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古代-三國歷史事件( 公元220~280年)
 
三國時期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及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重建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駕崩,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恢復國內生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鼎立。此后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后期曹魏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氏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兩年后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280年,西晉滅亡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中文名稱:三國
英文名稱:three kingdom
簡稱:三國
所屬洲:亞洲
首都:洛陽、成都、建業
主要城市:洛陽、長安、成都、建業
貨幣:刀幣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曹丕、劉備、孫權
主要民族:漢族、羌族、越
主要宗教:道教
政治制度:門閥政治

三國帝王
曹魏:
高皇帝曹騰
太皇帝曹嵩
武皇帝曹操
高祖文皇帝曹丕
烈祖明皇帝曹睿
齊王曹芳
高貴鄉公曹髦
元皇帝曹奐
蜀漢:
烈祖昭烈皇帝劉備
仁宗孝懷皇帝劉禪
東吳:
始祖孝懿王孫鐘
始祖武烈皇帝孫堅
始祖桓王孫策
太祖大皇帝孫權
會稽王孫亮
太宗景皇帝孫休
世宗文皇帝孫和
元宗烏程侯孫皓

事件
黃巾起義(公元184年-186年)
黃巾起義,又稱黃巾之亂,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暴動之一,開始于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并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重要人物
東漢官軍:皇甫嵩、徐璆(荊州刺史)、陶謙(徐州刺史)、郭典(鉅鹿太守)、何進(大將軍、京師守將)、朱儁(鎮賊中郎將)、秦頡(南陽郡長)、孫堅(佐軍司馬)、郭勛(幽州刺史)(被殺)、劉衛(廣陽太守)(被殺)、王允(汝南太守)、曹操(騎都尉)、盧植(被朝廷撤換)、董卓(被朝廷撤換后代替盧植)、鄒靖、劉備、關羽、張飛
太平道:張角、張梁(被殺)、張寶(被殺)、何儀(投降)、張曼成(被殺)、波才(被殺)、彭脫(被殺)、馬元義(被殺)、趙弘(被殺)、韓忠(被殺)、孫夏(被殺)、卜己(被擒)、裴元紹
五斗米道:張修、張魯

討伐董卓(公元184年-186年)
董卓討伐戰是東漢末年,各地群雄組織地方軍對抗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群雄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雖然曹操出兵,及后到的孫堅奪戰,但其他軍隊只駐軍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棄洛陽,挾天子遷都長安,關東軍起了內訌,盟軍決裂,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江夏之戰(公元190年)
江夏之戰是208年中國軍閥孫權和劉表在東漢末年的一場戰役。這是孫權和劉表在江夏附近駐守的部將黃祖的最后決戰。
名稱:江夏之戰 
地點:江夏(今湖北省云夢縣) 
時間:西元208年春 
參戰方:孫權軍、劉表軍 
結果:孫權勝利、黃祖遭斬首 
參戰方兵力:孫權軍25000、黃祖軍3萬左右 
傷亡情況:孫權軍俘虜數萬黃祖軍 
主要指揮官:孫權、周瑜、凌統;黃祖、陳就 
 
兗州之戰(公元192年)
兗州之戰發生在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東郡太守曹操在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地區擊敗黃巾軍的作戰。此戰,曹操以少勝多,不僅取得了兗州根據地,而且收編精兵數萬,成為曹操的基干部隊,為曹操爾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宛城之戰(公元197年-199年)
宛城之戰是197年漢末三國之前軍閥曹操和張繡之間的一場戰斗。張繡取勝,曹操敗逃。

易京之戰(公元199年)  
中國東漢末年,割據冀州等地的袁紹率軍于漢獻帝建安二年至四年(197~199)攻滅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公孫瓚軍的作戰。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袁紹率兵攻公孫瓚。公孫瓚只守不攻,袁紹遂設下伏兵。公孫瓚中伏后,心知必敗,逃回城中自殺。
名稱:易京之戰 
地點:幽州易京城 
時間:197~199年 
參戰方:袁紹軍、公孫瓚軍、黑山軍 
結果:袁紹獲勝、統一河北 
參戰方兵力:袁軍和公孫軍不詳、黑山軍十萬 
傷亡情況:公孫瓚集團覆滅,公孫瓚自殺 
主要指揮官:袁紹、公孫瓚、張燕 
 
官渡之戰(公元200年-201年)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三戰新野(公元207年)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黃河流域。最后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雙方亦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名稱:赤壁之戰 
地點:湖北、赤壁市 
時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參戰方:孫劉聯軍、曹軍 
結果:孫劉聯軍勝利 
參戰方兵力:聯軍5萬、曹軍20余萬(稱80萬) 
傷亡情況:曹軍“傷亡過半”,多為荊州降兵 
主要指揮官:周瑜劉備(聯軍)、曹操(曹軍) 
 
合肥之戰(公元209年)
合淝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淝為目標的爭奪戰。合淝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后再增筑,命為合淝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淝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沖突,不過數次也未有勝負。
名稱:合肥之戰 
地點:徐州、淮南一帶 
時間:208年-253年 
參戰方:曹魏(曹軍)、東吳(孫軍) 
結果:曹孫兩家的城壘爭奪戰,未有勝負 

潼關之戰(公元211年)
潼關之戰是曹操與馬超、韓遂等西方群雄發生的戰爭。當時曹操在南方戰線失利,所以決定向西方拓展。馬超、韓遂等受消息影響,起兵抵抗,在關中潼關附近與曹軍發生大戰,最后曹操用計取勝,壓制關中。
名稱:潼關之戰 
地點:關中潼關一帶 
時間:211年三月~九月 
參戰方:曹操軍、關西十一部聯軍 
結果:曹軍獲勝 
參戰方兵力:曹操軍十萬、關西聯軍十余萬 
主要指揮官:曹操、馬超、韓遂 
別稱:渭南之戰 
參戰雙方
守方:曹軍至少十數萬(包括王牌部隊虎豹騎兵)參戰的有夏侯淵、張郃、朱靈、曹仁、徐晃、曹洪等將領由曹操統領
攻方:聯軍共十萬分為十部:馬超、韓遂、侯選、程銀、楊秋、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分別統領各部不相統屬

巴蜀之戰(公元211年-214年)
  
漢中之戰(公元219年)
漢中之戰是東漢末年群雄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由于漢中是益州北方的一個郡,接近三輔地區,而且易守難攻,因此劉備在214年平定益州后,于217年北攻占領了曹操的漢中,戰事維持了兩年。最終,劉備占據漢中,在秋天自立為漢中王。

荊州之戰(公元219年)
東漢末年的襄樊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占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水淹七軍,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后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襄樊之戰,使得曹魏、蜀漢的實力受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將、還丟失荊州,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此戰還導致蜀漢與東吳十余年的同盟關系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后發生夷陵之戰。
名稱:襄樊之戰 
地點:荊州 
時間:219年七月—219年十二月 
參戰方:曹操、孫權、劉備、梁郟、陸渾群盜 
結果:關羽失荊州被殺,孫劉聯盟破裂 
參戰方兵力:蜀漢約三萬、曹魏五萬以上東吳數萬 
傷亡情況:曹魏損失三萬以上、關羽全軍覆沒 
主要指揮官:曹仁、呂常、于禁、龐德、徐晃 
主要指揮官:關羽、趙累、樊友、孫狼 
主要指揮官:呂蒙、陸遜、潘璋、馬忠 
 
夷陵之戰(公元221年-222年)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后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后,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后,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后又一次實力大損。
  
南中平定戰(公元225年)
諸葛亮南征,又稱南中平定戰,是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發動平定南中的戰爭。當時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叛變,南中豪強孟獲亦有參與,最后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平定南中。
名稱:諸葛亮南征 
地點:南中 
時間:225年 
參戰方:蜀漢、南中叛軍與各部軍團 
結果:平定南中 
主要指揮官:諸葛亮、朱褒、孟獲 
又名:南中平定戰 
典故:七擒孟獲 
 
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史書記載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僅有兩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于小說《三國演義》,由于《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力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漸漸成為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

九伐中原(公元249年-263年)
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死于五丈原后,蜀國后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后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三國志》記載,公元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
名稱:姜維北伐或九伐中原 
地點:陜西、四川、甘肅等地 
時間:公元238年—262年之間 
參戰方:蜀漢、曹魏 
結果:蜀漢勝多敗少,軍隊損耗過大 
參戰方兵力:不詳 
主要指揮官:蜀漢:姜維;曹魏:鄧艾等 
 
陸遜北伐(公元227年-280年)
陸遜北伐指的是僅有的4次與魏國作戰。

三家歸晉(公元263年-280年)  
三家歸晉,實際上分為兩場戰役及一個事件,始于公元263年,終于公元280年:公元263年,魏滅蜀國。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公元280年3月,晉滅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三國:孫權襲荊州,劉備伐東吳,雙方進行斗毆之前,都要先向曹丕示好?
《三國演義》—白話版
《三國演義》99人物譜,讓你迅速讀懂三國!
三國時期
關于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先生
曹操劉備死后,孫權活了30年,為什么沒能一統天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中县| 阿拉尔市| 嘉定区| 阳城县| 龙胜| 宜春市| 泸水县| 沙河市| 马关县| 德阳市| 砀山县| 嘉义县| 土默特左旗| 米脂县| 广丰县| 囊谦县| 抚州市| 获嘉县| 正定县| 珠海市| 平定县| 娄底市| 琼中| 遂平县| 紫云| 绍兴县| 高要市| 科尔| 舒兰市| 钟山县| 西藏| 古浪县| 平乡县| 蛟河市| 广灵县| 临漳县| 区。| 叙永县| 镇平县| 修文县|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