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專家羅哲文
名師培養示風范
1924年,羅哲文出生在四川宜賓一個軍人家庭。從1940年因美術特長考入中國營造學社時算起,羅哲文追隨建筑學家梁思成前后達32年,直到梁思成去世。他跟隨梁思成學習建筑考古,考察了李莊旋螺殿,承擔了《中國營造學社》第七期一二兩冊的插圖繪制,還跟隨梁思成參與了日本東京、奈良及國內重要古建筑的整理、保護工作。由于林徽因臥病不起、梁思成四處奔波,羅哲文承擔了照顧梁林子女、梁家的日常采買、學社日常對外聯絡等瑣務。在林徽因的關懷和督導下,他還認真學習了照相、測繪、古代詩詞、英語、書法等與建筑考古相關的知識。
進入清華大學建筑系后,羅哲文擔任系主任助理,參與了《全國重要文物簡目》編撰、國徽設計等重要事件。
1950年末,經梁思成推薦,羅哲文調入國家文物局任文物處業務秘書。在北海團城保護、召集首都文物建筑保護問題座談會、全國文物建筑安裝避雷針等古建保護工作中,羅哲文發揮了重要作用。
羅哲文在文物局先后參與了雁北文物和趙州橋的勘察與維修,中南海云繪樓、山西永樂宮整體遷移及異地保護,布達拉宮首次大修,北大紅樓維修等重大文物保護項目。1961年,羅哲文與謝辰生共同起草了我國第一部文物保護法規——《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
羅哲文一直對培養文物保護人才非常熱心,參加了幾乎所有古建維修保護人才的培養和培訓。
從文物保護到文化保護
1981年,羅哲文會同侯仁之、鄭孝燮、單士元向國務院建議保護全國歷史文化名城。1982年至2008年,國務院批準了101個歷史文化名城,羅哲文親自考察了每一個申報城市。之后,羅哲文把名城保護細化到了名鎮、名街、古村落。1989年,羅哲文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亞洲古城保護原則與方法研討會”,提出名城保護既要保存古建和文物史跡,還要保存詩歌、音樂、編織、冶煉、烹調、服飾、民俗風情等無形物,是我國最早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家,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啟動“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早了10年時間。
1985年3月,侯仁之、陽含熙、鄭孝燮、羅哲文等4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關于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提案。在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之后,羅哲文積極推動中國申遺,撰寫了中國第一批申遺項目的申報文本。2000年世界遺產大會通過的“凱恩斯決議”,規定每年“一國一項”,限制了中國申遺,羅哲文利用其“擴展項目”的“漏洞”,創造性提出了“捆綁式”申遺。至2004年世界遺產大會補上這一“漏洞”的4年時間內,中國共有12個項目以擴展方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保護長城和大運河申遺
從1952年主持修復北京八達嶺長城起,至生命彌留之際囑咐后輩“繼續努力”止,長城成為羅哲文生命中非常重要和持久的工作之一。他最早倡議建立全國性長城研究機構,主持建立了第一個長城研究機構——山海關長城研究會,提出了“長城學”這一研究學科。他撰寫的有關長城的文章,被收入中學和大學課本;他梳理的長城維修方案,至今仍是全國長城修護的決定性依據。2003年,羅哲文以近80高齡穿越羅布泊,確定了羅布泊漢長城的存在。60年間,羅哲文或親自主持、或親臨指導、或奔走呼吁,參與了有關長城發現、保護、維修的所有事宜,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長城保護神”。
2003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文化線路”保護之后,羅哲文積極推動運河申遺。他與鄭孝燮奔走于運河上下,苦苦勸說各地牽頭進行。2006年,已不再是政協委員的羅哲文私下“串聯”58位政協委員簽名提案,呼吁啟動大運河申遺。2006年,羅哲文提出應將大運河作為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等三重遺產進行保護和申報,還應全國政協考察團之邀,行程2500公里,考察了運河沿岸6省市18個城市、30多個縣區。
提出中國古建修復獨特性
在長期實踐中,羅哲文形成了樸素、獨特的古建維修保護理論。他提出的“四保存”原則,如今被文物界奉為圭臬。他構架的“中國特色古建保護理論”,明確提出中國古建的土木結構不同于西方古建的磚石結構,文物建筑的科學復原不能簡單視為“假古董”,為諸多古建項目的重修、修復鋪平了道路;他對梁思成的古建“整舊如舊”進行了進一步闡發,提出“衰敗破舊不是原狀“、“現狀不等于原狀”;他提出古建筑應該保護和利用并舉,“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條件是第一位的”。他的思想符合國情、切合實際、淺顯易懂、操作性強,備受民眾歡迎和肯定。
與光輝奪目的成就相比,羅哲文的個人生活黯然失色。他愛好攝影、詩詞、書法,但多以古建筑為母題;他愛好抽煙喝酒,但不追求“牌子”;他衣著簡樸,一件馬甲從灰色洗成了淺灰色,又從淺灰色洗成了乳白色,伴隨他走完了一生;他待人和藹,總是笑容滿面,即便對惡意中傷他的“異己”也能坦然面對,但對有“異見”和破壞文物古建的行為,卻橫眉立目,甚至不惜“自毀形象”上街“游行示威”。
在業內和知情者眼中,羅哲文的名字早已和他的事業融合在一起,即便沒有勒名于石,依舊能夠充盈百代。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羅哲文只是一個名字。或許直到他們身邊的古建遺跡命運堪虞時,他們才會意識到這個名字是多么的真切與貼近,多么的重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