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里,一校之長與教師的距離有多遠?我想到了一位歷史人物——近代教育家、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他的帶領下,清華大學在十年之間從一所有名氣但無學術地位的學校一躍躋身國內名牌大學之列。梅貽琦曾說過一句話:“我當清華大學校長很容易,只不過是給教授們泡泡茶、端端凳子罷了。”
不久前,有雜志刊發了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校長柳袁照的一篇文章——《每一個教師都是校長》。柳袁照任職校長十幾年,很少在學校大會上作報告,每次大會都是請教師上臺發言,開學大會也不例外,一律請教師講,讓教師來布置工作。用柳袁照的話說,學校每個教師都是校長。
一校之長能夠放下“架子”,甘愿為教授們泡茶、端凳,或誠心請教師講、讓教師來布置工作,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師與校長是零距離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學校管理的核心是人不是物,是人心不是權術。只有教師與校長在心靈上產生平等的共鳴,才能演繹出學校民主和諧的奏鳴曲。
時下,學校常常有這樣的困惑:怎樣跳出校長難當、教師難管的怪圈,處理好校長與教師的關系?歷史上的教育大家和現實中的校長都有各自的思考與回答。筆者以為,在強調激發辦學活力、創新民主管理、構建現代學校的今天,應由衷為校長替教師泡茶端凳子、認為每個教師都是校長叫好。
假如每個教師都能像一校之長那樣定位思考并投入工作,辦學活力就有了源頭活水。梅貽琦、柳袁照……他們做校長不擺架子,不搞一言堂,從辦學理念到日常事務,總是教師中來、教師中去,放手讓教師群策群力。如此“群眾路線”,水乳交融,校長管理就演化為學校治理了。
假如每個教師都能像一校之長那樣換位思考并合作互助,民主管理就打下了群眾基礎。校長對學校的領導,是在與教師的共同發展中實現的。校長不可能全能,他的重要職責是把教師的心凝聚在一起,煥發出每一個教師的創造性與主動性,圍繞學校發展共同目標前進。學校事務由大家做主共事,如此聚心力、合眾力,校長管理就轉化為民主自治了。
假如每個教師都能像一校之長那樣規劃學校并攜手共進,人本的教育文化就會根深葉茂,真水無香,潤物無聲。若身為校長,不忘角色轉變,能夠與教師達成一種同伴、互助關系,在鼓勵和包容中努力讓每一個教師都成為校長,就能讓學校全體成員時時不忘教育的本質與使命,提煉并對準學校的發展愿景,攜手共進,成就每一位師生的精彩人生。如此角色轉換,精彩共生,才是現代學校校長領導的第一要義。
由此想到,“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校長的教師,是不是好教師呢?學校無論大小,是屬于師生的;學校教育,是歸于師生的;學校管理,也都是基于師生的。沒有永遠的校長,只有永遠的教師。讓每一位教師都努力成為校長,是一種胸懷,更是一份擔當。
藩籬拆除有坦途。校長、教師的角色定位界限一旦打破,“官”與“民”溝通的心靈渠道就會暢通,校長與教師的距離就會越拉越近,越近越親。每一位教師只有在學校教書育人,才會心中首先有學校,肩上擔責任,言行做表率。校長若牢固師本意識,教師才會樹立大局觀念,使群體在共同愿景引領下凝聚為團隊,分工合作,各盡其職,如同高鐵每節車廂都能發出動能。如此,學校、校長、教師乃至學生才能共同發展和進步。這樣的校園,這樣的景象,不正是我們暢想的現代學校嗎?
一句話,校長應與教師零距離。果如是,迸發辦學活力、構建現代學校就有了靈魂和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