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尺男兒”是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之后的說法,秦漢時(shí)期一尺約為23到24厘米,約為現(xiàn)在的161-168厘米。
二、史料佐證
東漢班固《漢書》中提到“光為人沉靜詳審,長(zhǎng)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須髯。”意思是說霍光為人沉著冷靜,身高七尺三寸,皮膚白皙,眉清目秀,留著好看的胡須。
同時(shí)《漢書》還提到“莽為人侈口蹶頷,露眼赤精,大聲而嘶。長(zhǎng)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以氂裝衣,反膺高視,瞰臨左右。”意思是說,王莽大嘴低下巴,眼睛面帶紅光,身高七尺五寸,喜歡穿厚鞋子戴高帽子,俯視周圍。
由這里可以看出,霍光和王莽都高于古代的七尺男兒,身高在漢代比較突出,約為171厘米和176厘米作用。
擴(kuò)展資料
古代“一尺”長(zhǎng)度的變化及“七尺”的指代意義
一、古代“一尺”的變化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周代到漢代,一尺合今23.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約25.8cm ;北朝,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時(shí),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時(shí),木工一尺合今31.1cm。
現(xiàn)代一尺約為33.3cm,三尺等于1丈。
二、“七尺”的指代意義
1、代指二十歲。出自《周禮·地官·鄉(xiāng)大夫》:“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皆征之。”意思是全國上下二十到六十歲的男子,都要被征用。
2、指身軀。人身長(zhǎng)約當(dāng)古尺七尺,故稱。出自南朝沉約的《齊太尉王儉碑銘》:“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 意思是把自己的一點(diǎn)一滴都用來奉獻(xiàn)給國家,忘記自身來報(bào)效君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