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母
普通話的聲母共有21個。有人編了首“聲母詩”《采桑》:
春日起每早,采桑驚啼鳥。風過撲鼻香,花開落,知多少。
ch r q m z c s j t n f g p b x h k l zh d sh
普通話聲母總表
發音方 法 聲 母 發音部位 | 塞 音 | 塞 擦 音 | 擦 音 | 鼻音 | 邊音 | |||||
清 音 | 清 音 | 清音 | 濁音 | 濁音 | 濁音 | |||||
不 送 氣 音 | 送氣音 | 不送氣音 | 送氣音 | |||||||
唇音 | 雙唇音 | 上下唇 | b | p | m | |||||
唇齒音 | 上齒下唇 | f | ||||||||
舌尖前音 | 舌尖 上齒背 | z | c | s | ||||||
舌尖中音 | 舌尖 上齒齦 | d | t | n | l | |||||
舌尖后音 | 舌尖 硬腭前 | zh | ch | sh | r | |||||
舌面音 | 舌面前部,硬腭 | j | q | x | ||||||
舌面后音 (舌根音) | 舌根(舌面后部), 軟腭 | g | k | h |
(一)聲母的種類
1、按發音部位分為7類
氣流受到阻礙的位置叫發音部位。
類別 | 發音部位 | 聲母 | ||
1 | 唇音 | 雙唇音 | 上下唇雙唇阻塞形成的音 | b、p、m |
2 | 唇齒音 | 下唇接近上齒而形成的音 | f | |
3 | 舌尖前音 | 舌尖抵住或接近上齒背 | z、c、s | |
4 | 舌尖中音 | 舌尖抵住上齒齦 | d、t、n、l | |
5 | 舌尖后音 | 舌尖上翹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 | zh、ch、sh、r | |
6 | 舌面音 | 舌面前部抵住或接近上齒齦和 硬腭前部 | j、q、x | |
7 | 舌面后音 (舌根音) | 舌面后部抵住或接近軟腭 | g、k、h |
2、按發音方法分
(1)根據阻礙和消除阻礙的不同方式分為5類
類別 | 發音方式 | 聲母 | |
1 | 塞音 | 發音時,兩個部位完全閉塞,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氣流沖破阻礙,迸裂而出,爆發成聲 | b、p、d、t、g、k |
2 | 擦音 | 發音時,兩個發音部位接近,留下窄縫。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氣流從窄縫中擠出,磨擦成聲 | f、h、x sh、r、s |
3 | 塞擦音 | 發音時,兩個發音部位完全閉塞,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氣流先把阻塞部位沖開一條窄縫,接著從窄縫中擠出,磨擦成聲。先破裂,后磨擦,結合成一個音。就是說塞擦音的前半是塞音,后半是擦音,不能認為是兩個輔音(復輔音) | j、q zh、ch z、c |
4 | 鼻音 | 發音時,口腔中兩個發音部位完全閉塞,軟腭下降,打開鼻腔通路,氣流振動聲帶,從鼻腔通過 | m、n |
5 | 邊音 | 發音時,舌尖與上齒齦接觸,但舌頭的兩邊仍留有空隙,同時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氣流振動聲帶從舌頭的兩邊通過 | I |
1 | 清音 | 發音時,聲帶不振動,透出的氣流不帶音 | b、p、f、d、t、g、k、h、j、q、x、 zh、ch、sh、z、c、s |
2 | 濁音 | 發音時,聲帶振動,透出的氣流帶音 | m、n、I、r |
將塞音、塞擦音分為送氣音、不送氣音兩類,擦音、鼻音、邊音無所謂送氣、不送氣之分。
1 | 送氣音 | 發音時,口腔呼出的氣流比較強 | P、t、k、q、ch、c |
2 | 不送氣音 | 發音時,口腔呼出的氣流比較弱 | b、d、g、j、zh、z |
(二)聲母的“本音”和“呼讀音”
按聲母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來發音,發出的聲音就是聲母的“本音”。 為了教學講說的方便,要將每個輔音配上元音使之發音響亮、清楚。這就是聲母的“呼讀音”( 輔音配上元音后的音)。
21個輔音聲母中除了m、n、I、r四個濁音聲母外,其余17個聲母都是清音。清音聲母的發音不響亮,而濁輔音的聲音也不夠清晰。如m和n兩個聲母的聲音就是含糊的、不易分辨的。所以要使用“呼讀音”
各個聲母發音時所配的元音是順著各聲母發音的趨勢來定的。
b、p、m、f ——搭配o \ d、t、n、l ——搭配 e
g、k、h ——搭配e \ j、q、x ——搭配 i
zh、ch、sh、r ——搭配舌尖后元音-i[?]*
z、c、s ——搭配舌尖前元音 -i[?]
*[ ]內標注國際音標。下同。
注意:聲母的呼讀音與字母名稱音不同。如:
字母 名稱音 | 聲母 呼讀音 | 字母 名稱音 | 聲母 呼讀音 | 字母 名稱音 | 聲母 呼讀音 | |||
b | bê | bo | l | êl | le | zh | zhi | |
P | pê | po | g | gê | ge | ch | chi | |
m | êm | mo | k | kê | ke | sh | shi | |
f | êf | fo | h | ha | he | r | a′er | ri |
d | dê | de | j | jie | ji | z | zê | zi |
t | tê | te | q | qiu | qi | c | cê | ci |
n | nê | ne | x | xi | xi | s | ês |
二、韻母——漢語音節里聲母后面的部分
現代漢語的韻母有39個。
(一)韻母的分類
1、按韻母的結構來分類
(1)單韻母——由一個元音構成的韻母。共有10個。
☆ 按發音時舌頭的部位與狀態不同又可分為三種:
①舌面元音韻母:a、o、e、ê、i、u、ü
e[γ]——舌面 、后、半高、不圓唇元音
ê[ε]——舌面、前、高、不圓唇元音。ie[iε] üe[üε]
* ê 單獨使用時念“ei”(噯),寫作 ê,用在i、ü后念“e”(誒éi),寫作 e。i、ü不能和e配合,ie、üe中的e實際上就是ê。
②舌尖元音韻母:
舌尖前元音-i[?](搭配z、c、s)
舌尖后元音-i[?](搭配zh、ch、sh、r)
③卷舌元音韻母:er
(2)復韻母——由兩個或三個元音構成的韻母。共有13個
☆ 按主要元音的位置可分為三種:
①前響復韻母(2個元音構成):ai、ei、ao、ou
②后響復韻母(2個元音構成):ia、ie(iê)、ua、uo、üe(üê)
③中響復韻母(3個元音構成):iao、iou、uai、uei
(3)鼻韻母——由元音和鼻輔音構成。共有16個。
☆ 按構成鼻韻母的鼻輔音是前鼻音(n)還是后鼻音(ng)可分兩類:前鼻音:n[ ]和后鼻音ng[ ]。
①前鼻音韻母:an、en、ian、in、uan、uen、üan、ün
②后鼻音韻母:ang、eng、iang、ing、uang、ueng* 、ong、iong
2、按韻母開頭音素發音的狀況分
(1)齊齒呼韻母:由i構成或以i領頭的韻母(9個)
i、ia、ie(iê)、iao、iou、ian、in、iang、ing、iong
(2)合口呼韻母:由u構成或以u領頭的韻母 (10個)
u、ua、uo、uai、uei、uan、uen、uang、ueng、ong*
(3)撮口呼韻母:由ü構成或以ü領頭的韻母 (5個):
ü、üe(üê)、üan、ün、iong *
* 在《普通話韻母總表》中將復韻母ong放在合口呼,iong放在撮口呼,是按古今音韻系統排列的。(詳見《聲韻配合關系表》)
(4)開口呼韻母:不是由i、u、ü構成或領頭的韻母。(14個):
(單韻母)a、o、e、ê、er、-i[?]、-i[?]。
(復韻母)ai、ei、ao、ou、an、en、ang、eng
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開口呼合稱“四呼”,是漢語音韻學對韻母的傳統分類法。它是根據韻母的實際發音而歸類的。
3、按用拼音字母記錄的情形分
合口呼的ong,撮口呼的iong用拼音字母記錄后,韻頭不是u、ü。根據記錄后的情況,ong排在a那一行,同其余韻母一起叫a行,iang排在i那一行,同其余韻母一起叫i行,其余合口呼韻母、撮口呼韻母,分別叫u行、ü行。(詳見韻母表)
普通話韻母表
i ㄧ 衣 | u ㄨ 烏 | ü ㄩ 迂 | |
ɑ ㄚ 啊 | iɑ ㄧㄚ 呀 | uɑ ㄨㄚ 蛙 | |
o ㄛ 喔 | uo ㄨㄛ 窩 | ||
e ㄜ 鵝 | ie ㄧㄝ 耶 | üe ㄩㄝ 約 | |
ɑi ㄞ 哀 | uɑi ㄨㄞ 歪 | ||
ei ㄟ 誒 | uei ㄨㄟ 威 | ||
ɑo ㄠ 熬 | iɑo ㄧㄠ 腰 | ||
ou ㄡ 歐 | iou ㄧㄡ 憂 | ||
ɑn ㄢ 安 | iɑn ㄧㄢ 煙 | uɑn ㄨㄢ 彎 | üɑn ㄩㄢ 冤 |
en ㄣ 恩 | in ㄧㄣ 因 | uen ㄨㄣ 溫 | ün ㄩㄣ 暈 |
ɑnɡ ㄤ 昂 | iɑnɡ ㄧㄤ 央 | Uɑnɡ ㄨㄤ 汪 | |
enɡ ㄥ 亨的韻母 | inɡ ㄧㄥ 英 | uenɡ ㄨㄥ 翁 | |
onɡ ㄨㄙ 轟的韻母 | ionɡ ㄩㄥ 雍 |
此外,還有單用韻母ê(ㄝ)【韻母ㄝ單用時寫作ê】、er(ㄦ)、-i[?]、-i[?]。
(二)韻母的結構韻母內部可分韻頭(也叫介音)、韻腹(韻母中的主要元音)和韻尾。當韻母只有一個元音時,這個元音就是韻腹。當韻母不止一個元音時,那個開口度最大的元音,就是主要元音,也即韻腹。韻腹之前的元音叫韻頭,韻腹之后的元音或鼻輔音叫韻尾。有的是由一個元音構成,有的由兩個或三個元音構成,也有由一個或兩個元音與鼻輔音構成。如:guān(官、關)
三、普通話的聲韻配合關系
(一)四呼整體配合(詳見《聲韻配合關系表》)
聲韻配合關系表
開口呼 a、o、e、 ê、-i、er | 齊齒呼 i | 合口呼 u | 撮口呼 ü | ||
雙唇音 | b、p、m | √ | √ | 只拼u韻母 | × |
唇齒音 | f | √ | × | × | |
舌尖中音 | d、t | √ | √ | √ | × |
n、l | √ | ||||
舌面音 | j、q、x | × | √ | × | √ |
舌面后音 (舌根音) | g、k、h | √ | × | √ | × |
舌尖后音 | zh、ch、sh、r | √ | × | √ | × |
舌尖前音 | z、c、s | √ | × | √ | × |
零 聲 母 | √ | √ | √ | √ |
“√”表示聲韻能相拼,“×”表示不能相拼。
由此表可見:
1、開口呼拼合能力最強,只有舌面音不能同它相拼。撮口呼拼合能力最弱,只有舌尖中音中的n、l和舌面音共5個輔音聲母能同它相拼。
2、只有零聲母和舌尖中音的鼻音n、邊音l可與四呼相拼。
3、舌根音、舌尖后音、舌尖前音、唇齒音不同齊齒呼和撮口呼的韻母相拼。
4、唇齒音拼合口呼韻母只限于u韻母。
5、舌面音不與開口呼、合口呼相拼,與舌根音、舌尖后音、舌尖前音的情況正相反。
6、雙唇音和舌尖中音的d、t不與撮口呼韻母相拼,雙唇音拼合口呼韻母時只限于u韻母。
(二)個別聲韻配合
部分聲母 | √ | × | 舉 例(前誤后正) |
zh ch sh r | ua uai uang | 抓:zuā × / zhuā √ 踹:cuài × / chuài √ 雙:suāng × / shuāng √ | |
z c s | ua uai uang | ||
d t | eng ing | en in | 登:dēn × / dēng √ 聽:tīn × / tīng √ |
n l | eng ing | en in | 【“嫩.您.林.吝”等字除外】 |
b p m f | eng | ong | 崩:bōng × / bēng √ 風:fōng × / fēng √ |
“√”表示可以可以相拼,“×”表示不能相拼
部分韻母 | 特點 | 舉例(前誤后正) |
Ueng ê er | 只能自成音節,不能和任何聲母相拼 ê用在i、ǖ后念[e] (讀“誒”) | 宗:zuēng ×/ zōng √ |
o ong eng -i[?] -i[?] | 一般不能自成音節 | 翁:ōng × / wēng √ 恩:ēng × / ēn √ |
o | 專拼唇音聲母(b、p、m、f ) | 多:dō × / duō√ 佛:fuó × / fó √ |
ong | √s × sh |
一、聲調的性質和作用
聲調是音節的高低升降。在漢語里,一般而言,一個音節就是一個漢字的讀音,故聲調又叫字調。
聲調主要決定于音高。但聲調的音高是相對的音高,是各個人自己的音高相比較的結果。
聲調是構成漢語音節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區別詞義的作用。例如:
biān yì 編譯 biǎn yì 貶義 \ biàn yì 變異 biàn yī 便衣
mǎi(買) mài(賣)
二、調值、調號和調類
1、調值
調值是聲調的實際讀法,指聲調高低升降的變化(聲調的實際高低)。采用五度制聲調表示法。
如:“迂”(yū)、“魚”(yú)、”“雨”(yǔ)、“遇”(yù)每個音節的高低升降、曲直長短不一樣。“迂”是高而平,“魚”是開始不及“迂”高,往后逐漸升到“迂”那么高;“雨”的音高變化是曲折的;“遇”的音高變化是由最高降到最低。此外,“雨”和“遇”兩個音節念起來比“迂”、“魚”要長一些。
為具體地表示音高的這種變化,一般采用五度標記法。以一條豎線為標準線,自下而上平均分為五度,即一度(低),二度(半低),三度(中),四度(半高),五度(高)。再用線條在豎線的左邊表示出聲調的實際高低,這些線條叫做調型線,它形象地反映出聲調的形狀。
普通話語音的調值可以表示為:
例字 | |||
高平 | 55 | 加(jia) | |
中升 | 35 | 頰(jiá) | |
降升 | 214 | 甲(jiǎ) | |
全降 | 51 | 駕(jià) |
2、調號――聲調符號的簡稱,是標明聲調的形象化符號。
《漢語拼音方案》規定的聲調符號為:ˉ、ˊ、ˇ、ˋ 是五度標記法圖形的簡化。
3、調類――調值的種類 按聲調的調值來劃分。
凡調值相同的就歸為一類。普通話有四種調值,因此普通話有四個調類。
現代漢語的調類與古漢語的調類有繼承關系,調類的名稱一般是沿用了古漢語調類的名稱。即調值是高平的為陰平,調值是中升的為陽平,調值是降升的為上聲,調值是全降的為去聲。也可以把陰平、陽平、上(shàng,又讀sh?ng)聲、去聲分別稱為一聲、二聲、三聲、四聲。
4、調型――聲調的類型,指聲調高低升降的形式。
例字 | 調類 | 調值 | 調型 | 調號 |
衣烏迂 | 陰平 | 55 | 高平 | ˉ |
移無魚 | 陽平 | 35 | 中升 | ˊ |
椅五雨 | 上聲 | 214 | 降升 | ˇ |
意霧遇 | 去聲 | 51 | 全降 | ˋ |
Δ古今聲調的演變(略)
(本講義由 芙蓉書閣|鄧旺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