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孔子思想比較研究
1、“摘”59頁:老子是中國第一位哲學家,孔子是中國第一位倫理學家。將他們放在一起加以比較,不僅可以看出彼此觀念的異同,也可以認識老學先于孔學的順序,以糾正一般哲學史.上孔先老后的錯誤倒置。黑格爾認為孔子的教訓是一種道德哲學,他說“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他還說:“孔子的哲學 就是國家哲學,構成中國人教育、文化和實際活動的基礎。但中國人尚另有一特異的宗派,這派叫做道家。”這里,黑格爾似乎隱約認識到儒家學說較近于官方思想,而道家則屬于民間哲學。更重要的是,黑格爾指出孔、老思想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屬子“道德哲學”,而后者則是“思辨哲學”。
誠然,從學院式的哲學視角來看,不僅看出彼此思想性質的差異,也有無從比較之感:因為老子建立了相當完備的形上學體系,而孔子在宇宙論和本體論方面是空白的;老子倡導“靜觀”、玄覽”的認識方法,而孔子在認識論方面是貧乏的,老子有著相當多的辯證法思維,而孔子在這方面是厥如的,在這些主要的哲學領域一無論就形 上學領域、認識論范圍或思想方法上一老子哲學思維的豐富性與孔子哲學思維的欠缺性,確實相形懸殊。然而,如果我們將哲學的范圍從宇宙論或世界觀的角度轉向而專注于“哲學是對子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就不難比較老、孔兩家對時代與人生反映的異同,以及對傳統制度、文化觀念的分歧。
“評”:中國第一位哲學家不是老子而是女媧,因為女媧是上古原始母系社會之代表,太極圖是上古原始母系社會之產物,而“女媧造人、補天”是對太極哲理之運用,中國第一位用人文道德通過神傳說展示哲理的哲學家。上古原始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后之伏羲,是中國第二位哲學家,伏羲用卦圖形對太極原理之演繹,是中國第一位用圖形展示哲理的哲學家。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這是因為女媧思想代表的是母系社會龍文化(辰龍),伏羲思想代表的是父系社會講道德文化(己蛇),“女媧補天”造就新人故為“人首”,“伏羲畫八卦”在己蛇時代故為“蛇身”。“伏羲與女媧兄妹相婚”,是伏羲之卦圖形對太極原理,與“女媧補天”之人文道德相結合之象征。
文王姫昌是中國第三位哲學家,“文王拘而演周易”,是中國第一位用文字從八卦角度表述中國古典哲理的哲學家。老子是中國第四位哲學家,是中國第一位用文字對太極哲理予系統闡釋,并闡釋了這一哲理與上古原始母系社會人文道德之相互關系哲學家,是中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是中國第一位論“道之為物”而能與當代物理學接軌世界第一偉人。莊子是中國第五位哲學家,其十萬言顯示莊子用文字對太極哲理予系統詳細的展示與充分發揮第一偉人,沒有《莊子》十萬言就不能盡解《老子》五千言。莊子既是中國最后一位哲學家,也是展示中國全部化的第一位哲學家。讀懂老莊就讀懂中國文,否則就讀不懂中國文。知此,就知中國傳統文化淵源,就知中國傳統文化之脈絡。
孔子并非“是中國第一位倫理學家”,而是第一位對中國倫理予以離“道”體之解說的理論家,即展示《易傳》哲理的“外道”哲學家,漢以后傳承的就是這種哲學論理,而老莊的“內道”哲學論理則失傳。
“議”:被稱之為西方哲學大家之黑格爾,其“思辯哲學”是對形式邏輯之改造而嬗變為一種詭辯論,與中國先秦時期的鄧析、恵施、公孫龍之詭辯形異神同。加之其不了解也讀不懂中國統文,不可能對老子、孔子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及評價,對其對老子、孔子之“評價”不值一提。黑格爾認為老子哲學,是一種“思辨哲學”,是一種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源于西式形思維的陳先生才認為,“老子有著相當多的辯證法思維”。老子并非是“證法思維”,而是一種內道之“大象思維”,孔子則一種外道之“小象思維”。
無論是從宇宙論或世界觀的角度,并非“哲學是對子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而哲學之世界觀則是人生之準則。老子、孔子都是講道德的,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其思維方式而已。“大象思維”主導之“內道”其老子“求道”,而“小象思維”主導之“外道”其孔子“求德”,這就是老子、孔子之不同。“兩家對時代與人生反映的異同,以及對傳統制度、文化觀念的分歧”,就在于“大象思維”主導之“內道”,與“小象思維”主導之“外道”分歧之結果。
一、老子的自然主義與孔子的德治主義之歷史文化線索
2、“摘”60頁:馮友蘭先生說得好:“中國思想的兩個主要趨勢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們是彼此不同的兩極,但又是同一軸桿的兩極。”馮先生還說:“儒家強調人 的社會責任,但是道家強調人的內部的自然自發的東西。....人們常說孔子重名教”,老、莊重‘自然”.中國哲學的這兩種趨勢,約略相當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的確,老、孔為同一文化傳統的繼承者,所以他們的思想有頗多相似處,例如: 1. 守中的觀念。2.以“和”為貴的心態一-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以此而發展了莊子與孟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人際間的矛盾也總以消弭沖突的方式而為主。3.重視主體生命的體驗與反省,而缺少以自然為對象的分析與認知的方法。4. 遠鬼神而重人事的思想。5.崇尚樸質信實的德行。6. 反對刑制。7.反對重稅厚斂。8.“懷鄉意識”一緬懷人類歷史原初的美好時光。總之,西周以來所逐漸形成的人文精神、人道觀念、民本思想以及救世心懷--這一文化傳統對老、孔都有著根源性的影響。春秋時期為人類理性大覺醒的時代,人文思潮的涌現成為諸子百家的主流思想。
61頁哈佛大學的張光直教授說“夏,商,周在文化上是一系的,亦即都是中國文化,但彼此尚有地域性的差異。“就地域性的差異而言,自古就有南北學派之說田,或鄒魯、齊楚區域文化之別。近人蔡元培先生在<中國倫理學史,中說:“蓋我國南北二方風氣通異。當春秋時,楚尚為齊,晉諸國之公政,而被擯于蠻夷之列,其沖突之之跡,不唯在政治家,即學者維持社會之觀念,亦復相背而馳。老子之思想,足以代表北方文化之反動力矣。....
“評”:馮友蘭先生所說的這個“同一軸桿的兩極”,就是一個道“體”與道“用”之“兩極”。老莊重道“體”重本輕末,而孔孟輕道“體”舍本逐末。馮友蘭先生所說的“儒家強調人 的社會責任”,就是道“體”舍本逐末之體現,而“道家強調人的內部的自然自發的東西”,就是道“體”重本輕末之體現。“人們常說孔子重名教”,是重其“名”,,老、莊重‘自然”,是重其“實”。這個問題,不但馮友蘭先生不知,而陳也知。馮友蘭先生所說“中國哲學的這兩種趨勢,約略相當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是不知中西文化本質之差異才有如之差異。
“議”:陳先生認為“老、孔為同一文化傳統的繼承者,所以他們的思想有頗多相似處”,則不知這個“相似”,是形相似而衶則不相似。例如這個“1守中的觀念”,就是中庸觀,孔子之中庸是“中庸之為德”(子思《中庸》),可老子之中庸則是“中庸之為道”(吾有三寶)。這個2.以“和”為貴的心態之“和”,只有做到“自然無為,為而不爭”才能“和”,否則就是“相爭”,老莊主張“自然無為,為而不爭”求“和”,孔孟主張仁義求“和”,這何來“相似”?關于“崇尚樸質信實的德行問題:是否能反樸守樸之關鍵在于,否能做“治人事天莫若嗇”,一切能簡儉行事。“樸”是低欲望之象征,低欲望之“為而不爭”,自然就誠實信用,否則就會欺詐失信。由此可見,“自然無為,為而不爭”,一切都在其中,離此就是言辭動聽之廢話,是騙人之工具。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民族欲望膨脹時期,才首先形成春秋五霸,接下來的就是戰國之亂,所以才出現圍道德二字的百家爭嗚,這就是“老、孔都有著根源性的影響”。所以,春秋時期并非為人類理性大覺醒的時代”,而是人類欲望膨脹的時代,所謂的“人文思潮的涌現”,是“諸子百家代表不同階層利益之體現,所以《莊子天下》才說“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其數散于天下而設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讀懂《莊子天下》篇,就知陳生之論對錯何在!哈佛大學的張光直教授之說,就是未讀懂《莊子天下》篇之故。
二、老、孔的思想立場和入世方法的異同
3、“摘”63頁:《史記》明確記載老子生前“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這里提到三個要點:第一,《老子》書中有上下篇;第二,以道”“德”為主旨;第三,在數字.上約有五千言。這三點都跟流傳至今的本子相合,可證司馬遷所說是實。先秦諸子之作,大都是一個學派中歷經多時多人所編寫形成,但《老子》一書基本上是成于老聃一人之手一雖然可能經過后人對于某些辭句的增刪、修飾,正如《周易》一書基本形成于西周初年,而歷經后人之增刪修飾一樣。理由有三:
64頁:第一,從理論上看,全書首尾一貫,思想層次分明,無論思維方法或概念內涵,層層相因,展示其獨家之言。第二,書中多次出現“吾”與“我”的稱謂,除如老子自嘆“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感慨“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這明確表明了作者本人的心思。第三,以文風看,尤為可證。如書中“兮”字屢見“是以”全書出現三十九次之多“是謂’出現二十次之多,…。”
“評”:說《老子》一書不是老子一人所書,而是由多個人在不同時期完成的,說這種話的人就是典型的無知!是否是老子一人所書,不能僅憑《史記》的“涵谷關著書”之記載,而是憑《老子》五千言內容之內在聯系,陳先生之論是正確的。但陳先生說,“可能經過后人對于某些辭句的增刪、修飾”的問題是絕不存在的,誰有本事能對其“某些辭句的增刪、修飾”?而《老子》一書在其近千年的傳抄之誤,才出現“某些辭句的增刪、修飾”情況。
“議”:現就《老子》五千言內容之內在聯系,除陳先生例舉例之外,《老子》一書在其近千年的傳抄之誤,例舉如下:
馬王堆出土的《老子》錦書這個傳抄本中,以《老子》第十九章為例:“古文絕聲(圣)棄知(智),民利百負(倍)。絕仁棄義,民復畜(孝)茲(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這其中的:聲(圣)、負(倍)、畜(孝)、茲(慈),這四個字就是傳抄之誤。但其“絕學無憂”這一句,則在本章,而《老子》通行本則在第二十章之首,明顯是《老子》通行本傳抄之誤,而注釋《老子》的王弼則未予以深究,而誤傳至今無人予以更證。
《老子》通行本第五十九章中,“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這個“服”字也是明顯的是傳抄之誤。王弼因為沒有讀懂這一句之“嗇”字,將其解讀為“稼穡”,而不能糾正這個“服”字之誤抄。這個“嗇”字之本義是簡、儉的意思,故有“吝嗇”一詞,是“樸”之象征。這一句中的“治人事天莫若嗇”,就是說:去治心修道不如養成一個簡、儉的習慣,因簡、儉之“嗇”是簡“道”之象征。故,“夫唯嗇,是謂早復”,就是說只有持守簡、儉之“嗇”“道”,就能盡早返樸歸真。所以這個“復”就是“返”的意思,而“服”則對“復”字傳抄之誤。
還有《老子》通行本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一章中后面括號內的:“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馬敘倫和嚴復認為這一段與五十一章之中重復,屬錯簡。通觀全文,馬敘倫和嚴復所認為是對的,這末尾一段與老子在本章之旨“治人治心”,不具任何關聯性,這種“錯簡”也是傳抄之誤所致。
由此可見,《老子》一書并非“基本”上是成于老聃一人之手,而是“完全”成于老聃一人之手,也并非“歷經后人之增刪、修飾”,而有傳抄之誤。《老子》一書完全成于老聃一人之手,最能說明問題是《老子》第七十章、第八十一章。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這就足以明,《老子》一書完全成于老聃一人之手,否則無此之論。《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就是說:我這五言雖然文辭不華美但是可信的,那些具有華美文辭之道論則是不可信的。這種“信言不美”是老子自謙之言,這種自謙之言更進一步證明,《老子》一書完全成于老聃一人之手。由此可見,那些說《老子》一書出自多人之手,就是睜起眼睛說瞎話,極不負責任的打胡亂說。
4、“摘”64頁:我們討論老子思想,以《老子》一書為本;討論孔子思想,以他弟子及再傳弟子筆錄的《論語》為據。老孔都是“士”階層的代表人物,在對待周代禮制的態度上,老子是激進者,孔子是保守者;老子是體制外的抗議者,孔子是體制內的改良者。范文瀾在提到“孔子學說是士階層思想的結晶”時說:“士在未出仕時,生活接近庶民或過著庶民的生活,還能看到民間的疾苦,懂得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當他求仕干祿向上看時, 表現出迎合上層貴族利益的保守思想,當他窮困不得志向下看時,表現出同情庶民的進步思想。士看上時多,看下時少,因此士階層思想保守性多于進步性,妥協性多于反抗性。”作為士階層代表的老子,也有這樣的特點,但他“向下看”時多,由他的著作表達了較強的庶民意識可以為證。對于下層階級的看法,孔子常以“小人”稱之;在農事生產上,孔子被道家型的隱士譏為老子就很替農民著想,比如他說“無德司徹”“徹”是抽取十分之一的稅利,老子認為對農民來說負擔過重,因而視之為“無德”。老子認為“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在他看來,把好馬撤回給農民播種,是“天下有道”的象征,而“戎馬生于郊”是“天下無道”的表現。他之所以反對戰爭,主要還是維護農民的利益。他沉痛地譴責戰爭給農民帶來的禍患:“師之 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這就是老子“以百姓心為心”的一種心懷。
“評”:“我們討論老子思想,以《老子》一書為本;討論孔子思想,以他弟子及再傳弟子筆錄的《論語》為據”,陳先生此論不錯,但遠遠還不夠。必須了解“老子其人”及“孔子其人”才能通過對老子思想、孔子思想,經過討論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文如其人”,我們要去正確認識兩千五百年前“老子其人”及“孔子其人”,只有從一部《老子》、一部《論語》中去認識,只有在其“認識”后才能正確解讀《老子》、《論語》之旨。只有能正確解讀《老子》、《論語》之旨,才能在討論老子思想、討論孔子思想之中,得出一個恰當正確的結論。現在學術界有一個認識誤區,認為《老子》之書難讀,而《論語》之文章好理解,結對《論語》之錯誤理解,導致對孔子的誤讀與對老子的誤讀一樣,導致對老子思想、孔子思想之歪曲,陳述在此就是如此。
并非“在對待周代禮制的態度上,老子是激進者,孔子是保守者;老子是體制外的抗議者,孔子是體制內的改良者。” 老子推崇上古的公天下的社會體制,主張“自然無為,為而不爭”,天下公平公正。而孔子則推崇西周的家天下的社會體制,主張“克己復禮”,推行仁政企圖實現社會大同。
孔子并不在之范文瀾所說的 “士在未出仕時,生活接近庶民或過著庶民的生活,……情形。孔子求官不為別的,是為推行仁政,這是眾所周知的。孔子所說的“小人”,并非是“下層階級”,而是指言言而無信唯利是圖者,其“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時中。小人反中庸,小肄無忌憚” ,這就是依據。
“無德司徹”“徹”是抽取十分之一的稅利,老子認為對農民來說負擔過重,因而視之為“無德”。陳先生此說真是鬧笑話。《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老子是說:其中有德的人就向持有借據的人那樣寬裕,無德的人就象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取。
“議”:《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史記》對孔子記的載較詳,以“孔子世家”專論。《史記》對老子的記載則略,并把老子、莊子、申子(申不害)和韓非子四人的合傳,《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從《史記》對老子的簡要記載,我們只知道,老子是西周末年史官兼國家圖書館的館長,負責管理國家史志及圖書文物典籍之類的事。因西周末周室內亂,其收藏的圖書文物典籍等被掠奪一空,導致老子失業,老子只好騎青牛而去。因老子孑然一身又無過關通行證,在函谷關為討過關關文,在關伊子所迫下,匆忙留下五千余言騎青牛西行而去不知所向不知所蹤。僅憑《史記》這點記載要認識老子談何容易?對老子有不少傳說雖不足信但可參考。雖然如此,還是看不見老子的真面目。要見老子的真面目,只好將老子與孔子作一比較,對看清老子真面目可以借鑒。
孔子推祟周易自強不息,老子效法歸藏易牝馬之貞。孔子講有為入世而游說諸侯,老子則重無為出世而西去隱退。孔子弟子三千,老子弟子則無幾。孔子出門乘雙馬之車眾弟子相隨,老子出門只有青牛相伴孤身單影。孔子倡導“學而實習之不亦悅乎”,老子則主張“絕圣棄智,絕學無憂”。孔孟之曰一讀就懂,老莊之言百思不得其解。史記對孔子不但記述其詳,而與貴族侯王并列,史記記述老子簡單數語,被列為不同類型、階層的人物。孔子被歷代加封為至誠先師受帝王跪拜,老子僅被道教尊為祖師供在深山。孔子喜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老子則恪守治人事天莫若嗇,一切從簡從儉。孔子之術,自漢武帝時起被尊至今,老子被罷出百家后一直默默無聞。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國外則無一所老子學院。孔子之后歷來學而優者入將出相,老子之后學而優者隱居山林。孔子講仁、義、禮、智、信,老子則不慈、不仁、無情、無義。孔子關心百姓疾苦,老子則視百姓如芻狗。
這正如陸希聲在其《道德經傳序》中所說:“然則仲尼之所以出,老氏之所以處;老氏之所以默,仲尼之所以語,蓋屈伸隱顯之極也。”經筆者如此相比結果,老子與孔子之比,真是天壤之別,在常人眼里老子無法與孔子相比?孔子稱圣人名副其實,不慈不仁、無情無義的老子在常人眼中確實是一位不可思義之人。正是這一原因,導致人們無法認識接近老子,因其無法認識接近老子,所以無法理解老子之意,而不能按老子其旨意去解讀其五千余言的《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