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醫防治+糖尿病與瘀血(紹奇談醫)+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從瘀論治
本文引用自一葉知秋《糖尿病的中醫防治》
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組代謝異常綜合征。因胰島素分泌、胰素島作用或兩者同時存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代謝紊亂,臨床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共同特征。最嚴重的急性并發癥是糖尿病性酮癥酸中毒或糖尿病性非酮癥性高滲性昏迷。長期糖尿病可引起多個系統器官的慢性并發癥,導致功能障礙和衰竭,成為致殘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1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可達2.4億人,多在發展中國家。我國1995至2025年,糖尿病患病率增長幅度將達68%,增長率居世界首位,因此,防治糖尿病已成為我國衛生防治疾病的重點之一。幾千年以來,祖國醫學對糖尿病的防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代醫學亦對糖尿病的防治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及并發癥成績卓著。此對糖尿病的防治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糖尿病屬于中醫“消渴”病之范疇。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謂:“……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上溢,轉為消渴……”。消渴,《內經》中又名消癉、膈消、肺消。并有“若渴數飲”、“熱中善饑”、“善食而瘦”等癥狀的描述。此對消渴病的認識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歷代醫家依此不斷發展,西漢時期淳于意在他的診籍中記載了關于消渴病的醫案,并記錄了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東漢末年,著名中醫學家張仲景著《金匱要略》一書中立消渴專篇,提出了胃熱、腎虛、肺胃津傷為消渴病的病因病機。開創了上消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清肺胃之熱,下消用腎氣丸以溫補腎陽辨治消渴病之先河。晉代王叔和描述消渴病人“日就羸瘦……舌焦燥”、“小便晝夜二十余行”的臨床表現,并從診脈的角度論述了消渴病的虛實輕重和預后;隋朝甄立言在《古今錄驗方》中明確指出“消渴有三:一渴飲水多,小便數……,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此是消中也;三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腫,……數小便者,此是腎消病也?!逼渲刑岬健澳蛱稹钡奶攸c,較1675年英國醫生發現尿甜要早1000多年。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將消渴歸納為消渴候、渴病候、內消候等八種證候。指出了消渴日久“多發癰疽”之兼癥,并描述了類似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癥狀,如“消渴重,饑而不欲食,甚則欲吐”。首先提出“消渴病人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的糖尿病病人運動療法。唐代偉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消渴》中提出消渴病“小便多于所飲”的機制是由于“食物消做小便”,故主張控制飲食治療消渴病。明確指出消渴病人“其所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咸食與面……”以及配合調理精神及體育治療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對糖尿病應用清熱瀉火,滋陰生津的治療。在《千金方》中記載治療消渴病方劑52首,其中玉泉丸、黃連丸等方藥至今沿用。王燾《外臺秘要·消渴消中門》中不僅描述了消渴病的臨床表現,而且記載了如何判斷消渴病愈否的依據。提出了消渴病人少食多餐及食后行走的治療方法,此與現代醫學的認識很相似,至今對臨床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宋代趙佶著《圣濟總錄》中始有“三消”之說,提出消渴?。骸霸浔緞t一,推其標有三:一曰消渴,以渴而不利,引飲過甚而言之;二曰消中,以不渴而利,熱氣內消言之;三曰腎消,以渴而復利,腎燥不能制約言之,此久不愈,能為水腫癰疽之病”。許叔微《類證普濟本事方》中關注到“尿甜”蟻聚之,并以此為消渴診斷之依據。諸瑞章《衛生寶鑒》中曾記載:消渴病人可見“足膝發惡瘡至死不救”之兼證,類似于西醫之糖尿病足。金元時期朱丹溪明確指出三消是指部位而言?!吧舷撸我病邢?,胃也……下消者,腎也……”強調消渴治療應以“養陰、降火、生血”為主,創用藕汁飲養陰生津治療消渴。劉河間《三消論》云:“故治消渴者,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身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贝苏撌霭K腑、氣血、陰陽、寒熱的治則。為其獨到之處。明代李梴《醫學入門》中將消渴以三焦分治,用四物湯為主加減化裁,“熱在上焦、心肺煩熱,舌赤唇紅,少食引飲,小便數者,四物湯和生脈散加天花粉、地黃汁、藕汁、乳汁……熱在中焦,脾胃消谷善機,不甚渴,小便赤數,大便硬者,四物湯加黃柏、石膏、黃芩以降火熱,甚者調胃承氣湯,三煮丸。熱在下焦、腎虧精竭,引水自救,隨即溺下,小便混濁如膏淋然,腿膝枯細,面黑耳焦,形瘦者,四物湯加知母、黃精、五味子、元參、人乳汁善調水也”。趙獻可《醫貫》中提倡“治消之法,無分上、中、下,當先治腎為急”。反對濫用苦寒克伐。認為“下消無水,用六味地黃丸,可以滋少陰之腎水矣。又加附子、肉桂者何?蓋因命門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氣不能熏蒸上潤于肺,如釜底無薪,鍋蓋干燥故渴?!敝苌鼾S自辟蹊徑,認為消渴病責之于脾陰不足。在其《慎齋遺書》中云:“蓋多食不飽,飲多不止渴,脾陰不足也”,提出了治消渴應補脾陰之論點。又如戴思恭《秘傳證治要訣》中指出:“三消久之,或目無所見,或手足偏廢……”等。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腦血管病變。清代對消渴病的病因病機有了新的認識,陳修園認為消渴病的緣由當責肝火,《醫學三字經》云:“一身唯肝火最橫,燔灼無忌,耗傷津液,而為消渴也”。鄭欽安《醫學真傳》亦持同一觀點,這些論述豐富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機。在治法上陳國彭《醫學心悟·三消篇》指出:“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湯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生地八物湯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地黃湯,生脈散并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傷肺也;中消滋腎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治,不必專執本經,而滋其化源,則病易痊矣。”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認為是肝、心、腎三經陰虛而生內熱也。病本起于不足,治以滋陰平肝清熱為主,方用地黃飲子、玉泉丸。費伯雄著《醫醇剩義》明確指出消渴由痰所致,應從痰論治。還有一些不同認識,此不贅述。這足以說明了祖國醫學對糖尿病及并發癥的治療已形成了獨特的體系。綜上所述,消渴病病名及病因病機的理論始見于《黃帝內經》;消渴病的準確定義出自《古今錄驗方》;辨證論治形成于《金匱要略》;證候分類首于《諸病源候論》;體育運動療法源于巢元方;三消分治始于唐宋時期,飲食治法起于孫思邈;金、元、明、清醫家均從不同側面對消渴病及其并發癥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予以完善和發展。這些幾千年來積累的寶貴遺產,為我們深入研究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一,糖尿病的病因病機
祖國醫學認為糖尿病的發生主要是由先天稟賦不足,飲食失調,情志內傷,房勞過度,長期飲酒、外感六淫、瘀血阻滯、服藥不當等誘發因素而導致燥熱傷陰,氣陰兩虛,氣虛血瘀,肝郁脾虛,肝腎兩虛,終致陰陽兩虛,臟腑失調。
本病的發生,從現象上來說,屬于熱。從性質上來說,屬于虛。其發病器官主要在于肺、脾、腎三臟,如《景岳全書》謂:“上消者……古云其病在肺……中消者……其病在脾胃……下消者……其病在腎?!彼蕴悄虿∈怯煞?、脾、腎三臟熱灼陰虧,水谷轉輸失常所致的疾病。其基本病機是陰虛燥熱,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燥熱甚則陰愈虛,陰愈虛則燥熱愈甚。病變臟腑在肺、脾、腎。三者之中可各有偏重,互相影響。上焦肺燥陰虛,津液失于輸布,則胃失濡潤,腎乏滋助;中焦胃熱熾盛,灼傷津液,則上灼肺津,下耗腎陰;下焦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熱、腎虛三焦同病。早期陰虛火旺,中期傷氣出現氣陰兩虛,晚期陰損及陽導致陰陽雙虧。由于氣虛不能帥血而行,陽虛寒凝血滯,陰虛火旺煎灼津液,均可導致瘀血痰濁的形成。氣陰雙虧,痰濁瘀血痹阻脈絡是消渴病發生并發癥的病理基礎。消渴日久,肝腎陰虛,精血不能上承于目,目無所養,可導致雀盲、內障,甚至失明。營陰被灼,內結郁熱,壅毒成膿,發為瘡癤癰疽。陰虛燥熱,煉液成痰,痰阻經絡或蒙蔽心竅而為中風偏枯。痰瘀阻滯,心脈失養,出現胸痹、心痛、心陽暴脫等證。瘀血痹阻四肢,經絡不通,則見肢體不溫,麻木不仁;血瘀日久,郁而化熱,熱毒內壅而成脫疽。腎陰不足,陰損及陽,脾腎陽衰,水濕泛濫,成為水腫,溫煦不足,大腸功能失司,導致腸功能紊亂而出現腹瀉或便秘。生殖之精虧乏出現陽痿。陰液極度耗損,導致陰竭陽亡,而見神識不清,皮膚干燥,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等危候。
二,糖尿病的臨床分型
糖尿病臨床可分為四型:1型糖尿?。菏侵赣梢葝uB細胞破壞或功能缺失導致胰島素絕對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不包括已闡明特殊病因B細胞破壞所致的糖尿病。2型糖尿?。菏侵赣捎谝葝u素抵抗為主伴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島素分泌不足為主或伴有胰島素抵抗所致的糖尿病。其他特殊類型糖尿?。菏侵敢葝uB細胞功能基因異常,胰島素作用基因異常、胰腺外分泌疾?。ㄒ认傺?、腫瘤、創傷等),內分泌疾?。卓?、嗜鉻細胞瘤)藥物、感染、免疫介導等。妊娠糖尿?。菏侵溉焉锲陂g發現的糖尿病或糖耐量減退,已知有糖尿病又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內。
三,糖尿病的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糖尿病有著悠久的歷史,歷代醫籍中記載了很多治療消渴病及其兼癥的方劑。如《醫學心悟·三消篇》指出:“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湯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生地八物湯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地黃湯、生脈散并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傷肺也;中消滋腎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治,不必專執本經,而滋其化源,則病易痊矣?!笨芍^深得治療消渴病之大旨。傳統的中醫治療糖尿病主要是根據臨床癥狀按三消論治。事實上,典型的糖尿病患者是三消并存,互為因果的,診斷和治療均難以截然分開,只不過是各有偏重而已。在現代醫學飛速發展,診斷技術不斷提高的今天,對于確有其病,而又無證可辨者(如患者無任何臨床癥狀,是因查體發現的糖尿病,或有的是經過治療后癥狀已經控制,但血糖仍高者),就明顯地看出了傳統的三消辨證論治的局限性和不足。所以糖尿病的辨證施治不能繼續停留在上、中、下三消的水平上,應該采用陰陽、臟腑、氣血津液辨證互補的方法,結合現代醫學診斷、檢查等技術和指標進行辨證論治。以中醫辨證為基礎,以西醫客觀指標為依據。以其微觀的形式參與宏觀之中,這將使辨證論治的指導更為確切。根據臨床總結,常見有陰虛燥熱型、氣陰兩虛型、肝郁脾虛型、氣虛血瘀型、肝腎兩虛型、陰陽兩虛型。臨床分型和病程有關,糖尿病早期以陰虛燥熱為主,中期以氣陰兩虛、肝郁脾虛、肝腎兩虛型為多見,晚期則以氣虛血瘀、陰陽兩虛為主。同時糖尿病多見血瘀證,并且在臨床出現血瘀證之前就有血液流變學的異常,所以提出活血化瘀的治療應當貫穿始終,但必須審證求因。一般分為以下幾個證型論治。
1.陰虛燥熱型
癥見煩渴多飲,隨飲隨渴,咽干舌燥,多食善饑,溲赤便秘,舌紅少津,苔黃,脈滑數或弦數。
治則:養陰清熱
方藥:生地30g,玉竹30g,生石膏30g,麥冬30g、知母6g、花粉30g,牛膝10g,天冬30g,胡黃連6g,葛根30g。
?。?、氣陰兩虛型
癥見乏力,氣短,自汗,動則加重,口干舌燥,多飲多尿,五心煩熱,大便秘結,腰膝酸軟,舌淡或舌紅暗,舌邊有齒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脈細弱。
治則:益氣養陰
方藥:太子參30g,麥冬15g,五味子6g,生黃芪50g,丹參10g,玉竹30g,山萸肉14g,丹皮10g,生地30g,蒼術10g,玄參15g,葛根30g,花粉15g,胡黃連6g,石斛10g。
?。?、氣虛血瘀型
癥見自汗,形體消瘦,口渴咽干,小便頻數,肢體麻木,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則:益氣活血
方藥:黃芪60g,丹參30g,川芎15g,赤芍15g,銀柴胡6 g,黃精30g,生地14g,熟地14g,花粉15g,金櫻子15g,太子參15g,甘草9g,雞血藤15g。
4、肝郁脾虛型
癥見兩脅隱痛,心煩易怒,噯氣脘痞,口渴目澀,頭暈目眩,口苦咽干,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弦細。
治則:舒肝健脾。
方藥:丹皮10g,梔子10g,當歸10g,杭芍14g,炒白術10g,制香附10g,郁金10g,炒山藥15g,炒蒼術15g,天花粉10g,銀柴胡18g,茯苓15g,黨參10g。
5、肝腎兩虛型
癥見心煩易怒,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口干咽干,失眠多夢,小便頻數,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沉細而數。
治則:滋肝清腎
方藥:生地30g,山萸肉14g,丹皮14g,澤瀉10g,當歸10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銀柴胡14g,花粉30g,杭芍14g,茯神14g,酸棗仁30g,生黃芪30g,玉竹30g,胡黃連6g.
6、陰陽兩虛型
癥見乏力多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多飲多尿,或浮腫少尿,或五更瀉,陽痿早泄,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則:溫陽育陰
方藥:肉桂、制附子、生地各10g,茯苓15g,山萸肉、山藥、丹皮、澤瀉各10g,丹參、葛根各30g,生黃芪50g,車前子15g,補骨脂10g,桑螵蛸10g。
用法:上述六型每劑加水600毫升,煎煮30分鐘,過濾出200毫升,一日二次,早晚溫服。
7、糖尿病外治法(用于防治糖尿病并發癥)
組成:生黃芪10g,當歸10g,肉桂10g,附片10g,川芎10g,路路通10g,鬼箭羽10g,雞血藤10g。
功能:溫腎通絡,益氣活血。
用法:每日一劑,加水2000毫升煎煮20分鐘,每日一次,睡前泡足。
臨床對于初診的糖尿病患者,首先把糖尿病的自我保健知識交給患者,要求飲食控制l~2個月,配合運動療法。若血糖、尿糖下降明顯者即可維持下去。如果控制不滿意者則根據患者癥狀辨證論治給予中藥治療。治療2個月左右,血糖控制滿意者則繼續用中藥,不滿意者就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選用不同的口服降糖藥,治療過程中再根據血糖、尿糖情況逐步減少口服降糖藥的用量。中醫中藥治療的適應證是2型糖尿病輕、中型患者。對于1型糖尿病則要依賴外源性胰島素治療以維持生命。
8、單味中藥降血糖的研究。隨著糖尿病研究的不斷深入,目前研究的單味中藥有:人參、黃連、苦瓜、女貞子、葛根、桑枝、玉竹、紅景天、枸杞、麥冬、黃芪、三七、天花粉、丹參等。這些中藥及其有效成分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四,糖尿病的預防
糖尿病的預防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早在第15屆國際糖尿病聯盟就提出“預防糖尿病——下一世紀衛生保健的主題”的口號,我國衛生部門也制定并下達了《國家糖尿病防治規劃綱要》。糖尿病的預防可按照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3個不同水平進行。一級預防指“未病先防”。二級預防指及早發現糖耐量減低的患者,對其采取有效的干預以阻斷其發生和發展,就是說對糖尿病高危人群進行定期普查。防止IGT向2型糖尿病進展。三級預防指“既病防變”,針對已經確診的糖尿病患者采取各種綜合措施,預防和延緩各種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我國為加大中醫對糖尿病防治的力度和規范,制定了《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該《指南》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與監督司立項、中華中醫藥學會承擔的標準化項目之一,是國內第一部糖尿病中醫防治的專病指南。其內容包括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礙、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糖尿病合并心臟病、糖尿病合并腦血管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合并脂代謝紊亂、代謝綜合征,糖尿病代謝性骨痛,糖尿病合并皮膚病等l5個部分。每個章節由概述、病因病機、診斷與鑒別診斷、中醫治療等組成,其中的病名、證候、治法均根據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編制而成。
祖國醫學對糖尿病的預防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合理飲食
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發生和飲食有關,《丹溪心法·消渴篇》說:“酒面無節,酷嗜炙煿……于是炎火上蒸,臟腑生熱,燥熱熾盛,津液干焦,渴飲水漿而不能自禁?!睆娬{要控制飲食,不可過飽,以清淡為宜,禁食辛辣刺激及煎炸之品。所以臨床要注意飲食的合理調配,保證人體需要的七類營養素(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膳食纖維、水)的攝入及比例。應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適量的蛋白質為宜,三者分別占總熱量的60%~70%、20%~25%、12%~20%。若以重量計算,脂肪每日0.6~lg/kg標準體重,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每日膽固醇不超過300mg;蛋白質每日l~1.2g/kg標準體重,要保證有1/3來自優質蛋白質,如乳、蛋、瘦肉、大豆及制品。每日的總熱量(kJ)減去脂肪(每克產熱37.62kJ)和蛋白質(每克產熱16.72kJ)的熱量除以4,即為全天碳水化合物的量。糖尿病患者每日可以進食200~350g不等,要根據患者的體重、勞動強度等決定。三餐的分配也要考慮,一般為早餐l/5、中餐2/5、晚餐2/5。應該吃五谷雜糧,避免偏食偏嗜,增加食物纖維的攝入,每天攝入30~40g為宜。食物纖維是一種不產生熱能的多糖,分為非可溶性和可溶性的兩類。前者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存在于粗糧和豆類種子的外皮和植物的莖和葉部,可以促進胃腸道蠕動,預防便秘,延緩血脂和血糖的吸收,有助于減輕高血糖、高血脂。木質素還可與膽酸結合,使較多的膽酸從大便中排出,預防膽結石的形成。后者含有果膠、藻膠、豆膠等,存在于蔬菜、水果、海帶、紫菜及豆類中。進食后在腸道內形成凝膠,影響葡萄糖和水分向小腸表面轉送的能力,可以延緩胃排空,減輕饑餓癥狀;減慢碳水化合物在腸道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葡萄糖耐量,減少胰島素的用量。所以糖尿病的飲食結構中應適當提高粗糧和蔬菜的比例。糖尿病患者不宜飲酒,尤其是病情控制不滿意者。因為酒除提供熱量外,無任何營養價值。如果病情控制較好,加上逢年過節,朋友聚會,不得不飲時則應選用酒精含量低的啤酒或果酒,飲用時要計算熱量,減少主食量。以啤酒為例,飲用400mL的啤酒,應減少主食30g。超重和肥胖患者應該限制熱量的攝入,以便減輕體重,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病情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口渴多飲是為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而產生的保護性的生理調節,所以不應限制飲水量,隨著病情的控制,患者自然會減少飲水量。糖尿病的發生和控制都和飲食密切相關,有專家認為糖尿病的治療中有70%左右的問題和飲食控制有關。所以如果不控制飲食,單靠藥物是難以奏效的。
2、養生保健
四季養生是中醫預防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之一。養生一詞,首見于《呂氏春秋·節喪》。其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與養生相似的稱謂有攝生、治身、養性、道生、衛生、保生等,而對于老年人延緩衰老之養生,則稱為壽志、壽親、養老、壽世等。從詞義上看,所謂“生”,主要是指人的生命活動;所謂“養”,即保養、調養、攝養的意思?!鹅`樞·本神》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須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也,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惫署B生的概念可說是:在有關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采取一定方法以達到增進健康、減少疾病、延年益壽目的的健康活動。中醫非常重視人的情志與健康的關系。早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認為人稟天地之氣而生,自然界的四季變化,對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中醫主張“天人相應觀”,強調順乎自然以養護正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春防風,夏防暑,秋防燥,冬防寒。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患者要有與疾病長期做斗爭的思想準備,學會自我調護,配合藥物治療。如果能夠有效地控制病情,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和工作,頤享天年。正如《備急千金要方·消渴》所說:“治之愈否,屬在病者,若能如方節慎,旬月而瘳,不自愛惜,死不旋踵?!渌髡哂腥?,一飲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薄度彘T事親》告誡人們,要減滋味,戒嗜欲,節喜怒。并認為,“能從此三者,消渴亦不足為憂”。但自我調養,決不等于亂服或長期服用滋補品。中醫講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若屬實證,服后有百害而無一利。臨床上經常可以看到陰虛火旺的患者服用人參導致鼻衄、齒衄或口干多飲的上消癥狀加重,應該引以為戒。
中醫認為消渴之病本在腎,腎為先天之本,腎精不可妄泄,確實如此,故有人認為養生即養腎。有節制的性生活,使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沛;若不自愛惜,縱情色欲,房勞過度,腎精虧乏,虛火內生,則發為消渴。所以,我們應該未病先防,勞逸適度,保持腎氣的旺盛。
糖尿病的發生有先天稟賦不足、臟腑柔弱的遺傳因素,但也必須有后天失調、飲食不節、偏食偏嗜、感受外邪、情志內傷、勞逸失度,氣滯血瘀等環境因素才可發病。如同種子在土壤中,要有適宜的陽光雨露,才能生根、開花、結果。如果能夠控制這些環境因素,就可以防止和減少糖尿病的發生。早在《內經》就記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藥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钡拇_如此,防勝于治。在我國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應該積極宣傳糖尿病的預防知識,使人們懂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要保證合理的膳食結構,避免生活方式西方化;堅持適當的體力活動,保持理想體重;注意調節情志,避免緊張勞累,保證氣血流通。積極干預糖尿病的環境因素,減少糖尿病的發生。如果發生糖尿病,要正確對待,“既病防變”,教育患者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正如孫思邈強調的那樣:“消渴病人,治之與否,屬在患者,倘能如方節慎,旬日可瘳,不自愛惜,死不旋踵?!?/p>
在夏季,糖尿病患者如能順應夏長的習性,就能使血糖控制在較低的水平。若患者感到疲乏無力、易于出汗,證屬氣虛,可使用黃芪、西洋參、人參等予以補氣;若患者自覺口渴心煩明顯、舌紅少苔,此為陰虛之象,可用生地、麥冬、玉竹、花粉等予以養陰;若患者自覺乏力口渴并見,當為氣陰兩虛,則應補氣與養陰并行。所以,糖尿病養生要從整體出發,只有順從大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四季調養法,對預防血糖的波動定有重要的作用。
總之,為了更好保證糖尿病的控制,我們必需對糖尿病患者的病性變化及其治療效果進行監測,其內容主要包括其臨床癥狀,化驗指標及生存質量三個方面。臨床癥狀觀察患者飲食、飲水、尿量及體力的變化?;炛笜酥饕^察血糖、尿糖、血脂、血壓、體重和肝、腎功能等指標變化。生存質量的評價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狀態、社會關系、環境、獨立程度、精神、個人信仰等。通過這些指標觀察,以預防和治療急、慢性并發癥,達到提高生存質量的目的。為了更好的使糖尿病患者獲得條件健康,我們要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尿糖、總膽固醇、甘油三脂、血壓及體重指數為主要控制目標,以中醫辨證論治為核心,以飲食治療為基礎,以糖尿病健康教育、體育鍛煉為貫穿始終,以中藥為主配合西藥治療為原則。
五,糖尿病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ㄒ唬┐嬖趩栴}
目前,學科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多中心、大樣本、前瞻性的雙盲對照研究較少;新藥研發水平不高,中成藥的市場占有率較低;與國際交流與合作較少,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不高;古代文獻資源及民間驗方等未得到系統的挖掘利用等等。
1.多中心、大樣本、前瞻性的雙盲對照研究較少
近年來,國內外相繼進行了DCCT、UKPDS等多中心、大樣本、前瞻性、雙盲對照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引入循證醫學的研究已經逐步開展,然項目仍較少。
2.新藥研發水平不夠,較少突破
新藥開發以古方改進為主,缺少重大突破;投資渠道不合理,研究資金缺乏,制約了高水平的研究與開發;藥效學研究印證多、創新少,機理探討重宏觀、輕微觀;新藥和中成藥的市場占有份額與西藥相比明顯缺乏競爭力。
3.與其他學科間的合作不夠,國際化合作項目較少
目前的研究多是在本學科內進行,研究思路較狹隘,領域較窄,沒有充分借鑒和利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對國際最新研究動態掌握不足,研究結果的技術含量較低,較難獲得國際公認,使得對外合作交流較少,無法使之被國際項目認識并接納。
4.對古代文獻資源及民間驗方的系統性研究不足
對古代文獻資源的系統性研究和民間驗方的整理的文獻較少,且缺乏嚴謹性和權威性。
(二)研究對策
1.建立集醫療、預防、保健為一體的中醫糖尿病學科體系
積極開展糖尿病預防,讓全民了解糖尿病的誘發因素,提高群眾的自覺防治保健意識,及時控制發病因素,以大大降低糖尿病特別是2型糖尿病的發病。同時加強對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和干預,對糖尿病進行全面防治,包括控制血壓、肥胖及致動脈粥樣硬化、血小板功能和血粘度異常等多種心血管事件危險因素,最大限度降低其并發癥和致死率、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壽命。
2.制定國家標準,規范糖尿病中醫防治
200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一步中醫專病指南---《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正式發布并出版,作為國內第一步關于糖尿病中醫防治的規范性文本,使本學科在糖尿病及并發癥診療方面逐步規范化。這為今后制定國家標準奠定了基礎?!吨改稀穬H僅是行業內專家共識,今后的工作重心是聯合多個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努力將《指南》上升至國家標準,進一步規范和保障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研究。
3.加強基礎性研究,促進學科發展
⑴多學科協作,開展系統化研究
通過建立實驗動物模型開展對中藥單體及中藥復方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機制研究,積極研究胰島細胞保護和改善胰島素抵抗方面,運用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等前沿研究手段,從糖脂代謝、機體整體代謝變化角度上進一步揭示中醫藥防治糖尿病的機理。在臨床實驗研究方面,積極開展糖尿病中醫病機與證型以及中醫藥干預的流行病學研究,客觀分析糖尿病及并發癥病機與證型的演變規律,用具體可信的數據說明病機與證型的客觀性,并有效進行中醫藥干預。
?。?)利用現代中醫信息技術,充分挖掘已有文獻資源
應用現代中醫信息技術,其中包括構建基于網絡技術的中醫藥虛擬研究院;中醫智能化信息系統研究和中醫藥古代文獻資源系統研究開發工程,對中醫古籍文獻、民間驗方、名老中醫經驗進行系統性研究,以充分繼承并弘揚傳統文化,進一步促進學科發展。
4.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學科知名度
把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作為學科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與國際診療平臺接軌,建立國家交流平臺,努力提高學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糖尿病與瘀血(紹奇談醫)
在古代有關糖尿病的文獻中,尚未見到糖尿病與瘀血關系的明確記載。有之,則始于前年才去世的祝諶予先生。他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到糖尿病人多有血瘀表現,如面部色素沉著、舌質紫暗、舌邊瘀斑瘀點,舌下青筋(靜脈)怒張、肢體麻木、耳廓萎縮晦暗等,結合患者常合并動脈粥樣硬化,胰腺微血管閉塞不通、微血管病變導致的微循環障礙、血液黏度高等病理變化,倡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血瘀型糖尿病,活血降糖方(廣木香、當歸、益母草、赤芍、川芎、丹參、葛根、蒼術、玄參、生地、黃芪)即祝先生自擬之方。
我學習祝先生的經驗,初步體會到糖尿病之血瘀現象,是在氣陰兩虛的基礎上繼發的,蓋氣虛則無力推送血液循行,陰虛則血少而血液留滯,所以其治以益氣養陰為主。氣虛為主者用黃芪、黃精、白術,陰虛為主者重用生地、玄參、麥冬,佐以活血化瘀藥如葛根、丹參、桑寄生、赤芍、鬼箭羽以及清熱藥桑白皮、桑葉、地骨皮、苦瓜、花粉等組成復方,既有助于降低血糖,又可以改善臨床癥狀,使患者面部由晦暗而光潔,黑眼圈漸消除。
南京7212廠的甘憲先生,因20年頑固不愈的全身泛發性濕疹來京求治,證屬血瘀挾風,我用桃紅四物湯加紫草、丹皮、徐長卿、白蘚皮、蟬衣之類,服20劑后濕疹僅余頭部幾點,再服20劑,基本痊愈。意外的是他驚喜地來電話說,他的血糖在服藥后竟然恢復正常(我不知道他有糖尿病),謝頂的頭部也長出一些黑發來了。可證活血化瘀藥的確是有助于降糖的。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中醫藥治療糖尿病,不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的指標,更具有整體調理的優點,諸如益氣、養陰、補腎、調理脾胃、活血降脂等多種方法,因證而施,因人制宜,對于控制或改善臨床癥狀,延緩、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諸多并發癥,也是極有意義并且大有潛力可挖的。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從瘀論治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多見于中老年患者,臨床上常伴有血瘀征象。筆者根據多年臨床實踐與觀察,認為“從瘀論治”對于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認為,病久則氣陰兩傷,氣虛則運血無力,血流瘀滯,陰虛內熱則消津爍液,以致血行艱澀,脈絡瘀阻,陰損及陽,陽虛則寒凝,進一步加重血瘀。其以氣虛、陰虛、陽虛為本, 以血瘀為標,而血瘀又成為導致糖尿病并發癥的重要因素。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機體組織長期處于高血糖環境中,可引起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紊亂,導致血液流變性異常,凝血酶原活性升高,血脂升高,血液粘稠,血小板聚集,引起動脈粥樣 硬化以及全身廣泛的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變細,甚至堵塞,影響血液循環與組織細胞進行各種營養物質及代謝產物的交換,因而造成人體各器官組織的生理以及形態學的病變,這 正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產生的機理。藥理實驗研究證實,活血化瘀藥具有改善血液流變性、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的作用,這也為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從瘀論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①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變:本病屬中醫的“胸痹”范疇,以氣陰兩虛、心脈瘀阻為主要病 機 ,患者表現為氣短,乏力,心悸,心前區悶痛,口干,脈沉細或結代,舌質暗或有瘀班。治宜益氣養陰,活血通脈。選用黃芪、太子參、茯苓、炙甘草、麥冬、生地、玄參、丹參、川 芎、紅花、三七等。兼有痰濁阻滯者,去麥冬、生地、玄參,加栝蔞、薤白、半夏;兼寒凝者加蘇合香丸;兼氣滯者去黃芪、太子參,加柴胡、郁金。
?、谔悄虿『喜⒛X血管病變:糖尿病性腦血管病具有反復發作的趨勢,臨床表現為肢軟無力,手足麻木,肌膚不仁,半身不遂,或言語不利,頭暈目眩,口眼歪斜,舌暗淡,脈細澀無力 。以氣虛血瘀、脈絡痹阻為主要病機。治宜補氣活血、通經活絡。選用黃芪、赤芍、川芎、歸尾、桃仁、紅花、地龍、川斷、牛膝、桑枝等。兼肝陽上亢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兼 風痰阻絡者加僵蠶、全蝎、白附子;兼腎精虧損者加巴戟天、山萸肉、肉蓯蓉。
③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變:本病早期表現為下肢發涼、疼痛,指端皮膚干燥,顏色蒼白或發紫,漸至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消失,指端發黑,屬于中醫“脫疽”范圍。以氣陰兩傷、陽虛寒凝、血脈不暢為基本病機。治宜益氣養陰,溫陽散寒,活血通脈,用黃芪、熟地、玄參、 赤芍、川芎、丹參、當歸、雞血藤、忍冬藤、桂枝、細辛、羌獨活水煎內服,并配合伸筋草、透骨草、蘇木、川烏、草烏、川椒、秦艽、松節水煎外洗。兼濕熱下注(壞疽合并感染)者 用四妙勇安湯加黃柏、黃芩、連翹、蒼術、赤芍、丹皮、丹參水煎內服,并配合黃柏、大黃 、蚤休水煎外洗。
?、芴悄虿『喜⒁暰W膜病變:本病屬于中醫之“暴盲”或“視瞻昏渺”,早期可出現視物模糊 ,視力下降,晚期可失明,常伴有頭暈、耳鳴、口干、脈沉細。以肝腎虧損、氣陰兩傷、瘀 阻目絡為基本病機。治宜滋補肝腎、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祛風明目。選用黃芪、生地、玄參、丹皮、丹參、枸杞、菊花、石斛、青葙子、谷精草之品。兼肝郁火旺者加膽草、山梔、 柴胡。兼肝陽上亢者加天麻、鉤藤。
李某,女,61歲。發現糖尿病、高血壓病10余年,曾先后3次中風,并有心絞痛發作史。1 997年3月中旬因左半身不遂而就診。頭顱CT揭示:多發性腦梗塞,右側大腦皮質頂葉有新的 梗塞灶形成。患者表現為左側肢體軟癱,肌力為0,肢體麻木,語言蹇澀,大便秘結,脈沉 細澀,舌暗淡,苔薄白。證屬氣虛血瘀,痰濁阻絡。治宜益氣活血,化痰通絡。選用黃芪30 g、生地15g、丹參30g、桃仁10g、紅花10g、赤芍15g、川芎10g、地龍10g、雞血藤15g、石 菖蒲10g、郁金10g、遠志10g,水煎服。同時配合針灸、靜脈滴注川芎嗪及復方丹參注射液,口服降糖藥、降壓藥控制血糖及血壓,治療20天后,肢體麻木及語言蹇澀好轉,停止輸液 ,繼續口服中西藥,并配合康復訓練及針灸治療,40天后,能攙扶行走。
①糖尿病慢性并發癥防治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對糖尿病患者的醫學指導應貫穿始終 ,合理飲食、心理平衡、適量運動、藥物治療是其基本治療原則。②無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以預防并發癥為目標,應嚴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7.8mmodl/L,餐后2小時血糖≤11.1mmod l/L),消除危險因素。③在并發癥的可逆階段應積極治療,從瘀論治可改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病變好轉。④在并發癥的不可逆階段,應積極祛除加重因素,在辨 證施治的前提下重用活血化瘀之品,可減輕癥狀,延緩病變的發展,最大限度地維持器官殘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