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以來,我國南方地區(qū)暴雨增多,多地發(fā)生洪澇地質(zhì)災害。在這場洪澇災害中,多處文物古跡接連受災,僅7月6日至8日3天內(nèi),樂成橋、鎮(zhèn)海橋、彩虹橋3座珍貴古橋相繼遇洪受損,讓人扼腕、嘆息。
安徽宣城市樂成橋
■ 俗稱南河橋,又稱三溪大橋
■ 年代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 級別2004年被確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位置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三溪鎮(zhèn)徽水、抱麟溪、玉溪三流匯聚處
樂成橋是旌德最大的古橋梁,在皖南地區(qū)僅次于歙縣的太平橋,被譽為“皖南第二大古石橋”,距今已有470多年歷史。
現(xiàn)存的樂成橋為11孔石拱橋,是清康熙年間由眾人集資重建,全長156米,寬6.20米,橋面至河床高9米。橋孔凈跨度尺度不一,中孔為11.50米。橋面兩側(cè)設有石質(zhì)欄桿。
樂成橋的南端是曾經(jīng)店鋪林立的三溪老街,古橋、古渡口、古鎮(zhèn)千百年來演繹著一幕幕悲歡離合。
7月6日,樂成橋被洪水沖壞。從橋墩到橋面,再到大部分橋體,洪水吞噬下的樂成橋最終只余下4個橋孔依舊矗立。
安徽黃山市鎮(zhèn)海橋
■ 俗稱嫁女橋,又稱屯溪老大橋
■ 年代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 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入選)、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位置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qū)三江口,即新安江、率水、橫江交匯處
位于安徽省的鎮(zhèn)海橋,距今已有484年歷史,它的修建過程有一段傳奇佳話,是一位明代富商戴時亮為嫁女獨資建造,所以此橋又有“嫁女橋”之名。東西貫穿屯溪老街與黎陽古鎮(zhèn),舊時為進出屯溪的門戶通道。
鎮(zhèn)海橋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遭水毀,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再度重修。屯溪鎮(zhèn)海橋為六墩七孔石拱橋,長133米,兩端引橋各15米、寬6米、高10米,拱洞跨度13米至15米不等,是安徽省現(xiàn)存的長度排在前20位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石拱橋之一。
1934年5月,作家郁達夫游到屯溪,曾在新安江邊夜泊。他“斜倚著枕頭,合著船舶上的雨韻”留下膾炙人口的絕句:“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
7月7日,鎮(zhèn)海橋遭受滾滾洪水的侵襲,轟然坍塌。橋上的老構件被洪水裹挾著離去,只剩下幾個橋墩。
湖南馬頭溪風雨橋
■ 年代明末清初年間
■ 位置張家界市永定區(qū)王家坪鎮(zhèn)韭菜埡村
風雨橋因其廊亭可遮風擋雨而得名,是建在溪溝河流之上的一種橋。多為木質(zhì)構造,遠看似屋,靠近瞧卻是橋,橋面的兩側(cè)安裝有板凳和護欄。
風雨橋既可以供行人無阻礙順利過河,又可以避風雨,歇歇腳。
根據(jù)2010年湖南交通文化遺產(chǎn)普查統(tǒng)計,湖南境內(nèi)現(xiàn)存廊橋及風雨橋300余座,主要分布在湘西南地區(qū)的古驛道及湘中茶馬古道上,馬頭溪風雨橋便是其中之一。
6月13日上午,在兇猛的洪水中,馬頭溪風雨橋轟然垮塌,隨后被沖走,只剩下橋墩。
江西婺源彩虹橋
■ 俗稱廊橋,被譽為“中國廊橋史上的絕版”,“中國最美的廊橋之一”
■ 年代建于南宋(1127-1279年)
■ 級別國務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位置江西省婺源清華鎮(zhèn)
婺源彩虹橋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長的廊橋,其名取自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彩虹橋全長140米,橋面寬3米多,由11座廊亭組成,廊亭兩旁設長凳。橋下有4墩5孔,溫婉秀麗,矗立于河水中間。彩虹橋兩岸,群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設計最為科學的古廊橋之一,被譽為“中國廊橋史上的絕版”。
7月8日,洪水淹至彩虹橋面,受洪水巨大沖擊,上游順勢由洪水沖下大樹直接撞擊橋面上的磚木結(jié)構,彩虹橋東端引橋至二號橋墩的橋面(兩廊一亭)被沖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