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管家
正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句話都能在孩子心中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成為“座右銘”。
所以家長不妨常對孩子說這四句話,教會孩子自我成長,成為優(yōu)秀之才。
01
自己來做決定吧
世界上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現(xiàn)出過人的機智,但每個孩子都存在差異性。有的孩子從小獨立性較強,有自己的想法,喜歡自己做決定。
但也有比較膽小,依賴父母的孩子,父母在身邊時可以跟大家玩到一起。父母一離開,就變得唯唯諾諾,不敢吭聲。
對于這類的孩子家長可以慢慢從小事上給予孩子做決定的機會,讓他嘗試自己獨立去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快速的成長。同時家長可以稍加引導(dǎo),才能讓孩子之后的決定更完善。
我上個月帶大寶去外地游玩兩天,為了鍛煉他獨立的能力,我讓大寶自己決定去哪個城市,然后要帶什么東西。
小孩子考慮事情通常不全面,只想到要帶自己喜歡的玩具跟吃的,一些生活用品完全沒有考慮到。
我就在這個方面給了他提示,說:“你看,我們?nèi)绻鲩T了,是不是要洗澡呀。萬一生病了是不是還要吃藥呀?這些要不要也帶一些呢?”
孩子想了一下,找到了相應(yīng)的裝進行李箱里。同時告訴我:“媽媽,原來出一趟門要帶這么多東西呀,我下次記得了。”
從那以后,大寶考慮事情做決定之前都會多加思考,對于沒把握的也會詢問大人的意見,獨立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
所以家長們,可以嘗試跟孩子說:“你可以自己做決定的,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表達出來,實行的過程中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尋求幫助,重要的是自己敢想,敢做?!?/span>
而且經(jīng)常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決策能力以及判斷能力,同時也能讓孩子敢于承擔(dān)后果,成為一個富有責(zé)任心的人。
02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
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不同人的眼里對于同一個問題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見解。
正如每個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這個孩子想要棒棒糖,那個孩子想要冰淇淋。而孩子在思想未成熟之前,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看到別人擁有什么他也想要,不會考慮自己是否真正需要。
例如我?guī)?歲的小侄子一起逛街時,他看到另一個孩子帶著一副眼鏡,看著尤為帥氣,就特別興奮地說:“我也想要戴眼鏡。”
但其實那個孩子戴的是近視鏡,只是鏡架略微好看了些。我就告訴侄子:“那個是近視鏡,只有近視的人才能戴,不然會頭暈的呢!如果你真的喜歡眼鏡,那不如買個墨鏡吧。”
之后帶著侄子去挑選墨鏡,他卻覺得墨鏡太黑一點都不好看,拒絕戴。我后來告訴他:“別人有不代表你一定也要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當(dāng)你真的需要時再要也不遲?!?/span>
世上好玩的東西太多,好吃的東西太多,好玩的地方太多,如果每個都要得到,那根本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讓他明白這個道理:“東西很多,只選擇自己最需要的就好。因為每個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得到某樣?xùn)|西?!?/span>
這樣孩子才不會輕易被外界的誘惑所迷惑,專注自己內(nèi)心最真實的需要,從而提高自己的抵抗誘惑能力。
03
我愛你,但我不喜歡你這樣做
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做了錯事后第一反應(yīng)就是:“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你怎么這么調(diào)皮,能不能安靜點!”
這種話語傳達給孩子的意思就是父母討厭我,不愛我了,從而導(dǎo)致孩子心里受到傷害,跟父母產(chǎn)生隔閡。
其實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要注意的是把人跟事要分開,讓孩子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而不意味著自己就不是好孩子了。
例如孩子在公共場合亂跑亂鬧,影響到其他人休息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很愛你,你也是個好孩子。只是你現(xiàn)在的行為有影響到其他人,可以停下來安靜一點嗎?”
這樣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真實想法,不會認(rèn)為父母不愛自己,從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欣然接受批評。
批評方法講究對事不對人,既能讓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保持冷靜,直戳重點,又能樹立親密的親子關(guān)系,可謂是一箭雙雕!
04
你其實是想說什么
當(dāng)孩子遇到問題難過或者生氣時,總是會用各種激烈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因為他們腦海中的詞匯量較少,無法用言語說清自己的感受。
這個時候往往父母看到、聽到的卻是:“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了,媽媽!”“媽媽,我恨你!”“那個小朋友太討厭了,我不跟他一起玩了!”
所以這個父母要做的不是先跟孩子爭論是否喜歡或者討厭的問題,而是先幫助孩子把情緒緩和下來,然后慢慢地詢問孩子:“你不是真的討厭對不對,你其實是想說什么呢?”
如果孩子這個時候還不能清楚表達的話,可以給些提醒:“你生氣發(fā)脾氣是不是因為剛剛媽媽不讓你吃冰淇淋?”又或者:“剛剛那個小朋友不小心踩到你,卻沒有道歉,所以你心里很難過對嗎?”
試著幫孩子梳理內(nèi)心最真實的感受,同時用言語正確表達自己的不滿與難過,不要用發(fā)脾氣傷害別人的話語來體現(xiàn),然后通過釋放或者溝通來解除不良情緒與行為。
這樣,以后就算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孩子也能正確的處理自己的情緒與感受,不傷害身邊的人,同時自己的心態(tài)也會更加樂觀與積極,不沉浸在自我的難過之中。
一句話既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掉一個人。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陰影大多來自父母的語言暴力與不理解。正所謂身體上的傷易恢復(fù),心理上的傷終生不愈。
所以想要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一定要注意在恰當(dāng)?shù)臅r候說恰當(dāng)?shù)脑?/strong>,重視言語的力量,重視孩子的心理!
大樹老師傾情推薦,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