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中旬,東野野戰軍僅用了一天多的時間便火速解放了天津,給傅作義的部隊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天津解放后,其余的25萬國軍逃往北平,傅作義也陷入了前后兩難的境地。共產黨在占領天津后,同樣想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北平,多次找到傅作義談判,而他給出的答案卻是模棱兩可。
“你們再容我考慮幾日再給出答復可好?”傅作義在談判桌前苦苦哀求,可是,解放軍的步伐不會就此止步,為了充分做好解放全國的準備,北平這塊土地是萬萬不可忽視的。傅作義之所以一再推脫,不過是還沒有認清形勢,想讓25大軍在北平城內茍延殘喘一會兒。
黨中央絕不允許國民黨的軍隊再在北平盤踞,對傅作義下了最后的通牒——要是再不答應和談,就要以武力的方式解放北平了!
那么,從傅作義的25萬大軍的手中收復北平,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嗎?
一、傅作義投降,安排手下出城
傅作義對共產黨也有所了解,對共產黨內的許多事跡和人物也都十分佩服,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大女兒傅冬菊是天津報紙的記者,加入共產黨已經許多年。當時,傅作義之所以會答應接受和談,傅冬菊為此做出了許多努力,她向父親講述了身在共產黨時發生的許多事情,還將共產黨的報刊交給父親讀,傅作義見共產黨人士有情有義,便答應了和談。
終于,在三次和談之后,傅作義同意了帶共產黨人進入北平,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北京城。
在共產黨人眼里,傅作義是識時務者為俊杰,然而在國民黨的眼里,傅作義和叛徒無異,尤其是北平城內還有25萬國民黨大軍,他們在城內準備困獸之斗,見自己的上頭都投降了,不顧大軍的死活,心里自然十分地不滿。他們漸漸地拿傅作義當敵人對待,一些師團開始違抗他的命令。
如此一來,要想改編城里的國民黨部隊,就更加困難。中央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林彪、羅榮桓和聶榮臻全權負責,面對如此龐大的一支部隊,他們一時也拿不定主意,只得先讓傅作義配合他們,將愿意出城的士兵安排出城。
自1月22日起,傅作義手下的多支軍隊陸續出城,當然,他們中的大多數都不愿意投降,想和共產黨人魚死網破。一部分人是忌憚傅作義的威信,另一部分人則是親眼見證了天津的解放速度是何等之快,對解放軍也十分懼怕,這才匆匆離開北平,執行“走為上策”。
例如國民黨13軍、94軍,這些均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部隊,打起仗來也十分兇猛,但是,他們都乖乖地出城投降,這讓林彪、聶榮臻等人至少是松了口氣。
二、第5師反抗軍令,頑固到底
棘手的是傅作義的第5師,在北平城內成了釘子戶,他們不僅對傅作義恨之入骨,更是要與解放軍決一死戰,賴著怎么都不肯出城,而是留在城里養精蓄銳,準備和解放軍大干一場。這樣的形勢可不樂觀,傅作義也束手無策。
據調查,這25萬大軍的成分十分復雜,不僅有傅作義的舊部下,更有馮玉祥、蔣介石、陳誠等的部下編入其下,還混雜了不少反動分子和國民黨特務,要想將這25萬大軍都改編安置好,談何容易呢?
果不其然,就在我軍的宣傳隊到北平城內探聽情況時,傅作義的第5師就有國民黨的士兵開槍示威,破壞我軍宣傳講課,還有人在城內的墻上刷起了反動的標語,更有人朝我軍投擲手榴彈,導致我軍12名同志犧牲!
顯然,只要共產黨人走進北平城,可謂是危機四伏。
盡管如此,李欣、楊大易等人還是身先士卒,跑去了敵軍盤踞的地方探聽虛實。當看見滿屋子的反動標語,李欣氣不打一處來,直接命令國民黨的士兵銷毀,國民黨的士兵不以為然,雙方很快就劍拔弩張,最終,架不住李欣的氣勢,他們這才擦去了反動標語。
三、李欣單刀赴會,38軍軍長霸氣發言
李欣在城內開會的時候,有一些國民黨軍官企圖抹黑共產黨人的意圖,將“和平改編”的事實扭曲成一個騙局,煽動臺下的反動情緒,對此,李欣義正言辭地說道:“就算是你們不接受和平談判改編,后果你們也是知道的,你們以為掌握了主動權,卻不知道被攥在如來佛的手心里!”
一番強硬的發言,讓在場的國民黨人都沉默不語,第5師代師長楊培德被嚇得大氣都不敢出。
李欣單刀赴會回到軍部后,也分析出國民黨的軍隊如一盤散沙,看似頑固,實則就像無頭蒼蠅,也吹彈可破。就在宣傳部的戰士們全部撤出北平城后,時任38軍的軍長李天佑向楊培德又打了一次電話。
“我勸你們盡快做決定,很簡單,只有兩條出路給你們選,要么就是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編,另一條則是用武力解決,到時候得不償失,你們看著辦吧,限你們下午5點前給我答復。”李天佑在電話那頭強勢地說道。這一通電話可把楊培德嚇破了膽,畢竟是38軍的態度,楊培德深知38軍在戰場上的厲害,當即就召來第5師的其他人商討。
最終,頑固的第5師也選擇了接受和平改編,走出了北平城。
當然,國民黨的軍內制度和共產黨的有很大的差異,改編軍隊一事不在一朝一夕,可是,眼下的情況正朝著向我軍有利的方向進行著,這已經是不錯的成績。
為了完成解放北平的任務,林彪、聶榮臻等人臨危受命,李欣等人則是單刀赴會,親自到最危險的地方同敵軍談判,大無畏的精神令人震撼。正是因為有如他們這些的勇士,前赴后繼地投入到革命事業之中,才換取來了中國如今長久的安定和平,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