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人: 河南省土地學會理事、鄭州市國土資源協會儲備領導小組成員、注冊土地估價師李二福
通信地址:河南省鄭州市淮河路11號后樓406;郵編450006;電話: 13903832336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 人地掛鉤政策 舉措建議
根據《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以下簡稱《意見》)、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轉省國土資源廳等部門《關于加快推進全省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意見的通知》( 豫政 〔2011〕77號下簡稱《通知》)等文件精神,及調研數據,就實施中原經濟區“人地掛鉤”政策報告如下:
1.中原經濟區四層次社會管理格局
《通知》要求:主要是發揮好工青婦等群眾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的協同作用,形成黨委和政府與社會力量互聯、互補、互動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網絡。簡要說有四個層次: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三農”產權主體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1.1黨委領導、政府負責
在省委的統一領導下,省政府依照《意見》有關規定,組織國土資源廳會同省財政廳、省農業廳成立全省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領導小組,各地市人民政府委托國土資源部門要牽頭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負責本地區工作的組織實施。各地要從加強組織領導、周密部署安排、強化集體土地流轉、監管切實保障經費、加強土地登記代理機構隊伍建設、宣傳動員群眾,強化督促落實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依法監管集體土地流轉,建立集體土地交易所。相關地方政府要統籌安排,將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有關工作經費足額納入財政預算,保障工作開展。依照政府職能部門分工,分三部走:先期地籍調查,算清土地帳;而后,人地掛鉤與戶籍制度改革銜接,算清人口帳;最后,建立集體土地交易市場(或所),在法律允許的用途管制范圍內公開交易。
1.2社會協同
《建設綱要草案》確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會展服務、服務外包、法律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職責范圍,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崗位管理制度改革”。《通知》14條要求: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借助土地登記代理機構的專業力量,提高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效率和規范化程度。在繼續依靠工青婦等群眾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等社會組織同時,依法籌辦“河南省土地登記代理人協會”迫在眉睫。另外,發揮土地規劃、評估、整治、代理、測繪等機構及行業協會的技術服務及其行業協會自律作用。
1.3公眾參與
通過政府組織、委托并購買專業登記代理機構,參與農民、農村、農業“三農”產權主體。完成地籍初始、變更調查登記,保障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三種不同類別的登記,把《土地證書》頒發到產權人手中。建立政府的監管下的集體土地流轉市場,通過市場化盤活、挖潛、整治農業用地,逐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居住區、農業現代化規模經營區、集體經濟組織產業區,要讓農民在人地掛鉤中成為農村或城鎮“民轉居”住有新房新業、在家務農者靠土地或勞動收益,外出務工不愿“民轉居”者靠土地入股分紅多重收益者。
2.算清土地帳,做到地籍調查、規劃設計、城市試點“三優先”
2.1集體土地地籍調查優先
時間:依照省人民政府(豫政〔2011〕77號)文件規定: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要在2012年12月31日前全部完成。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要于2012年上半年開始籌備,2012年9月30日前開始,2015年12月31日前基本完成。
內容:除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農民宅基地用地登記發證外,特別是涉及人地掛鉤政策的:人口的遷移數量和方向、宅基地數量面積、取得城市戶籍的人口、用地的標準、用地的規模、土地利用現狀等。
任務:據調查,這次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范圍要覆蓋到全省159個縣(市、區)、1882個鄉鎮、47346個行政村、約24萬個村民小組的集體土地所有權以及2100余萬戶農戶、120余萬宗的集體土地建設用地者。
經費:各省轄市、縣(市、區)政府要按照豫發〔2010〕1號文件的要求,將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確保工作順利開展,不得增加農民負擔。
2.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設計(修編)龍頭優先
《意見》45條要求:實施差別化土地管理政策,對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計劃指標適度予以傾斜,支持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定期評估和適時修訂試點。在各縣以上黨委政府的統一指導下,在地籍調查的前提下,聽取農村基層組織意見的基礎上,委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設計機構,謀劃新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突出與產業發展規劃。
2.3試點城市優先
選擇有條件的地級市、省直管縣。依照豫政[2011]29號文件規定:在商丘市開展建立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試點,信陽、南陽市建立農村土地交易制度試點,鄭州、洛陽等市開展土地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等工作基礎上。依照河南省國土資源廳關于申報《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土地調查資格的公告,確定集體土地地籍調查試點城市、籌備省土地登記代理人協會兩項工作迫在眉睫。
3.算清人口帳,人地掛鉤政策與戶籍改革銜接,選擇“民轉居”轉換城鎮建設用地計劃為 “突破口”
3.1新增城鎮建設用地150萬畝計劃,依照“民轉居”原宅基地標準轉換而來
目前,初步調查:我省有多達2000萬的農村人口長期在城市就業,除去176萬(占總數8.8%)愿意還鄉外,剩余1824萬愿意留在城鎮。按照規劃,未來10年城市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的話,需要轉移1500萬人口。按照3口人之家共計500萬戶、新戶宅基地200平方米標準, “民轉居”入戶后,由戶籍管理部門開出《戶口遷移證明》轉增為城鎮建設用地計劃150萬畝。
3.2實施建議:一是,當農民工在城鎮成家立業,自愿提出 “民轉居”《申請》后,享受保障房制度。200平方米宅基地轉為城鎮用地年計劃指標,依照政府保障房制度,換取經適、廉租、公租等保障性房!承包地交給原集體所有權耕種或建設,為新產生的無地戶調劑使用!二是,必須解決農民轉化為城市人口之后的安居、就業、發展、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問題,三是,進退自由。一旦“居轉民”,告老返鄉,依照《河南省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規定的“一戶一宅“原則,原籍必須保障回遷居住權,原來享受的保障房交政府收回調劑使用。
4.建立集體土地流轉市場(或集體土地交易所),探索土地利用新機制和耕地保護新模式
4.1建立集體土地流轉市場的政策依據、出發點與落腳點
政策依據:依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出發點:中原經濟區實施人地掛鉤戰略,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不動搖。
落腳點:以《意見》明確規定的:兩嚴制度、兩個“不犧牲”, “三保一高”為落腳點。
4.2集體土地市場的基本功能
提供交易場所。為土地交易、洽談、招商、展銷等交易活動和招標、拍賣會提供場地,為交易土地代理、地價評估、法律咨詢等中介機構提供營業場所。
辦理交易事務。為政府有關部門派出的辦事機構提供服務“窗口”,方便交易各方辦理政府管理的有關手續。依照《農村土地承包法》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辦法》中明確規定的條款,制作提供統一的標準文本合同,并在雙方簽訂合同時,依法進行合同鑒證,從根本上解決了合同糾紛頻發的問題。
提供交易信息。公布和提供土地供求信息,收集、儲存、發布土地交易行情、交易結果,提供有關土地政策法規、土地市場管理規則、土地利用投資方向咨詢等。
代理土地交易。接受委托,實施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或受托代理土地使用權交易活動。隨市場的完善而逐步擴展,規范土地使用權交易,促進中介業務發展,并推動政府的土地收購儲備工作。
4.3集體土地流轉原則、形式、機制、辦法
流轉原則:依法、自愿、有償原則,特別是尊重農民的選擇,堅決維護農民土地流轉的主體地位。對是否流轉、流轉給誰和怎樣流轉,充分尊重承包戶的選擇權,決不能用行政手段包辦代替。
流轉形式:6+2形式。即現行主要有轉包、轉讓、轉租、互換、聯營、入股等6種。加之,《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管理暫行辦法》允許的“指標交易+地票交易”2個:一是,指標交易指建設用地掛鉤指標交易。所謂建設用地掛鉤指標,特指農村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鄉鎮企業用地、農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用地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后,可用于建設的用地指標。二是,"地票"交易,所謂“地票”,指包括農村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鄉鎮企業用地、農村公共設施和農村公益事業用地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經過復墾并經土地管理部門嚴格驗收后產生的指標。2010年5月30日,在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成立儀式上,同時舉行了農村土地交易所的首場拍賣會,推出的兩張地票,經過10多家買家的激烈角逐,均以高價出讓,總共賣出了8980萬元。
流轉機制:一是,建立鼓勵支持土地流轉的補償制度和金融、財政支撐體系,對于轉出土地的農戶和轉入土地的經營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給予必要的資金扶持或補助、獎勵。二是,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包括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社會保險、大病救助、子女教育、農民工保護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會保險功能,為土地轉出者解除后顧之憂。
流轉辦法:建議借鑒《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管理暫行辦法》(渝府發[2008]127號)結合我省省情制定!
當否?僅供參考!
2012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