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大抵屬于中醫的“消渴”范圍之內。由于病人的體質差異,又分為上、中、下三消的名稱,分屬于肺、脾、腎三臟。上消的主證為偏于口渴多飲,同時伴有舌上赤裂,舌尖發紅,咽中發熱,大便如常,治宜甘寒滋潤,常用《傷寒論》中的人參白虎湯加味。 中消的特點為口渴易饑多食,而形體偏瘦,或伴以自汗小便頻數,常用苦寒清熱法為主,以瀉心湯與黃連湯加減。 下消者,以多尿為主證,伴以煩渴引飲,面目黧瘦,耳輪焦黑,小便混濁,往往尿上所浮之沫如麩片,似脂膏之狀。常用麥味地黃丸,或八仙長壽丸、知柏地黃丸加減治療。綜上可見治療消渴大抵不外,上消者潤其肺而兼清其胃;中消者,清其胃而兼滋其腎;下消者,滋其腎而兼補其肺;若為命門火衰蒸騰無權或老年體弱者,又宜補火之源以消陰翳。總體,不外“養陰”、“清熱”、“扶氣”、“補陽”四個方面靈活組方運用。運用時要注意養陰不可過呆;苦寒清熱又不可藥過病所;扶氣要以中土為主,兼顧肺腎;補陽又不可溫燥過甚,吾常仿《金匱》腎氣丸之意,將桂附易為仙靈脾、仙矛、補骨脂幾核桃肉以代之。若為陰虛為主,熱像不重者,則酌用一貫煎或六味地黃丸、麥味地黃丸加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