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匯】 05 課堂筆記
導讀
中國自古有言“不覓仙方覓睡方”,中醫傳承數千年,這其中自然有不少睡眠的良方。我們今天提出的一套治療失眠的方法體系源自黃帝內經的“五臟藏神”理論。也就是“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同時人的情緒和五臟的功能也緊密相關,具體來說就是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腎主恐。
點擊音頻????
一、從心治失眠
這類人通常有冠心病或高血壓,或者一些隱匿性的心臟病病史。
臨床癥狀:失眠、常伴有心慌、神疲乏力、沒精打采、心煩、健忘、手足心熱、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使用經方:天王補心丹
這是一個從元朝就開始流傳的方子,由人參、玄參、丹參、黨參、天冬、麥冬、生地、當歸、茯苓、石菖蒲、遠志、五味子、酸棗仁、柏子仁、朱砂及桔梗共16種中藥組成,市場上有成藥賣。如果符合前面所說的癥狀和病史條件,對癥下藥,可以說屢試不爽。而且兼帶治療心臟病、肝病、更年期綜合征等等。
使用穴位:內關、神門(艾灸)
配合食療:桂圓蓮子羹、養心安神、睡覺前1小時喝一碗。
二、從肝治失眠
這是中醫界治療失眠的主流,因為“肝藏血,血舍魂”,肝血不足的人最容易失眠。
臨床癥狀:面色、口唇、指甲顏色淡白、沒有血色、四肢冷、容易做夢、女性月經量少、容易疲勞。這類人容易慪氣,有些可能有肝炎病史,失眠往往是因為情緒刺激或心理壓力大引起的,身體胸脅部容易脹痛,女性月經容易不調,通常舌頭邊緣有齒痕,脈弦。
使用經方:逍遙散,酸棗仁湯。
逍遙散疏肝理脾養血,用于肝氣郁結的失眠。肝主疏泄,調暢請志,肝氣最容易郁滯。
使用穴位:三陰交、血海、太沖、中脘(可以針刺,更可以艾灸)。
配合食療:花茶,比如玫瑰花,使用薰衣草香等。
三、從脾胃治療失眠
《黃帝內經》中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就是“胃不和則臥不安”。
使用經方:半夏秫米湯。秫米就是高粱米。在治療失眠時沒有高粱米可以用薏米、茯苓或夏菇草來替代。
臨床癥狀:通常這類人平時脾胃就不太好,可能有胃腸功能障礙,除了失眠以外,容易腹脹便秘,胃口不好,心煩,平時痰多,容易咳嗽,嘔吐痰涎,關鍵的表現還有舌苔厚膩。(實癥)
使用經方:溫膽湯(用于實癥)
臨床癥狀:患者平時可能有貧血,胃口不好,失眠,心慌,氣色不好,口唇顏色淡,月經量少,精神不好,神疲乏力。(虛癥)
使用經方:歸脾湯(用于虛癥)
使用穴位:中脘,足三里,內關(艾灸)
配合食療:可以用藥食兩用的茯苓,蓮子,也可以用柚子,陳皮,比如蜂蜜柚子茶等。
四、從肺治失眠
臨床癥狀:長期干咳少痰,身體消瘦,或者肺結核,肺癌放化療,某些發熱的疾病之后,除了失眠以外,可能還有氣短乏力,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心悸健忘,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表現。
使用經方:由竹葉、石膏、半夏、麥門冬、人參、甘草、粳米組成。
使用穴位:列缺、神門
配合食療:百合蓮子羹、川貝燉雪梨等。
五、從腎治失眠
腎陰虛和腎陽虛都可能會引起失眠。
臨床癥狀:腎陽虛的患者往往夜間頻頻起來上廁所,患者入睡困難,睡眠表淺,小便滴瀝,偶有小便失禁,頭昏目眩,心悸健忘,腰膝酸軟,四肢不溫。(腎陽虛)
使用經方:金匱腎氣丸
適當增加酸棗仁,五味子,龍骨牡蠣等效果會更好。
臨床癥狀:從五行歸屬來看,腎屬水,心屬火,腎水虧于下,心火就會亢于上,會出現心腎不交,臨床上可以看到心煩失眠,舌紅苔燥,脈細數(腎陰虛)
使用經方:黃連阿膠湯,交泰丸
使用穴位:涌泉,太溪,三陰交(針刺,艾灸都可)
敷貼方:用黃連,肉桂和吳朱萸打粉敷貼足底的涌泉穴。
配合食療:復方阿膠漿,核桃,百合等。
課后
福利
一、老失眠按三個穴
用拇指按揉以下穴位:內關、神門、三陰交。這三個穴互相配合,每天按揉5至10分鐘,就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二、蓮藕貝母
材料:蓮藕粉,川貝母粉,蜂蜜
制法:買回直接加工好的成品藕粉,連同川貝母粉一起加入水中煮沸調勻。5分鐘后根據個人口味加入蜂蜜,即可服用。
功效:蓮藕對人體很有好處,能補益氣血,保護脾胃,可用于腹瀉,疲勞,咳嗽,食欲缺乏等。川貝母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可清熱解毒,潤肺消痰。
三、按摩六個穴位有助延年益壽
按摩內關:心臟的保護傘。
按摩太溪穴:慢性腎病的良藥。
按摩足三里穴:效如參茸的滋補品。
按摩合谷穴:抗擊疼痛的自然療法。
按摩關元穴:回復活力。
按摩中脘穴:治療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