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更多育兒知識
有人說
任何不可愛的行為
都是在呼喚愛
上個月發(fā)生了一件事,讓我對自己一直以來的做法產(chǎn)生了質(zhì)疑。
那天像往常一樣,帶著女兒大米在小區(qū)里玩耍。
大米和果果還有另一個小朋友皮皮在游樂區(qū)玩耍,我和果果媽在一邊聊得起勁。
不一會兒,看到大米和果果手足無措地跑了過來,“媽媽,我們不小心把皮皮弄哭了?!眱蓚€孩子說道。
抬眼一看,皮皮果真蹲在地上抹眼淚。我頓時心下一沉,沒等大米走近,就板起臉責(zé)問她,“你是不是欺負(fù)皮皮了?快去給人家道歉!”
大米停下腳步,委屈地看著我,癟著嘴不說話。
果果媽倒是不像我這么兇,看到果果走過來,還笑了一下,問她發(fā)生了什么事?
“我們不是故意的”,果果緊張地解釋了事情的經(jīng)過。
原來是三個孩子在玩游戲的時候起了沖突,皮皮踢壞了女兒和果果剛堆的城堡,女兒和果果情急之中推了皮皮一下,把他給弄哭了。
果果媽蹲下身安慰果果,“沒事,別怕。媽媽知道你是心急,才不小心推了皮皮,不是故意欺負(fù)他的。但是皮皮哭了,你要去向他道歉,安撫他對不對?”
果果乖順地點頭,從她媽媽的懷里鉆出去,拉著仍一臉難過的女兒跑去找皮皮道歉。
看到這幕,我愣住了,突然困惑自己一直以來的做法是不是有失妥當(dāng)。
我希望給女兒樹立一個是非分明的世界觀。大米一犯錯,我就會第一時間告訴她,她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無論道歉也好,想辦法彌補也好,犯了錯就要承擔(dān)相應(yīng)的責(zé)任。從來沒想過像果果媽一樣,試著去接受孩子的錯誤。
記得女兒5歲之前,不管發(fā)生什么事,都會第一時間跑過來和我說,后來卻慢慢不找我說這些了。大米今年9歲,無論遇到什么好或是不好的事,都只念叨“我要告訴奶奶”。因為奶奶不會一味的批評她。
突然想到很多爸爸媽媽都曾跟我抱怨,孩子上初中以后就不怎么交流了。
有時候住了一個星期校,一回家脫了鞋就進(jìn)房間,然后砰地一下把門鎖了,根本不和自己說說話。家長和孩子的溝通越來越少,直接導(dǎo)致對孩子的了解也越來越少,一不小心,爸媽和孩子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很多爸爸媽媽都把這種情況歸結(jié)為孩子青春期的“正?,F(xiàn)象”?,F(xiàn)在想來,孩子疏離,拒絕交流,不一定全是叛逆的原因,這和爸媽從小對孩子的態(tài)度也有密切的關(guān)系。
自從經(jīng)歷了果果媽那件事后,我開始反省自己,并嘗試著改變和大米的這種半疏離狀態(tài)。
我主動找大米道歉,以前太迫切的希望她成為一個“好孩子”,恨不得直接告訴她,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該做,什么不能做。一看到她犯錯,就忍不住給她貼標(biāo)簽,指責(zé)她不對,命令她去改正、彌補。
我向大米保證,以后再也不這樣了。
前些天,大米不小心把水灑在了他爸爸的書上。她小心翼翼地靠近我,“媽媽,我把爸爸的書弄濕了?!?/span>
我蹲下身,抱住大米,拍了拍她因為緊張而不敢放松的肩膀,一改以往咄咄逼人的語氣,告訴她:“沒事兒,咱們?nèi)リ柵_曬干就好了?!?/span>
然后領(lǐng)著她一起把濕了的書拿到陽臺去曬。
令人開心的是,這件事之后,我明顯感覺到大米又開始主動親近我了,她會粘粘糊糊地跟我說哪個小朋友又給她糖吃了,也會在犯錯后第一時間告訴我,尋求我的幫助。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恰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問題行為”恰恰是恐懼和無理的行為表達(dá)。孩子闖了禍,本身就很緊張和害怕,這時作為家長的我們,不顧孩子的情緒,還一味的批評指責(zé),勒令改正只會進(jìn)一步加劇孩子的不安。長此以往,我們只會把他們越推越遠(yuǎn)。
所以,不要怪孩子怎么越長大,越疏離自己。有時候,推開孩子的不是別人,正是作為家長的我們。
只要父母用無條件的接納、允許和愛來引導(dǎo)孩子,他們自然會改掉那些所謂的偏差行為,越長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