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唐詩“孤平拗救”說之不成立》一文指誤

《論唐詩“孤平拗救”說之不成立》一文指誤

芙蓉書閣|鄧旺林

以鐘如雄教授為第一作者的《論唐詩“孤平拗救”說之不成立》一文(下簡稱“鐘文”)[1]提出:所謂“孤平拗救”之說,“實為后人向壁虛造的詩學教條,是難以成立的。”

“鐘文”錯漏之處甚多,下依其文中順序列舉比較主要的幾點如下:

  一、標錯例詩的平仄。例如 :

  1、唐王勃五律《重別薛華》的第三句“樓臺臨絕岸”其平仄為“平平平仄仄”,而“鐘文”中標為“仄仄仄平平”。

  2、唐王維五律《終南別業》的首句“中歲頗好道”的平仄是“平仄仄仄仄”[2],而“鐘文”標為“仄仄平(平)仄”,即“仄仄平仄仄”【按:在“鐘文”中,“(仄)”表示用仄聲的改用平聲,“(平)”則表示用平聲的改用仄聲。又,“(仄)”“(平)”的小括號原用小圓圈。下同】[3];這是將“中歲”的“中”識標為仄聲了。第四句“勝事空自知”的平仄是“仄仄平仄平”,“鐘文”卻標為“仄仄(仄)平平”,即“仄仄平平平”。“鐘文”還將此詩末句“談笑無還期”的平仄標為“(仄)仄仄平平“,即“平仄仄平平”,其實該句的平仄是“平仄平平平”。一首才8句的詩,竟有3句的平仄被標錯!

  二、多處舉例失當

  1、為了說明“唐人律體是不避'孤平’的”,“鐘文”舉了王勃的五律《重別薛華》和王維的《終南別業》為例。

  王勃的《重別薛華》,按近體詩律來檢查,確實存在“犯孤平”的問題(其第六句“柏遑共百年”平仄為“仄平仄仄平”)。但王勃是初唐時人,當時近體詩尚未成熟。故“鐘文”舉王勃的五律為例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而舉王維的《終南別業》為例就更是不妥了。因為他的這首詩并非近體詩: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此詩全篇的平仄如下(見《唐詩三百首詳析》[4] 第150頁對本詩平仄的標注):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此詩只有第六句“坐看云起時”算得上是律句,屬于趙執信所謂的“變而仍律者”[5],其余7句沒有一句是合式的律句。可見這是一首古體詩。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增訂本)[6]第二章(古體詩)第三十二節《古風式的律詩》中就將王維這首詩作為“全篇古體”的范例(詳見該書第453頁)。[7]

2、在談到“平平仄仄平”式的變體一“(平)平仄仄平”式時,“鐘文”舉了兩個例子:

(1)戴叔倫的五律《送友人東歸》的首聯“萬里楊柳色,出關送故人。”按:此詩有不同的版本。詩題一作“逢許評事”,“出關送故人”亦作“出關逢故人”。[8],若是“出關逢故人”,那其平仄就不是“(平)平仄仄平”(即“仄平仄仄平”。下例同此)而是“變而仍律”的“仄平平仄平”了。因此,以此詩為例也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2)許渾五律《早秋》的頸聯“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遠山晴更多”的平仄式是“仄平平仄平”,并非“(平)平仄仄平”。此例又重見于鐘文稱之為“平平仄仄平”式的“變體二”(即“仄平平仄平”)中。這才是對的。

3、在談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式的變體時,“鐘文”引用了李商隱《燕臺四首·秋》中“堪悲小苑作長道,玉樹未憐亡國人”一聯,作為“仄仄平平仄仄平”變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即“仄仄仄平平仄平”)的例子,還說這首詩是七絕詩。其實,李商隱這首詩并非七絕,而是20句的七言古風。(見附錄)

  三、自相矛盾,自我否定

  1、關于“一三五不論”

  “鐘文”認為不應該否定“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個“詩訣”。他還引趙克剛先生的話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音韻學最重要著作——元代劉監《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所總結的詩學成果,非俗書,不可輕議。”

  但他又說:“前人為什么要從根本上否定”“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個“詩訣”呢?“恐怕與律體詩平仄組合的四種基本形式有關。因為:

A式'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二個'仄’換成'平’變成'仄平平平仄’后,則不成律句;B式'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個“平”換成'仄’變成'仄平仄仄平’后,就成了孤平句;C式'平平平仄仄’和D式'仄仄仄平平’,倘若第三個'平’換成'仄’或第三個'仄’換成'平’,就變成了'平平仄仄仄’或'仄仄平平平’,三仄調或三平調都是古風的句式,也不合律句。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詩律四病在律體五言詩中的分布和病因:'平頭’,'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個平聲音節不能換成仄聲音節;'上尾’,'仄仄平平仄’和'仄仄仄平平’的第二個仄聲音節不能換成平聲音節;'蜂腰’, '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個音節的平仄不能隨意更換;'鶴膝’,'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的第四個音節的平仄也不能隨意更換。”

   這就未免讓人糊涂了:說“A式'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二個'仄’換成'平’變成 '仄平平平仄’后,則不成律句”,說“'上尾’,'仄仄平平仄’和'仄仄仄平平’的第二個仄聲音節不能換成平聲音節”說“'鶴膝’,'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的第四個音節的平仄也不能隨意更換”,這還可以用來說明“二、四、六分明”是有道理的,不該否定;而說“B式'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個'平’換成'仄’變成'仄平仄仄平’后,就成了孤平句;C式'平平平仄仄’和D式'仄仄仄平平’,倘若第三個'平’換成'仄’或第三個'仄’換成'平’,就變成了'平平仄仄仄’或'仄仄平平平’,三仄調或三平調都是古風的句式,也不合律句。”說“'平頭’,'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個平聲音節不能換成仄聲音節”,說“'蜂腰’,'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個音節的平仄不能隨意更換”,這不正好說明“一、三、五不論”這個“詩訣”存在局限性,有否定的必要嗎?那不是至少部分地肯定了清代王夫之對“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批評嗎(王夫之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種說法不合詩律)?而王力先生在《詩律余論》中指出王夫之否定這個口訣“是對的”,那不是也沒有錯嗎?

  其實,“一三五不論”這個說法在歷史上早已備受指責。何世璂《然燈紀聞》[9]記王士禎[10]曾說過:“律句正要辨一三五,俗云'一三五不論’,怪誕之極,決其終身必無通理。”翁方綱[11]在其《石州詩話》卷十中評點《然燈紀聞》時也說:“古體詩尚必以一三五為關捩,豈有律詩不講一三五字者?此特俗塾之俚談,所不消辨者。”啟功先生在其《詩文聲律論稿》[12]中也曾經批評“一三五不論”這個“詩訣”:“ 一、三、五的能換與否,是有條件的,不是任何句式中都可以不論的……一、三有不論的,但B式句【按:此指七言詩的B式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三因怕四成孤平,就仍須論,五則沒有不論的了。”[13] 啟功先生甚至還稱“一三五不論”為“謬說”。[14]

  2、關于“忌孤平”是“清代以來的詩學家們杜撰出來的、聳人聽聞的詩學理論

 “鐘文”說:“唐人律體是不避'孤平’的,我們今天看到的'變體二’【指“平平仄仄平”變為“仄平平仄平”】,也就是所謂'孤平拗救’,完全是一種平仄組合的偶然現象,并非律體詩創作的客觀要求,更不是律體詩創作的'大忌’,只不過是清代以來的詩學家們杜撰出來的、聳人聽聞的詩學理論而已。”

   而“鐘文”又說:“《陸厥傳》中提及沈約等人開創的新詩體禁忌'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四種詩病,后世即謂之'永明體詩病’或律體詩病。律體詩病的第一病'平頭’則是后世演繹出'孤平’說的根源。”這不正說明“清代以來的詩學家們”提出“孤平拗救”實是其來有自,并非出于“杜撰”、“向壁虛造”嗎?

  四、不加調查,信口開河

  1、對王力的批評

  “鐘文”說:“王力先生所說的'孤平是律詩的大忌’,'在唐人的律詩中,很難發現孤平的句子’等結論,既無唐詩調查的可信證據,又無律體詩創造的實踐依據,它僅僅是對王士禎、趙執信等人對唐人詩法的錯誤解釋的另一種錯誤解釋罷了。”鐘文這樣說,是極不負責任的。

  不知道鐘氏批評王力“無律體詩創造的實踐依據”究竟是什么意思。不會是批評王力教授沒有用自己的律詩創作實踐來肯定孤平拗救的正確性與必要性吧?如果是的話,請問鐘教授,你不是也沒用用自己的詩歌創作實踐來否定“孤平拗救”的正確性與必要性嗎?

  王力教授在《漢語詩律學》(增訂本)中說過:“我們曾在一部《全唐詩》里尋覓犯孤平的詩句,結果只找到了兩個例子:醉多適不愁。(高適《淇上送韋司倉》)百歲老翁不種田。(李頎《野老曝背》)”。[15]

  王力教授還在《漢語詩律學》(增訂本)第一章(“近體詩”)第七節《關于“一三五不論”》中,對第一章第一節(“律詩”)和第二節(“排律”)所引用的一共25首唐詩(其中五律7首,五言排律7首,七律7首,七言排律4首)的所有B式句(“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共207句(其中五言169句,七言38句)的平仄作了分析,發現在五言句中,除2句為“仄平平仄平”(“李衡墟落存”,“二毛傷虎賁”)外,其余均為“平平仄仄平”;而在七言句中,除一句為“平仄仄平平仄平”(“東望望春春可憐”)外,其余均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此處小括號()表示可平可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是王力教授稱之為“孤平拗救”的句式。后王力教授又在該章第八節(“拗救”)中對34首唐詩和23首宋詩中共58個B式句(其中唐詩35句,宋詩23句)的“孤平拗救”作了分析。(可參看拙作《淺談王力“孤平說”的理論依據與事實依據》一文[16]

  由此看來,“鐘文”批評王力教授“無唐詩調查的可信證據”,不是罔顧事實嗎?

2、說“唐人律體是不避 '孤平

“鐘文”說“唐人律體是不避'孤平’的”,“所謂'孤平拗救’,完全是一種平仄組合的偶然現象”。這才真是出于“杜撰”、“向壁虛造”呢。

  王維的古風式五律《終南別業》的第六句“坐看云起時”,如果放到近體五律來說,就是一句“孤平拗救”句(仄平平仄平)。當然,王維寫這一句時肯定沒有特地去作什么“拗救”,因為根本沒有這個必要(古體詩不避“孤平”)。這很可能是王維的習慣使然。因為我們從“搜韻網”上下載到的102首王維的五律中發現,凡是B式句,只要是將首字改平為仄的,王維都將第三字改仄為平作了“孤平拗救”。其例如下:

(1)幾日同攜手,一朝先拂衣(《送張五歸山》次聯)

(2)使氣公卿坐,論心(一作交)游俠場。(《濟上四賢詠成文學》第三聯)

(3)獨向池陽去,白云留故山。(《同崔興宗送衡岳瑗公南歸》第二聯)

(4)憶想蘭陵鎮,可宜猿更啼。(《送張五諲歸宣城》第四聯)

(5)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送孟六歸襄陽》第二聯)

(6)縱有歸來日,各愁年鬢侵。(《被出濟州》第四聯)

(7)貰得新豐酒,復聞秦女箏。(《與盧象集朱家》第二聯)

(8)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歸嵩山作》第二聯)

(9)寂寞于陵子,桔槔方灌園。(《輞川閑居》第四聯)

能說這都是出于偶然嗎?

在北京師范大學任職的諸雨辰和胡韌奮兩位博士[17]曾共同利用計算機技術,對15290首律詩(不含排律)[18]使用拗句的情況進行“量化分析”。15290首律詩中五言詩9297首(占60.8%),七言詩5993首(占39.2%)。經“探測”發現:在這15290首律詩中的拗句共有13683句,占總句數(122320句)的11.19%;其中五言拗句10024句,占拗句總數的73.26%(占五律總句數74376的13.48%),七言拗句3659句占拗句總數的26.74%(占七律總句數47944的7.63%)。其中“將'平平仄仄平’拗救成'仄平平仄平’”的“出現1243次”,“拗而不救的'仄平仄仄平’只出現102次”。可見在五律中的“孤平”句占五律詩總數的比例不到1.1%,“孤平”句總數也不到“孤平拗救”句數的8.21%。這足以說明,唐代詩人寫作近體詩時,“孤平”確是“詩人們極力避忌的一種形式”,避不了時也確是盡量加以施救的。(詳見諸雨辰、胡韌奮《清人“拗救”說再審視——以《全唐詩》15290首律詩為樣本》一文[19]

  無論是從王維個人的寫作看,還是從諸、胡兩位博士的調查結果看,“鐘文”關于“仄平平仄平”句式“完全是一種平仄組合的偶然現象”這一判斷,是經不起唐代詩人寫作近體詩的實際檢驗的。

  標錯例詩的平仄、舉例失當,或可以視作“鐘文”作者一時的疏忽;而自相矛盾,自我否定,則是“鐘文”作者的理論水平有限;至于不加調查,信口開河,則說明其做學問的態度大有問題,實在愧對“教授”二字。

  讀“鐘文”,讓我想起在武打小說、武打影視中看到的那種總喜歡向武林高手挑戰以圖揚名立萬的粗俗武士的拙劣表演。對“鐘文”這篇錯漏百出,不堪卒讀的東西,就說到這里吧。

【附注】

  1.載2014年11月《云南師范大學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6期) 該文網址:https://www.doc88.com/p-0711468485181.html?r=1

 2.“頗”字在此句屬上聲哿韻。詳見《康熙字典》。

 3.本文方頭括號【】中的內容均屬本人所作的說明。

4.喻守真編注,中華書局1957年11月第二版,1982年2月北京第10印刷

 喻守真:名璞,蕭山永興楊家橋村人。1917年畢業于浙江省立第一中學,旋返母校臨浦小學任教,后赴杭州當家庭教師。1925年,考取上海中華書局,任編輯。以編寫中小學教科書為主,亦參與《辭海》編輯。抗戰爆發后,曾任上海滬江大學教授。喻守真畢生習文,擅長注釋。其《唐詩三百首詳析》以考證審慎,表達扼要,文字流暢,深受讀者好評。該書1948年出版后,印數已超百萬冊。

 5.趙執信《聲調譜》一書的第一卷(有人稱之為《聲調前譜》)中說:“律詩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變而仍律者也(即是拗句)。仄平仄仄平,則古詩句矣。”

 趙執信(1662~1744):字伸符,號秋谷。清代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今屬山東省淄博市)人,清代著名詩人、詩論家、書法家。十七歲中山東鄉試第二名舉人,次年連捷中康熙己未科二甲第六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曾任山西鄉試正考官,后升任右春坊右贊善。曾充任《明史》纂修官兼預修《清會典》等。

 6.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11月新2版,1982年5月第7次印刷。

 7.王力先生將“古風式的律詩”分為“全篇古體”“大部分古體”和“半古半律”三種。

 8.見“搜韻網”。網址:https://sou-yun.cn/QueryPoem.aspx”

 9.《然燈紀聞》:是清人何世璂記錄同鄉前輩王士禎談詩的語錄本。

 何世璂(1666~-1729):字澹庵,又字坦園,號鐵山,山東新城縣陳莊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曾任《大清一統志》等的纂修官,官至吏部侍郎,署理直隸總督事務。

 10.王士禎(1634~1711):原名士禛,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山東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二甲進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詩論創“神韻”說,是神韻詩派代表人物。曾一度主盟詩壇。

 11.翁方綱(1733~1818年),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順天大興(今北京大興區)人。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乾隆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官至內閣學士

 12.由中華書局出版。1977年11月第一版為手跡本,2000年4月新1版為“印刷體”本。本文所引啟功先生的話均見新1版的“印刷體”本。

 13.見啟功《詩文聲律論稿》第五章《兩字“節”》。

 14.見啟功《詩文聲律論稿》第八章《拗句與拗體》

 15.見王力《漢語詩律學》(增訂本)第一章(近體詩)第八節《拗救》。

 16.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702/16/1146003_984822234.shtml

17.諸雨辰: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時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胡韌奮:女,博士,時任北京師范大學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講師。

 18.諸、胡二人在研究中所選律詩,從合律方面而言具有典型性。“刪去屬于《樂府雜曲》《橫吹曲辭》《相和歌辭》等卷的樂府詩。”“刪去題為《戰城南》、《巫山高》等樂府詩。”“對其中因作者歸屬存在爭議而重復的詩進行去重處理”“假設詩中若有五句以上(含)不符合基本格律,可視為古體或拗體,這類詩不納入本研究的討論范圍,亦從樣本資料中刪除。”

 19.發表于《中國詩歌研究》2019年第1期。

2021.07.04

【附錄】

唐·李商隱《燕臺四首·秋》

月浪沖(一作“衡”)天天宇濕,涼蟾落盡疏星入。

云屏不動掩孤嚬,西樓一夜風箏急。

欲織相思花寄遠,終日相思卻相怨。

但聞北斗聲回環,不見長河水清淺。

金魚鎖斷紅桂春,古時塵滿鴛鴦茵。

堪悲小苑作長道,玉樹未憐亡國人。

【按】李商隱《燕臺四首》各詠春、夏、秋、冬。均為古風。其中《春》20句,《夏》16句,《秋》12句,《冬》16句。均平仄轉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唐詩詩病舉隅(5):孤平
古典格律的研究方法(2008年8月修改)
古風式律詩與三仄尾
關于孤平與“拗救”的探討 (轉載)
王力文集?第十四卷?漢語詩律學 律 詩
關于三連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远市| 平果县| 连平县| 河池市| 宜阳县| 湖北省| 唐海县| 北辰区| 延长县| 景德镇市| 林甸县| 通辽市| 五原县| 丹巴县| 吴堡县| 于田县| 洞口县| 佳木斯市| 临澧县| 调兵山市| 平乐县| 通河县| 米脂县| 宁都县| 射洪县| 平果县| 金塔县| 柳江县| 大安市| 德清县| 恩施市| 瑞丽市| 同仁县| 于都县| 改则县| 奇台县| 龙山县| 汽车| 浦城县| 武乡县|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