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作者渡邊有子,日本著名的料理研究家,她是一個善于經營生活的女子。這本書分為起居室、廚房、料理、服飾四部分,她將自己日常衣食住行的經驗與訣竅以詩化文字進行分享,進而傳達出簡約而獨特的生活美學。(今天是廚房和料理篇) 01
餐具、木制品和鍋都要好好干燥
無論是餐具、木制品還是鍋,每次用完之后都要仔細擦拭并晾曬,直到手感干爽為為止。
晚上我家一般以和食為主,刷洗完餐具之后先不收起來,就那樣攤在桌子上晾干。
第二天早上一進廚房就能看到它們沐浴在朝陽之中,那幅景象真是賞心悅目。
早上起來后一邊燒開水一邊整理餐具已經成為我每天的必修課。
好使自不用說,收納方便也是選擇保鮮盒和碗具的重要決定因素。用與不用的時候都能讓人感覺稱心如意,才是最好。用的時候倒不覺得,等到要收納時,不同廠家生產的器具之間互不“兼容”的情況,曾經讓我煩惱不已。明明沒有幾樣東西卻占用了很大空間,真是太浪費了。但是,如果使用同一系列的產品就完全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尤其是很多碗都能完美地套在一起,真是省地兒又省心。保鮮盒也可以按照大小順序疊放,盒蓋則另取出來,也按大小豎著收納即可。對于日用品而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品牌帶來的安心感,即無論什么時候買它都不會出錯。我平日里就會在冰箱中專門空出一層來放盤子和碗——盤子里裝的是初步處理過的肉或魚,碗里面則是拌菜和蔬菜沙拉之類。下鍋之前,這些食材就在冰箱里“待命”。此外,制作醋漬蔬菜或者醋漬魚時,在上桌之前把菜肴放到冰箱里冷藏片刻口感更好。特別是到了夏天,沙拉、冷湯甚至于玻璃器皿最好都放冰箱里冰鎮一下再享用。不只是經過初步處理的食材,還有半成品、盛飯菜的器皿等,大多經過冷處理后味道都會更好。所以,冰箱也是制作料理時必不可少的“冷卻工作臺”。按照“西餐用”與“和食用”來分類。其余的餐具則按照“早餐用”“晚餐用”和“飲料用”分成三類擺放。早上開這個柜門,晚上開那個柜門,每次做飯時只用開一個柜門就可以。里面有面包盤、喝酸奶用的玻璃杯、茶壺、奶咖碗和茶葉罐。里面裝的是小缽、分食碟、飯碗和菜碗等,主要是吃和食用的食器。拍攝的時候,如果想喝東西,只須囑咐工作人員打開距離廚房門口最近的那個櫥柜就行——“玻璃杯都在里面哦!”雖說每次做飯時都盡量把菜用完,但多少還會剩下一些邊角料在冰箱里。像是半根胡蘿卜、半顆洋蔥、帶有葉子的半棵西芹、2~3棵小松菜、半塊西葫蘆、幾顆西紅柿之類的。總想著再做什么菜時把它們用掉,但往往視而不見,結果沒幾天就在冰箱里壞掉了。這種情況反復出現多次后,我突然想到:可以把它們歸攏起來做成雜燴湯啊!心情頓時豁然開朗。如果冰箱里剩下的是西芹、洋蔥、西紅柿、胡蘿卜和蕪菁之類的塊莖類蔬菜,那就最好把它們切成塊,做成意式蔬菜湯。我基本上不去所謂的觀光景點。當然,能成為景點的地方自有它的魅力所在,但對我而言,當地的風土人情就足夠我享受的了。我的興趣點在于品嘗那里獨有的食品,了解當地的食材和料理特色。比如說上市場逛逛,看看有什么可以現吃的;去飯館里坐坐,品嘗下專業廚師的特色料理;離開的時候再搜尋一些可以帶回家的食材……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在路上我總是在琢磨風土與食物之間割舍不斷的關系。那片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出產的食物,都是得益于當地的氣候和水土狀況。雖然明知這一點,但是親身感受時還是覺得不可思議。有些東西真的只有在本地吃才好吃。但......對于吃,我向來都是奔著高效去的,所以我最擅長的是簡單地煮一碗豐富的面,工作下班晚了也可以很快的煮好開吃 ??作者在書中有講到很多料理的步驟和細節,都被我略過啦,就是摘出了一些我覺得有些啟發的點,分享給大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