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描述
某小學一年級語文課堂上,老師出示了課文《自己去吧》(第一課時)的三個學習目標(來自教師參考書上):⑴認識12個生字,會寫4個字。⑵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⑶了解內容,懂得從小就要樹立自立的思想,能自己做的事就不要依賴父母,自己要學會生活的本領。
行為探析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也是學生學習的歸宿。高效課堂的高效體現在教師確立切實可行的明確的簡明扼要的學習目標。目標越明確、越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學習行動的每一次努力就越能夠獲得成功。很顯然,如果這位老師把上述三個內容同時出示給學生并不恰當。因為作為第一課時,學生往往要掃清生字障礙,讀通課文。如果老師將本課中的三個學習目標同時展現給孩子,會讓學生無從下手。如果將第三個學習目標(教學目標)原封不動照搬出來,讓學生去完成,很顯然難度很大,既便是高年級學生你把這幾行字留給他,他也茫然,“了解”一詞很泛泛,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了解?因為這個目標不是學生憑著動動筆、動動口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了解課文的基礎上,在學生與文本之間反復對話的過程中產生感悟。
行為策略
教學目標作為“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對學生身心發展變化的期望”,做為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它首先是從三個維度的角度來確立的,它不僅包含著本節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而且也涵蓋著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它是從教師角度確立的,而學生的學習目標則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通過某些過程和方法使之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對情感的把握,對技能的體驗。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的學習目標與教師的教學目標存在著一致性。我們可以借鑒教參上的教學目標,并不是完全照搬給學生,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每節課在預設學生學習目標時老師心中要有教材,眼中要有學生。
如何制定有效的學習目標:課標的正確解讀是基礎,教材及學生的準確把握是關鍵,學習目標的準確表述是條件。具體地說:
學生的學習目標應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完成的,每節課不宜過多。
②學習目標要從學生的角度來預設,目標語言要通俗易懂,易于評價。
③預設學習目標要著眼于學生的個別差異。
④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完成教師預設的學習目標的過程中經過內化、理解、感悟到的東西──即:生成目標。
⑤目標出示要得體得法,不應讓學生讀一遍后就放到一邊再也看不管了,或是通過課件出示完就算了,而應成為學生對學習目標是否完成進行自我評價的依據。
在表述上目標要具體、適宜、具可測性。具體是指學習目標的制定要根據學習內容,結合課程標準中的具體目標,確定具體可操作性的學習目標,使學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會做什么;適宜是指針對學生的實際狀況,考慮學生的發展性等。要注意學習目標是預期學生學習結果,應該用學生學習后能說什么或能做什么來陳述,盡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詞語來陳述目標。其次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所以在目標的陳述中,學生一詞應省略。不能出現“培養學生……能力”,“使學生……會做什么 ”這類句式,因為這類句式中行為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來源:江山依舊的教學博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