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目前國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頸動脈血管中存在斑塊,且六十歲人群的患病率接近100%。隨著近年來老齡化嚴重,受該類疾病影響的人群也是逐年增加,而且現在隨著醫療條件及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很多無明顯癥狀的人群在體檢中發現了該類疾病。
科室最近就接診了一位劉先生,50歲在單位體檢中發現頸動脈上有斑塊,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越看自己心里越沒底,有說是中風,有說會腦梗的,嚇得他幾天都沒睡好覺,遂來醫院就診。
通過其自帶的一些體檢化驗結果可知,其頸動脈雙側可見粥樣硬化,右側分叉點可見約10×1mm大小的斑塊附著;血壓正常;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輕度升高。患者自述,自覺無身體不適,無吸煙史,飲酒適量,平時工作壓力比較大作息和飲食都不規律。
在進行了相關檢查后,確定其為輕度脂肪肝,頸動脈輕度狹窄,建議其可先通過改變作息、合理控制飲食等方式進行自我調節,并定期進行復查。
劉先生比較驚訝,這么嚴重的病難道不用藥物治療嗎?在醫生耐心講解下他才終于明白原來是自己過度緊張。其實遇到疾病及時就醫是正確的,只是現在大家對疾病認識的不充足就容易自己亂了陣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種疾病究竟是怎么回事,臨床癥狀有哪些,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積極治療吧。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么是頸動脈斑塊?
它是頸部動脈與其相連接的各部分(如頭臂、鎖骨、椎顱外段等)動脈血管內壁堆積的一層如同蠟狀脂質物質。
顯微鏡下肉眼可見,其外表為隆起的黃色或者白色橢圓形小丘。正常范圍內的頸部動脈血管內中膜厚度大約在0.8毫米到1毫米之間,而當頸部動脈血管內中膜厚度在1毫米到1.3毫米之間則稱之為頸動脈中膜厚度增厚,當這個數值在1.3毫米以上那便證明患者出現了斑塊。
目前很多國際學者認為,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是動脈血管對于其內部損傷做出的反應結果,往往越是動脈起始的部分,或是與其他相連接部分交叉的區域都是頸動脈斑塊更易出現的部位,因為這些區域動脈血管內的血流速度都很低,更易于脂質物質的堆積。
也可以說它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然進程現象,從人類青春期開始它就開始慢慢滋生長大,一直到中年開始變得明顯,而年過六旬的人群中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斑塊。
根據病理解剖學,可以將其發展過程分為四個時期:
1)當顯微鏡下觀察到泡沫細胞堆積成長短不一的脂紋時候,則為早期頸動脈病變;
2)隨著脂質成分的不斷堆積積累刺激動脈血管內膜增生形成纖維斑塊;
3)隨著病程的發展,斑塊內出血,出現破裂與堆積的脂質混合在一起就變成了粥樣硬化;
4)堆積在一起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一旦發生破裂或是壞死等情況,就會造成血栓、頸動脈管腔狹窄、頸動脈管腔完全閉塞等問題,最終誘發多種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
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原因也比較復雜,目前研究認為可能與內皮細胞脫落、纖維膜破裂、炎性細胞浸潤等有關。在臨床上,主要根據斑塊在動脈血管中的穩定程度、性質、大小等來加以區分其危害程度。
一般將形態規則表面光滑,不容易脫落的;或是已經鈣化(表層被厚厚的纖維質所覆蓋,不易出現破裂)的稱之為穩定斑塊,這類病變一般會隨著病程的延長不斷長大,繼而引起血管堵塞影響頸動脈供血,但穩定斑塊的生長速度一般都較慢,引發急性疾病的可能性較低。
而那些形態不規則、表面不光滑,表層所覆蓋的纖維質比較少,容易受到損傷脫落游走、破裂的,稱之為不穩定斑塊。這類病變增大會引起動脈血管狹窄,導致頭部供血速度降低,引起顱內缺血、缺氧,造成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一旦脫落堵塞動脈或隨血流進入顱腔,極易誘發急性病變,如缺血性腦卒中(俗稱腦梗死)等。數據顯示,約四分之三的缺血性腦卒都是由于這類頸部病變所引起。
除此之外,由于人體遍布全身的血管是一個閉環,所以當頸動脈發生病變的時候,往往提示可能人體的其他動脈(如顱內、冠狀、下肢、腎等)有可能也發生了粥樣硬化。研究發現,頸動脈與規律性心跳存在一定的聯系,血管的內膜每增加0.1毫米,罹患冠心病的風險就會提升十分之一。
因此作為一個預警信號,頸動脈斑塊的防治不但可阻止腦卒中的發生,還能降低冠心病、尿毒癥等疾病的發生。
那頸動脈有斑塊會有哪些癥狀呢?
一般來講,此類疾病前期由于斑塊還未形成或是體積較小,造成血管狹窄程度較低,多數患者的癥狀都不是很明顯,可能會偶爾頭暈、輕度頭疼等,往往通過頸部動脈彩超才能夠發現,臨床上一般將此類患者歸為無癥狀患者。
而隨著斑塊的擴大,頸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增加,患者有可能會出現一過性的眩暈、視野黑朦,共濟失調、肢體失去知覺,出現運動功能障礙,甚至是思維模糊、雙目失明等癥狀。因此出現以上癥狀,切勿大意一定要及時就醫。
1、輕度狹窄(狹窄程度< 50% ):干預危險因素
在我國頸動脈斑塊患者的數量是龐大的,且六十歲以上基本人人都有潛在的斑塊存在,似乎隨著年齡增長,病變的出現是血管的宿命,但其實研究發現在這一進展過程中多種高危因素會加速斑塊的早期形成及積聚。
其中包括一些不可逆轉的因素如年齡、遺傳因素等;也包括一些具有可逆轉性的因素如“三高”等,在一項歷經36年追蹤的關于頸動脈斑塊的可調控危險因素的研究中,科研人員在對近五萬人長達36年的追蹤回訪中發現:“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尿酸、hcy、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異常升高,以及代謝綜合癥、吸煙、酒精、超重、社會壓力、負面情緒等因素都與該疾病存在密切相關性,其中“三高”患者可將頸動脈斑塊的風險性提升三分之一。
因此對于頸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小于百分之五十,且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圍內,沒有出現過腦出血癥狀的輕度狹窄患者來說,主要應該從干擾以上高危因素入手來進行干預治療。
比如有基礎性疾病的(如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等)患者要按時吃藥,控制疾病進展;對于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熬夜等)要及時祛除;同時要增強運動將體重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飲食上要多攝入優質蛋白,合理膳食等,以此來降低卒中的發生。
2、中度狹窄(狹窄程度50 ~ 69% ):藥物治療
如果當頸動脈的斑塊已經很大,造成了動脈血管百分之五十到七十的狹窄,這種情況下會降低顱內血流灌注,極易出現腦供氧或供血不足,因此除了在嚴格控制危險因素的基礎上還需要進行藥物配合治療。
上文有提到斑塊的形成其本質就是脂質物質的堆積,因此在藥物治療上最基礎的就是強化降脂,研究發現頸動脈斑塊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如果小于1.5mmol/L就可以控制病灶的生長甚至實現病癥的逆轉。
因此在臨床上,首選藥物就是具有降脂功能的他汀類藥物。此類藥物不但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且可以改善頸動脈血管內膜的代謝過程,減小斑塊體積的同時增加纖維膜硬度,降低其破裂率。
此外,對于一些輕度狹窄的個例,如: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的確診患者,糖尿病并發高血壓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如大于2.6 mmol/L的糖尿病、三四期慢性腎病患者等無論其有無明顯的動脈血管狹窄都應該接受降脂藥物的治療。
除了降脂藥物之外,臨床上對于中度血管狹窄患者一般還會聯合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來進行治療。因為此類患者出現血栓的風險性很高,因為當斑塊破裂此類藥物就可以第一時間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的發生。
此外,對于一些輕度血管狹窄患者如果具備以下至少三類高危因素同樣應該服用此類藥物。
①高血壓患者;
②糖尿病患者;
③肥胖患者;
④高膽固醇血癥患者;
⑤具有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患者;
⑥年齡大于50周歲患者;
⑦吸煙患者。特別注意的是用藥標準還需要專業的醫生結合患者的病情進行個性化方案處理,切勿私自用藥。
3、重度狹窄(狹窄程度≥ 70% ):手術治療
當斑塊杜塞動脈血管致使其狹窄程度大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重度狹窄患者,一般都已經對顱腔造成了明顯的影響,因此臨床上一般建議積極治療必要的時候應該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內膜剝脫術(將頸動脈血管內可見的增厚粥樣硬化斑塊進行切除)和血管成形術及支架植入術(使用支架、導管等器械緩解血管狹窄程度,改善血管供應區血流灌注)。
總而言之,被稱為“沉默殺手”的頸動脈斑塊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給人重重一擊,它是誘發腦卒中、心梗等急性、高致命性疾病的主要誘因。多數情況下可表現為無癥狀,僅有輕微的頭暈、頭疼等;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出現一過性的眩暈、眼前發黑等癥狀,嚴重的時候可出現共濟失調、思維模糊、運動認知障礙等。
因此積極治療至關重要。輕度狹窄患者可以通過干預高危因素(如控制“三高”、減脂減重、規律作息、合理飲食等)的方式來改善病情的進展;中度狹窄患者則需要在醫生的建議下聯合降脂、抗血小板藥物進行積極治療,同時嚴格控制危險因素;重度狹窄患者則根據具體病情可選擇手術治療,以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此外,定期檢查也十分重要,只有早發現才能將疾病扼制在起始階段,減少心腦血管急性病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華揚. '不容忽視的頸動脈斑塊.' 健康文摘 (2018).
[2]董漪等. '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與頸動脈斑塊發生的分析.' 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7.2(2013):4.
[3]錢佳佳. 20-59歲人群頸動脈超聲影像學特征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 Diss. 南京師范大學, 2013.
[4]周特飛等. '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關系的研究.' 漣鋼科技與管理 (2010).
[5]李國淼, 賀丹, 趙娟,等. 瑞舒伐他汀對65歲以上老年人頸動脈斑塊的療效觀察[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9, 6(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