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64年來共啟用21次 為保衛漢江下游和大武漢起到重要作用
全國“最忙”分蓄洪區升級工程開工
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艾紅霞 通訊員陳應新 張強)10月22日,國家重大水利工程——杜家臺分蓄洪區蓄滯洪和安全建設工程臨建工程在武漢和仙桃兩地同時開工,作為漢江下游和長江中游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全國運用頻率最高的分蓄洪區將迎來安全加碼期。
杜家臺分蓄洪區是武漢市附近、長江漢江之間的一片低洼地帶,歷史上曾經是長江的天然洪泛區,國土面積613.98平方公里,涉及武漢市蔡甸區、武漢開發區(漢南區)和仙桃市,具有分蓄(泄)長江、漢江超額洪水的雙重功能。
由于漢江下游河道曲折、狹窄,越往下游,泄洪能力越小,特別是仙桃以下河段,受長江洪水頂托,歷史上洪災泛濫,漢江堤防三年兩潰。1955年,杜家臺分蓄洪區工程動工,蓄洪水位30米,有效蓄洪容積達28.64億立方米,區內現有28個圍垸、19萬余人口,45.7萬畝耕地。自1956年4月建成以來,共啟用21次,累計分蓄洪量近200億立方米,分洪運用次數為全國最高,最近一次使用為2011年,對保護漢江下游和武漢市防洪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省水利廳河道處、省漢江河道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杜家臺分蓄洪區已建成64年,一直未實施系統性治理建設,目前存在圍堤不達標、穿堤建筑物病險多、局部洪道阻水嚴重、安全建設標準低、轉移道路橋梁不配套、安全轉移通訊設施落后等問題,雖歷次應急整治,但仍未得到全面改善,難以滿足規劃設計的分洪任務要求,影響分洪運用決策,“迫切需要實施全面系統的蓄滯洪和安全建設工程建設。”
杜家臺分蓄洪區蓄滯洪和安全建設工程投資估算約為27.7億元,計劃工期3年。蓄滯洪工程建設主要包括分蓄洪區圍堤除險加固、行洪河道及通順河主要堤防加固、洪道整治、新建竹林湖泵站和臨時進(退)洪口門建設等;安全建設工程建設則主要包括安全區建設、轉移道路、配套橋梁及泵站設施保護等。
據悉,該工程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漢江中下游及長江武漢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對保障杜家臺分蓄洪區內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分蓄洪區經濟發展、推動我省疫后重振水利補短板工作有著積極且長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