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的本質(zhì)來看,教育的過程既是一個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理解和接收信息的過程,也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和情感活動過程。這個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學到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要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交流信息等多種能力;同時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因此,教育必須“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作為一切工作中心任務,通過教育教學,讓學生能從學習中學會做人的道理和人生哲理,喚醒學生心靈的源泉和動力,使學生心中美好人性的萌芽慢慢地滋生,強壯。完善學生人格,做個有志向的人、善良的人、有教養(yǎng)的人、樂觀的人、寬容的人、實在的人、智慧的人、正直的人和謹慎的人。教會學生做人,是教育天經(jīng)地義的責任。
教育必須教每個學生學會做人,那就是讓學生在現(xiàn)實中、在快樂中、在生活中學會做人的道理。如果我們的教育不教會學生做人的真諦,可以說是不合格的教育,甚至是誤人子弟的教育;如果我們的老師不教會學生做人的真諦,可以說是不稱職的老師,甚至是誤人子弟的老師。有道是:學習不好會誤事,品德不好會壞事,壞事比誤事更可怕。也有人說:身體不好的學生是廢品,成績不好的學生是次品,品行不好的學生是危險品。兩種說法都說明,如果不加強青少年學生的品德教育、做人教育,不僅影響學生本人和家庭,更嚴重的是危及他人和社會。
一、教每個學生學會做人是教育天經(jīng)地義的責任
本人曾在博文《在學習中學會做人的道理》談過: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多能干,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終的結局肯定是失敗。做人做事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每一個人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都渴望著成功,而且很多有志之士為了心中的夢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卻很少,這個問題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你不能說他們不夠努力,不夠勤勞,可為什么偏偏落得個一事無成的結局呢?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認真思考。從表面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簡單,有誰不會呢?其實不然,比如說你當一名教師,你的主觀愿望是當好教師,但事實上卻不受學生歡迎;你去做生意,你的主觀愿望是賺大錢,可偏偏就賠了本。拋開這些表層現(xiàn)象,去發(fā)掘問題的癥結,你就會發(fā)現(xiàn)做人做事的確是一門很難掌握的學問??梢赃@么說,做人做事是一門涉及現(xiàn)實生活中各個方面的學問,單從任何一個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窺其全貌。要掌握這門學問,抓住其本質(zhì),就必須對現(xiàn)實生活加以提煉總結,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規(guī)律來,人們才能有章可循,而不至于迷然無緒。讓教學內(nèi)容成為學生通向真實生活,通向廣闊世界的橋梁。通過教學內(nèi)容喚起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把課內(nèi)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聯(lián)系起來,學得更深,更廣。在當今的中國教育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應該是中國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提高整體素質(zhì)的重要內(nèi)容。
而如今,表面上積極推進素質(zhì)教育,但實際上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思潮下,這種天經(jīng)地義的責任已經(jīng)沒有了任何神圣可言,似乎它也必須為學校追求升學率讓路。履今天,在不少學校,教書育人成為了一句空洞的口號。教書與育人不再具有天然的聯(lián)系,教書卻與考試、與升學、與升學率越來越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教育人、培養(yǎng)人、陶冶人、幫助人,不再是老師的首要任務,教給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應試的本領,追求學生考高分,已成為老師職業(yè)生活的主要任務。這就從教育的天然使命中排斥了“教會學生做人”的本質(zhì)訴求。日常的德育工作受到了極大的弱化,做學生工作,做學生德育工作,成了班主任、成了德育老師的事。今天,在不少學校,德育課程成了應試教育的附庸。在整個學校教育體系中,少得可憐的德育課程,人們還用傳授知識的辦法來實施,致使思想品德課程作為一種實踐性課程,也徹頭徹尾地成了應試教育的附庸。在不少學校,學生的道德養(yǎng)成無法得到社會生活實踐的滋養(yǎng)。無論在校內(nèi),還是在校外,上課、作業(yè)、考試,幾乎成了學生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家庭生活實踐、社會生活實踐、勞動生活實踐、行業(yè)生活體驗,幾乎成了學生生活的空白。在這種教育生態(tài)下,學生的道德生活體驗極其匱乏,在學校中習得的少得可憐的道德知識,根本無法經(jīng)過道德生活的體驗,內(nèi)化為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事實上,離開了生活實踐,離開了生活中的價值體驗,道德教育必然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必然是學生在做人方面留下的種種缺陷:在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時,年輕人與老年人搶坐位;在人際交往中,文明素養(yǎng)不高,甚至缺乏教養(yǎng);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自主管理能力差;在家庭生活中,不尊重老人、不孝順父母;在工作中,不敬業(yè),不任勞任怨……。學校道德教育缺位、道德教育扭曲、道德教育缺乏社會生活實踐滋養(yǎng),帶來的必然是學生道德生活世界的種種失范。
教每個學生學會做人是教育天經(jīng)地義的責任,更是萬事的前提和根本。教每個學生學會做人,應面向世界,面向現(xiàn)在,面向未來,牢牢把握做人的最基本的內(nèi)涵和要求,將做人的道理和行為習慣,滲透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之中,為實現(xiàn)“中國夢”創(chuàng)造最堅實的基礎。
二、教每個學生學會做人是老師和家長共同的天職
老師的天職除了傳授學生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塑造學生“靈魂”。在當今時代,實施素質(zhì)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和社會文化素質(zhì)上和諧發(fā)展,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fā)展。也可以說它是整體優(yōu)化教育。這種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形成健全的個性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zhì),成為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方面。愛的教育是真誠的,可貴的,富有生命意義的。對學生的愛與尊重不是給予,更不是說教:它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信任,相互寬容,相互期待,相互了解。
作為一個老師,應該對每個學生抱有希望,把每一個學生看成是最好的,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教師的欣賞往往能使學生內(nèi)在的潛力發(fā)揮出來。以一個欣賞者的身份看待每個學生,就會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關愛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這就為在班級中創(chuàng)造一個文明和諧的師生關系打下重要的心理基礎。今天的學生長在獨特的年代,他們應學會關心、愛護、同情、支持、幫助、友愛等種種現(xiàn)代人非常缺乏的交往品質(zhì),學會文明競爭、互相幫助。每個老師只要堅持走“以人為本,關愛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每一個學生在當今教育的舞臺上,都可以找到能夠體現(xiàn)自己個性尊嚴的角色,從而實現(xiàn)讓每一粒種子在教育的原野上破土發(fā)芽,讓每一株幼苗茁壯成長,每一朵鮮花自由開放,每一個果實散發(fā)芬芳的教育愿景。
“子不教,父之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習慣和追求,是孩子無聲的老師,家庭氛圍是孩子今后愛好和品行的重要“培養(yǎng)液”。所以說教育孩子學會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和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教育孩子學會做人。2005年“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fā)展狀況調(diào)查”表明,分別有88.2%和78.7%的少年兒童認為父親和母親對其最關注的是“學習成績”,均位居榜首。而只有23.1%的父親和19.3%的母親關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分別排在學習成績(88.2%)、身體健康(42.9%)、安全(39.8%)和學習成績(78.7%)、身體健康(42.4%)、安全(40.4%)、做作業(yè)(22.7%)之后。中國兒童中心承辦的“中國少年兒童素質(zhì)狀況抽樣調(diào)查”中,當讓父母回答“對孩子前途最大的期望是什么”時,有53.47%的父母把“將來上大學”當作孩子最有前途的選擇,遠遠超過了“只要他/她將來生活幸福”(17.8%)和“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13.75%);僅有27%的父母“完全不同意”“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什么事情都不重要”的說法。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家庭教育問題上,關注孩子學習成績、關注孩子將來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學已經(jīng)成為當今大多數(shù)父母關注的焦點,甚至是關注的全部所在。其實,孩子學業(yè)成績的提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學習動機、學習習慣、學習環(huán)境、興趣愛好、學習方法、勤奮程度、刻苦精神、進取精神等等。既有學校教育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的因素、社會環(huán)境的因素,更有孩子自身的因素。其中,孩子自身的因素是最為核心、最為重要的因素。孩子自身的因素包括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想不想學、會不會學。想不想學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關鍵和前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會不會學則是方法問題,相對于想不想學而言屬于矛盾的次要方面。解決了“想不想學”的問題,即矛盾的主要方面,“會不會”學的問題,即矛盾的次要方面就迎刃而解了。另外,從家庭教育的實際來看,即使是高學歷的家長,也很難完成各學科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教育,而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教育的責任主要在學校教育。家長的主要責任是配合學校教育,解決孩子想學、愛學、會學等問題,而想學、愛學的教育需從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做起。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關鴻宇教授撰文指出:目前我國的獨生子女多,存在的問題也多。
根據(jù)調(diào)查,在行為習慣方面,孩子主要存在著“十小”問題。即“小霸王”、“小懶蟲”、“小饞貓”、“小犟牛”、“小依賴”、“小散漫”、“小野蠻”、“小磨蹭”、“小馬虎”、“小攀比”。所有這些問題,歸結起來,都是個習慣問題,可見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對家庭教育來說,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的關鍵是習慣培養(yǎng)。要解決這十個問題,家長必須抓緊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我們應當清醒的看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十小”問題,不僅存在與獨生子女身上,在多子女家庭子女身上也同樣存在。從表現(xiàn)方式上看這“十小”問題是行為問題、習慣問題,實則屬于道德問題,即“問題道德”的外化或外在表現(xiàn)。追其原因有孩子自身的原因,有學校教育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特別是家庭道德教育即學會做人教育滯后所至。
當今很多學生缺乏愛心,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對父母不能進孝心,對同伴缺少誠心,對給予自己幫助的人缺少感恩心,對需要幫助的人缺少同情心,對與自己有不同見解或觀點的人缺少寬容心,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缺少責任心。這是不爭的事實,已經(jīng)成為廣大教育同仁和家長的廣泛共識。因此,培養(yǎng)學生成為富有愛心、胸懷大度、樂觀向上、勇于負責的人,是教育孩子學會做人的重要任務,更是老師和家長共同的天職。
三、教育學生學會做人
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是一項民心工程、戰(zhàn)略工程,它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大量問題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向人們敲響了警鐘,提出了教育學生學會做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做人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它指的是一個健全人必備的基本素質(zhì),它是思想品德、道德規(guī)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各種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毅力等方面的總和。它的核心內(nèi)涵是人格或心理素質(zhì)。而“德育實力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其原因是:
第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有作為的教育家大都十分重視德育,將之視為國家民族強盛的關鍵。嚴復的“三民說”,粱啟超的“新民說”,孿大釗的“民彝”思想,大都屬于此類。陶行知在育才學校三周年紀念會上,對學生提出了“每天四問”的要求,其中之一是“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么要這么問?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防’來,要我們大家建筑人格長城。建筑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
第二、愛國是做人的起碼要求和責任。愛國,對于每個人來說,是起碼要求和責任。我國素有優(yōu)良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歷史上留下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典范,是我們今天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而數(shù)千年的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更是豐富的教育資源。今天的青少年,如果只能津津樂道于耐克、皮爾·卡丹,而不知道四大發(fā)明,那真是我們民族的不幸和悲哀,更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和罪過。教育工作者有責任讓學生既知道世界的過去和現(xiàn)在,更要知道中國的過去和現(xiàn)在,幫助他們真正做到立足中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愛國主義教育應當是每個人、每個學校、每個學科共同的教育任務,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面上,而應當付諸和外化于實際的行動中。惟有擁有愛國主義教育催發(fā)出來的民族精神,我們的青少年一代才能擁有挺立脊粱的民族豪氣,肩負起民族未來的重任,以及為祖國效力的恒遠力量。
第三、擁有公民意識是做人的基本水準。做一個好公民,首先是遵紀守法,通過學習公民的權利義務,增強法制觀念;另外要有社會責任感。如果沒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整個社會就很難有凝聚力,無論是經(jīng)濟建設還是社會發(fā)展都會遇到嚴重障礙;還要忠于職守。然而,在許多場合中,我們常??梢钥吹讲簧俨蝗缛艘獾默F(xiàn)象,如污言穢語、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惡拳相向、冷眼相對、毀壞公物、不講秩序、低級趣味等。這些都說明公民意識水平的的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兩種體制的轉換的過程中,社會思潮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商品經(jīng)濟條件下某些腐朽思想、庸俗風氣的侵蝕,都是重要原因。
第四、同情和寬容是構成做人的高尚內(nèi)容。古人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情況下,同情和寬容是最為人所稱道的品質(zhì)。人生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挫折和打擊,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盡人意。身處一定的困境,若能得到他人的同情、關懷、支持與鼓勵,或許能夠獲取戰(zhàn)勝困境。重獲生活信心的勇氣和精神力量。然而,今天不少家庭教育中的“溺愛”行為,催化和培養(yǎng)了不少驕揚跋扈、自以為是、自私、偏狹、惟我獨尊、為所欲為的“小太陽”。自私將導致缺乏同情心,沒有關心他人的意識和行為;偏狹必然產(chǎn)生寬容心的欠缺和集體主義精神的淡薄。本來手拉手活動是一項培養(yǎng)都市青少年愛心的有益活動,也是教會青少年學生學會做人的一項實際行動。但是,在一些手拉手活動中,我們辛酸而又困惑地看到:一只稚嫩的帶著些許勢利、自私乃至俯視姿態(tài)的手,極不情愿地拉著另一只純真、質(zhì)樸、溫良以及渴望與希求的小手,其情景是那樣的勉強、別扭,那樣的不自然、不和諧。在1998年給災區(qū)人民獻愛心的活動中,有些青少年的家庭情況很好,可他們寧愿花錢去買高檔零食,也不愿為災區(qū)出一份力。
第五、挫折是學會做人過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和途徑。誰都希望一生平安,順利成功,然而,挫折卻常常伴隨著人生。挫折注定與人的成長相伴隨,更重要的是,沒有經(jīng)歷過挫折的人生不算是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走向成熟,因此,耐挫折力是人生的一種基本心理品質(zhì)。挫折從來是人生走向成熟、成就事業(yè)的催化劑,是磨礪意志和毅力的砂輪。超越一次挫折,你便獲得了一份自強不息的精神元素,人格也由此升華到一個嶄新的境界。許多青少年學生由于受家庭等方面的遮蔽,少有挫折訓練,一旦面臨挫折,往往手足無措,經(jīng)不住挫折的壓力,有時簡直到了不堪一擊的程度。
那么怎樣來教育學生學會做人?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陶行知說:“干教萬教教人求真,干學萬學學做真人。”這里兩位先賢都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如何教會學生做人。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堅強的意志。人生的道路,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不平坦的,要成就一番事業(yè),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有的甚至要付出重大代價乃至生命,而當身處逆境時,只有具有堅強意志的人,才能經(jīng)受得住重壓,通過艱苦的拼搏,頑強的斗爭,最終取得勝利。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高尚的審美情趣。再次,要讓學生樹立“知恩圖報”的思想。加強加重道德素質(zhì)教育和心理素質(zhì)教育,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質(zhì),就能明辨是非,懂道直行;有了堅強的心理素質(zhì),就能身處逆境而不懼,面臨艱難而不怕,能奮起搏擊,戰(zhàn)而勝之。這兩種素質(zhì)是相輔相成的。欲成人事,缺一不可。
民族素質(zhì)的提高,是學校、家庭、社會對整個青少年學生進行教育、熏陶、施加綜合影響的結果,這種綜合的影響是否科學有效,是決定民族前途命運的大事情,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來源:為您服務教育網(wǎng)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