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經常會遇到患者這樣問我:“醫生,我也不胖呀,平時也不怎么愛吃肉和動物的內臟,為什么我還會得脂肪肝呢?脂肪肝對身體健康的傷害大不大?需要怎么治療?”
正確認識和診斷脂肪肝迫在眉睫!
什么是脂肪肝:因各種原因導致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肝細胞脂肪樣變的病變。當肝細胞內脂肪堆積超過肝臟濕重的5%即為脂肪肝 。
特點:無癥狀,無肝區不適,轉氨酶不高,病情發展緩慢。這樣的特點,使我們常常在不知不覺間就被脂肪肝“找上門來”。
我們都認為,胖子容易得脂肪肝,尤其好發在那些大塊朵頤、推杯換盞的人群中。那么瘦人或者不愛吃肉的人,是不是就沒有得脂肪肝的風險了呢?
要說明這個問題,先來看看脂肪肝四部曲!
脂肪肝有四部曲:單純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脂肪肝有哪些分類?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符合脂肪肝定義,同時有長期飲酒史,一般超過5年,折合酒精量男性≥40g/d,女性折合≥20g/d;或兩周內有大量飲酒史,折合酒精量>80g/d。但應特別注意性別、遺傳易感性等因素的影響。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符合脂肪肝定義,但飲酒量達不到上述標準。
慢性脂肪肝有哪些分類?
按肝內脂肪沉積的量:輕度、中度、重度脂肪肝。
按病理變化分:單純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
脂肪肝的病因有哪些?
肝臟是機體脂質代謝的中心器官,目前認為脂肪肝的形成與以下因素有關:
● 第一:肥胖
肝內脂肪堆積的程度與體重成正比,脂肪太多會使肝臟不能承受其重。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病變率高達61%~94%。
● 第二:遺傳
基因易感,很多疾病有遺傳基礎,脂肪肝也不例外。
● 第三:酒精
每天飲酒超過80~160克則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率增長5~25倍。
● 第四:快速減肥
禁食、過分節食等措施可引起脂肪分解短期內大量增加,損傷肝細胞,導致脂肪肝。
● 第五: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導致蛋白質缺乏,不能合成載脂蛋白,以致甘油三酯積存肝內,形成脂肪肝。
● 第六:激素水平
雌激素、皮質醇、胰島素等會影響脂肪代謝。尤其糖尿病患者,其血漿胰島素水平與血漿脂肪酸增高,會加劇脂肪肝的發生。
● 第七:藥物
某些藥物或化學毒物通過抑制蛋白質的合成而致脂肪肝,如四環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嘌呤霉素、環已胺、吐根堿以及砷、鉛、銀、汞等。降脂藥也可通過干擾脂蛋白的代謝而形成脂肪肝。
● 第八:妊娠
多在第一胎妊娠34~40周時發病,病情嚴重,預后不佳,母嬰死亡率達70%-80%。
● 第九:其他
結核、細菌性肺炎及敗血癥等感染時也可發生脂肪肝;細胞結構變化、肝微循環障礙、免疫反應等等也可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置之不理,需留意哪些疾病?
● 需留意腫瘤
長期的肝細胞變性會導致肝細胞的再生障礙和壞死,形成肝纖維化、肝硬化,進而導致肝癌。
增加腫瘤發生風險:結腸癌、膽囊癌、胰腺癌、肺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需留意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及腦血管意外
脂肪肝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高,常伴有高脂血癥,血液粘稠度增加,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進而易導致高血壓、冠心病。
● 需留意代謝性疾病
如不加以控制,可能會發展成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 需留意降低人體免疫與解毒功能
● 需留意慢性腎病
脂肪肝嚴重程度,顯著增加慢性腎病的患病率,脂肪肝與慢性腎病有許多共同的危險因素和發病機制。脂肪肝有可能在慢性腎病發展中發揮作用。
● 需留意代謝性疾病
誘發加重糖尿病,顯著增加2型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風險,影響人體消化吸收功能,誘發膽囊疾病,骨質疏松。與多項代謝參數密切相關。
脂肪肝的三大誤解:
脂肪肝不是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出現可能提示“惡性肥胖”,會增加心腦血管病的風險,應及時就醫。
脂肪肝不可能治愈:脂肪肝是多種疾病早期的表現,及早及時取出病因、控制原發病。可在數月有效消除肝內脂肪沉積。
脂肪肝伴有轉氨酶升高不能過多活動:節食的同時,每周堅持150分鐘以上的中等量運動。
解肪肝患者日常應該注意什么?
第一:去除病因
如嗜酒者應戒酒;過度肥胖者應控制飲食,增加運動使體重逐步恢復正常;糖尿病患者需要有效控制血糖;營養不良性脂肪肝患者宜適當增加營養,特別是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
第二:飲食習慣
提倡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糖、低脂肪飲食。肉食者多吃白色肉,好油者多用橄欖油、菜籽油,食用適度堅果,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尤其推薦食用菌類最佳,可輔助降脂。
第三:增加運動
選擇有氧運動,比如慢跑、快走、騎自行車、上下樓梯、打羽毛球、跳繩和游泳等,持續30分鐘以上,運動后疲勞感于20分鐘內消失為宜。
第四:慎用藥物
任何藥物都要經過肝臟解毒,脂肪肝患者選用藥物時更要慎重,避免進一步加重肝臟的損害。
第五:心情開朗
不暴怒,少氣惱,注意勞逸結合等也是相當重要的。
代立娟
感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醫學碩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傳染病學教研室主任,傳染病學科學術帶頭人。
現任黑龍江省肝病學術委員,佳木斯市熱帶病與寄生蟲專業委員會委員。
擅長不明原因發熱、流行性出血熱、布魯桿菌病、慢性乙型肝炎、帶狀皰疹、重癥肺炎等感染科常見病診治。對感染科疑難雜癥有獨到見解,特別在發熱和流行性出血熱的診斷與治療方面有豐富經驗,主要從事呼吸系統與傳染病學專業。常年的工作學習積累了寶貴臨床經驗,以嫻熟的業務能力、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贏得了醫患的認可和好評。對感染科常見病、多發病、危機重癥及疑難癥的診治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科研中,著重于呼吸道病毒,病毒性肝炎發病機制的研究,肺癌分子學,流行性出血熱及布魯桿菌病的研究。發表論文國家一類核心期刊及SCI10余篇,獨著一部。參與及主持省級及市級課題多項。
代立娟主任醫師
出診時間:星期一、三、五
出診地點:門診樓二樓感染內科診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