,當地鄉親們座無缺席,不僅白吃白喝,還可以打包帶走,這場葬禮整整辦了35天,若說他從沒貪污過很難自圓其說!
李蓮英心思縝密,善于籠絡人心,朝廷上上下下好幾個階層的人群基本上都跟他有著利益往來,隨著地位節節高升,他所得到的財富也越來越多,可以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來形容。
因為沒有生育能力,他無比看重親情,對母親十分上心。在朝廷中有了地位和財富后,他便在第一時間將母親接到了身邊。
李母也是個命苦的人,還沒享幾年清福呢,便于1906年去世了。母親逝世于他而言打擊重大,為表孝道,他決定幫母親好好操辦喪事。
出生于貧苦人家的李蓮英總覺得街坊鄰居瞧不起自己,如今有錢有權了,操辦母親喪事時一定要大辦特辦,這樣也算揚眉吐氣了一把。
正準備大干一場時李蓮英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身為太監的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主子賜予的,若太出風頭,甚至“越級”可不是鬧著玩的,既然如此,他得如實向慈禧請示,獲得批準才算萬無一失。
慈禧得知此事后立即表示:“看在你這么有孝心的份上,我再賞你48萬兩銀子,你盡管操辦,如果預算不夠,再去找袁世凱要。”
李蓮英為何能變成慈禧的親信?
為何能得到慈禧如此偏愛?
自從安德海命喪黃泉后,李蓮英便迅速取代了他的位置,變成了慈禧身邊的紅人,主子的心意他總是可以在第一時間知曉,也可以將主子安排的各種事情辦好,試問,誰不喜歡這樣的下屬呢?
得知慈禧不滿意宮女為自己梳理的發型時,他便找了個時機,在主子面前賣弄自己精湛的梳頭手藝,慈禧十分滿意,慢慢注意到這位宦官的存在。
不斷被提拔后他終于來到了慈禧的身邊,那天,他將已經餓了好幾天的動物送至慈禧手中,精心策劃了一場游園會,在會上慈禧聽從他的建議將動物放生。
沒過一會小魚、小鳥又飛了回來,見狀,他理直氣壯地說:“太后真是洪福齊天,動物們定是感受到恩惠,不舍得離開主子,便又飛了回來。”
無時無刻,他都會想辦法討主子歡心,慈禧對他自然寵愛有加。
話又說回來,既然主子點頭了,李蓮英心中的石頭也算平穩著地,接下來只需好好規劃葬禮的具體事項。
李蓮英找到表哥和表弟:“這一次我得好好為母親操辦喪事,你們兩個人可要幫我打點好,不管花多少錢,排場一定要到位。”
兄弟倆在村里也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聽到此事立馬拍著胸脯保證道:“您盡管放心就是了,我們必定辦好,喪禮標準您看多少合適?兄弟倆好有個數。”
李蓮英氣定神閑伸出五個手指頭:“暫定50萬白銀!”
兄弟倆聽到這個數字后瞳孔都放大了,面面相覷,二人平時沒少見過有世面的排場,但這個標準定得太高了,到底什么樣的葬禮需要用到50萬兩呢?
放在清朝,一萬兩白銀堪稱天文數字,官員的俸祿本就不高,再加上朝廷國庫沒錢,上至官員下至百姓只得硬著頭皮捐俸祿。
能拿出一萬兩白銀的人家要么家底本就雄厚,要么靠皇帝賞賜,再者便是貪污受賄。
既然李蓮英已經發話了,二人便按照高標準、高規格為李母治喪。
若將此事辦好,一定少不了二人的好處,他們便絞盡腦汁,怎么都得弄出個名堂討李蓮英歡心。
經過幾天幾夜的商討后,倆人信心滿滿將辦喪計劃呈現在李蓮英面前。
“你們想了這么多天,就想出個辦法?不行,還是不夠排面,我母親生前最愛聽戲,葬禮上必須要有唱戲的,你們去請專業的戲班子,請兩批,這批唱完那批再唱,不能停下來。
不超越禮制的前提下,你們盡管放心大膽的去辦,我定的那50萬兩的標準只是起點,錢不夠大不了再加50萬兩。”
這場喪禮單是策劃就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喪期將至時,李蓮英大搞排場親自帶著母親的靈柩歸鄉。
李母喪禮現場熱鬧非凡,凡是前來吊唁的人,皆可以聽到李蓮英從河北以及北京請來的專業戲班子的表演。不管有錢沒錢,凡是到場的嘉賓皆好酒好肉招待。
按照當地的風俗,招待賓客的桌子上擺有四個涼菜,硬菜足足盛滿九個大碗,都是整只的雞鴨魚肉。
他沒有統計賓客的數量,不管來多少人通通招待著。
每天早中晚設三次筵席,最多的一天賓客數量達到160余人,足足湊了二百多桌。
不僅如此,為了照顧鄉里鄉親,李蓮英命令仆人在家門口挖了兩座大坑,坑中塞入大缸,缸里面滿是新鮮的肉食,成框的饅頭直接放在大門口,旁邊有水缸和酒壇,供路人自行拿取。
常年飯不飽腹的人終于嘗到酒足飯飽的滋味了,村里人哪見過這么大的排場,見到李蓮英就像見到活菩薩似的:
“二爺這次當真破費了,不知要花多少銀兩呢!”“破費多少都不重要,現在老百姓的日子這么難,我這樣做也算是周濟四方吧!”
整個村子也就那么幾戶人家,沒過幾天遠近親朋好友差不多來了個七七八八的了,看到如此情景,他的心中頓感不悅,叫來表弟便破口大罵:“怎么沒人來參加葬禮了?
你到底有沒有把消息傳出去?你這人緣也太差了,白請大家吃飯都沒人來。”
“二爺,這事還真不怪我,你要知道那袁世凱可是派了好幾百精兵駐扎在村口,如此戒備森嚴,老百姓們哪敢來啊?”
李蓮英恍然大悟,他怎么把這茬給忘了,他連忙讓表弟散發消息,稱:
“護衛們不用這么辛苦,白天不必站崗,大家若沒什么事一律來參加老母的喪禮,不管是誰,凡到場人員皆由我請客。”
為了送母親最后一程,李蓮英更是耗費大量資金,將通往墓地的路面徹底整修了一遍。他找人雇了幾十個工人,大家緊趕慢趕直到送葬的前三天才勉強竣工。
出殯那天,原本只需要一個小時的路程,大家整整走了三個小時,一路上停停走走,聲勢浩大,隊伍徐徐緩行,沒有人不知道這是李母的出殯車隊。
這場葬禮耗時一個多月,鄉親們白吃白喝35天,往家拿多少李蓮英一律不問。
前來吊唁的人沒有幾個是真心的,表面上是來悼念李某,其真實目的就是為了蹭飯吃,甚至還光明正大的將飯菜打包回去,但李蓮英覺得無可厚非,畢竟他的本意就是想要為村里的人做點什么。
看到賓客們吃得非常開心,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時,他也感覺心滿意足。
在長達35天的葬禮上,大家所食用的豬肉全部都是現殺現宰的,味道香甜肥美,上哪整這么多生豬呢?
起初,他派下人到周圍村莊收購生豬,葬禮舉行至半個月時,整個縣城的生豬早已一售而空。
十里八方的養豬戶們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提高了豬肉價格,盡管如此,李蓮英連眼睛都不眨一下,付完錢后將所有豬肉運回了家,他的目的就是要讓鄉里鄉親吃個痛快。
李母的棺材是由京城上好的工匠打造的,不僅昂貴,重量也是數一數二的。
出殯那天,幾十個壯漢排成一排,就算這樣,也只能勉強抬動。
自葬禮結束后,李蓮英和李家兄弟齊聚一堂,大家要核對葬禮上所支出的費用。
經過漫長的計算,整個葬禮共花費白銀55萬兩,這個數據震驚了在場所有人,李蓮英除外。
要知道,光緒帝去世時葬禮費用加起來也才50萬兩而已,李母排面確實不小。
葬禮已經結束了,他也該回京城赴命了,離開家鄉之前,他專門在村里轉了轉,當看見鄉里鄉親的缸子里盛滿白面饅頭,囤滿白酒時,李蓮英心滿意足。
他之所以這樣大肆操辦喪事也是有原因的,無兒無女的他怎么都得為自己做打算,他用實際行動表明自己對母親的孝心,也指望著自己死后,李家的后輩子孫們不會敷衍他的喪事。
李蓮英能大肆操辦李母的葬禮主要得益于慈禧的寵愛,他是一個有遠見的人,跟在慈禧身邊這么多年,他自然知道一旦慈禧倒下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到了頭。
李母去世后不久,慈禧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雖然一直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但有的時候吃得太好未必是件好事,根據史書記載,慈禧一直患有慢性腸胃炎,疾病常年不見好轉,還總是反反復復,導致太后身體越來越虛弱。
1908年,還未入冬前慈禧便一直找太醫為自己診脈治療,她調理身體的主要目的便是為了健健康康過生日。
服用完太醫所開具的藥物后,她覺得身體有所好轉,精神狀態也比之前強了不少,便疏忽了虛弱的腸胃。
為了過生日,她舉辦了一場宴會,席間,看見熱鬧非凡的場景她便忍不住喝了幾杯酒助興。
桌子上的美味佳肴數不勝數,大多以冷菜居多,可能是因喝了酒的緣故再加上吃了過多的菜肴,腸胃消化不了,使得慈禧感冒發燒,而后上吐下瀉。
據史書記載,這樣的現象整整持續了一個星期,召見大臣的時候,慈禧總是有氣無力。此時的她深知命不久矣,將溥儀推上皇位后便一命嗚呼了。
1908年11月15號慈禧去世,終年74歲。慈禧這一走,最慌的人便是李蓮英。
靠山倒下了,他又該何去何從呢?他和安德海都是憑借慈禧才紅起來的,但安德海太過囂張跋扈,做事不留退路的他得罪了很多人,最終死無葬身之地。
有著前車之鑒,李蓮英自知不能再呆在皇宮里面了。處理完慈禧太后的喪事后,他于1901年提出辭官的想法。
隆裕太后發話:“準!不僅如此,他每月還可領取60兩白銀,自此,李蓮英也算光榮退休了!
李蓮英絕不是簡單的人物,他與安德海全然不同,朝廷中的他廣結善緣,幫了不少人也為自己的仕途鏟平了不少障礙。
袁世凱可是出了名的厲害,沒有什么能嚇住他,正可謂一物降一物,他唯獨不敢面見慈禧。
向慈禧匯報工作時,若不看慈禧的臉色,怎么知道對方是高興還是生氣呢?
摸不著頭緒的他只能跟李蓮英請教。
李蓮英也是個熱心腸,直接對他說:“這事好辦,這樣吧,以后你見老佛爺的時候注意觀察我的腳,若我雙腳是閉合的,你就不要再匯報了。若我的腳是張開的,你便暢所欲言。”
袁世凱數十年來不間斷地給李蓮英送禮,李蓮英也積極幫他引薦達官貴人,二人各取所需,路自然走得通暢。
若李蓮英平時不屑做這些禮尚往來的事情,李母去世時,袁世凱手下官兵又如何會盡心盡力幫他把關呢?
宣統三年,李蓮英逝世,享年63歲。
作為一名宦官,這樣的結局也算體面。
李蓮英斥巨資葬母雖揮霍無度,但于百姓而言可謂天降恩賜。
可這一切的一切無不透露著大清的腐敗無能,總而言之,清朝滅亡是歷史的必然趨勢,貪污腐敗永遠成不了正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