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面臨著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戰略目標,因而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這一項目在全國六大區,選擇了37所學校調查,在對教師的調查問卷中,有近半數(43.97%)的教師認為現在學生的責任意識不強,需進一步加強引導。有61.21%的老師“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現在的學生只關心個人利益,不太關心社會事務的說法。而這與時代所賦予他們的歷史責任是不相符的。因此,在新形勢下,尤其是在市場化改革進行了二十多年后,社會、經濟、文化等處于重大轉型期的條件下,探討學生的責任意識問題及如何加強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轉型期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的內涵
責任意識即個體對角色責任的自我意識及自覺程度,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人們的行為必須對他人和社會負責;人們對自己的行為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學生的責任意識具體地說,在思想意識上要有努力實踐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與責任,并對自己的言行勇于承擔責任,積極進取,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關鍵的落腳點還是人的責任意識培養問題,它支配著人的行為與價值取向。實踐表明,一個國家公民的責任感是保持家庭穩定、社會和諧、國家繁榮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青少年的責任意識,只有具有責任意識,他們將來才能建立起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和諧相處的社會關系,才能擔當起和諧興國、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轉型期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就是要教育當代青少年明確肩負的歷史責任,踐行“八榮八恥”,自覺將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奮斗目標與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和要求相結合,堅持科學發展觀,為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二、轉型期學生責任意識的教育
1.社會責任意識。中國自古有倡導社會責任感的優秀傳統。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作為一種最典型的社會責任意識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傳統道德的主旋律和積極倡導的人生價值觀。可以說,正是中國人民這種強大的社會責任感,才使得中華民族發展到今天生生不息,日益走向繁榮與現代化。愛國主義集中表現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推動我國社會前進的巨大精神力量。集體主義使人們懂得如何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國家的關系,堅持集體利益、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學生承擔肩負的歷史使命,追求卓越,不斷創新,以積極的責任態度對待學習和工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民族的再次騰飛做出更大的貢獻。
2.法治精神與規則意識。法治精神是時代精神的體現,也是青少年責任意識教育的重要內容。其主要途徑是學校的法制教育。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可采取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第一,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應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系的法律等,由于與學生密切相關,因此也容易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效果,從而也使學生了解法律,懂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第二,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往的法制教育,教師多采用講授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感興趣,法治精神相對淡漠。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方式方法,如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實況錄像等多媒體教學,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法制意識增強了,規則意識也隨之樹立起來了。會在學習、生活、工作中自覺地依法辦事、按規則出牌,適應市場經濟的博弈。因此,法治精神與規則意識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它們在健全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公德意識。社會公德是一個國家文明的體現。當前,校園里有些不良現象,如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制造“課桌文化”,毀壞公物、公共場合不文明舉止等。青少年是網絡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的文明與安全也是公德意識的重要內容,網上經常可以看到污言穢語、謾罵惡搞,這說明有些青少年的公德意識不強。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公德教育。教育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公德教育不僅僅只是喚醒學生的公德意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和加強管理,包括公德行為方式的選擇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加強管理是為了更好地育人。優良的育人環境,一方面要依靠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須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證。教育與管理相結合,是培養公德意識的重要舉措。只有思想教育而無具體措施,文明習慣、優良傳統、優良作風不容易養成;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強調養成習慣教育,就不能使學生形成自覺的文明行為,只有把教育和管理結合起來,才能形成自覺的文明風尚和文明習慣。只有形成文明的習慣,社會公德才能形成。再次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要重視環境對公德意識養成的影響。校園文化是學校內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環境和精神氛圍。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校園精神、校風、學風以及校園文化設施等。學生高尚道德品質的養成,健康審美趣味的提升,無不受到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的影響。因此,青少年公德意識的養成離不開校園文化的熏陶。
4.倫理意識。倫理意識即對家庭的責任意識以及向社會推廣開來的社會禮儀秩序。梁漱溟先生認為,中國是以倫理關系為紐帶,以倫理情誼為主要維系手段的文化共同體。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道德,在協調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起到了法律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這些道德精神對今天的現代社會仍然有積極的意義。然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中,一部分人忽視了個人的道德修養,出現了道德滑坡的現象,家庭責任意識不強,對父母不孝(虐待、遺棄老人)、對配偶不忠(婚外戀、包二奶)、對子女不慈(遺棄子女)的現象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是這些人思想意識上家庭責任意識淡漠所致。因此,加強倫理道德的培育是目前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學校德育要加強對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教育,要重視知行合一,從傳統道德中吸取精華,用富有時代精神的現代倫理規范來指導學生的言行。提倡人際關系中的和諧秩序,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孝敬父母、忠實配偶、慈愛子女,進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辦事要謙虛謹慎,寬容忍耐,嚴于律己,沉著穩健,工作勤奮,生活節儉,強調團結,遵守紀律。身體力行促進家庭與社會的穩定,對社會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做出積極的貢獻。
5.自強不息的生命意識.中國人生價值觀主要來自孔子提倡的“積極有為、奮發向上”。《易傳》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即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千百年來,這種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觀成為中華民族頑強生命力的精神支柱,同時它也是今天我們社會主義學校教育所提倡的。目前,有些學生怕吃苦,意志力薄弱,厭學、輟學現象時有發生。因此,要加強對他們的人生價值觀教育,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樹立遠大目標,奮發有為,在貢獻于社會中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據調查,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現象呈逐年上升趨勢。來自北京回龍觀醫院2007年歷時7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在15歲到34歲的青少年中,每年約有近6萬人被寫進“黑色檔案”。可以看出,青少年對生命的責任意識比較淡薄。青少年自殺已成為21世紀人們深入探討與研究的社會問題。因此,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生命健康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輕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個人的成長傾注了父母的心血、耗費了一定的社會成本,因此要珍愛生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學有所成后創造價值來回報社會。
轉型期學生責任意識的內涵和培養方式,要反映現代中國社會、經濟、文化、自然環境的變革和要求,因此轉型期的學生責任意識教育不僅僅是以上內容的呆板的灌輸,它還應該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變的系統工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種責任意識的教育和培養也將表現出新的內容和新的要求,這也要求我們的學校教育必須做到與時俱進。此外,對學生責任意識的教育和培養也不是孤立的,其內容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因此,學校、家庭、社會要建立良好的互動機制,在學生的培養目標、人格模式等方面進行有效溝通,才能使學生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的人,有科學文化知識和開拓能力的人,有志向、德才兼備的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生責任意識教育是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誰擁有青年,誰就擁有未來,世界各國都把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放在一個重要的戰略高度來對待。學生只有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并將其實實在在地付諸于實踐層面,才能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使命。因此,對于學校、家庭、社會來說,對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任重而道遠。(來源:智夫勤的博客—中國校長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