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漢語言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征,除了它獨有的對聯、詩詞、歌賦等藝術形態外,還有能極其精確表達語意的成語,這更是其他文化所不能媲美的。不僅如此,扎根于民間的俗語文化,雖然看似短小精悍,但卻蘊含著無與倫比的人生智慧,傳承至今依然震耳發聵,讓人為之側目!而今天要分享的這句俗語,想必大家也有聽說過,它就是“門前不栽竹,房后不栽樹”,那這兩句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到底有何含義呢?
自古及今,房屋的重要性可謂不言而喻,尤其在古代,人們的住房多為獨家獨院,即便裝修沒有如今那么考究,可住起來卻非常敞亮與便捷。當然有了空閑的土地,古人也會種些植物作為裝飾,不過種什么樣的樹木才適宜,在民間都有一整套的講究。
分析了歷史背景,再來看這句俗語就非常簡單了。首先,不妨看下上半句,事實上竹子歷來都深受人們的歡迎,加之其挺拔頎長、亭亭玉立,代表君子灑脫的風度,又因竹子堅硬有節,同樣代表君子的氣節和操守。其實,竹子不僅象征著君子,諧音還有祝福的寓意,比如“竹報平安”、“節節高升”等說法都充滿褒義,由此不難發現,竹子幾乎沒有貶義,并且還秉持傲雪凌霜的意志與堅毅不拔的品格。
然而,古人卻認為竹子不宜種在大門前,只因為竹子如果離前門很近的話,就難免被風吹到房間中,從而影響房屋的整潔。此外,竹子生命力非常旺盛,若不加以人為控制,時間長了就會連成密密麻麻的一片,不僅遮擋門前的陽光,讓房間非常陰暗,還會因此滋生害蟲。所以說,左右權衡之下,門前種竹自然不種為好了。
而“房后不栽樹”則是說,屋后盡量不要栽種一些樹大根深或綠樹成蔭的樹木,因為在古人看來,樹木如果過于粗壯高大,它的根系多半縱橫交錯,這樣一來,對房屋的地基勢必造成損傷,如果恰巧碰到暴雨連綿,很可能導致房倒屋塌。因此,聰明務實的勞動人民,認為“房后栽樹”寓意不吉,故采取避而遠之的態度。
其實,這句俗語雖然流傳已久,但在當今看來并非完全靠譜。尤其經過時代的不斷變革,有些俗語因為不能順應潮流而慘遭淘汰,雖說讓人唏噓不已,不過時代選擇的必然性,本來就無可厚非,所以對待古老的俗語文化,更應做到明辨之,篤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