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臺坐落在終南山麓,位于陜西省周至縣境內,在歷史上是逸人羽士的隱居之處,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素有“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稱,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
相傳,樓觀臺是周代函谷關令尹喜的故居。尹喜在這里結草為樓,以為觀景望氣之所,所以名為草樓觀。當年,老子由楚地西來秦國,周至縣令尹喜就懇請他到草樓觀,在此著《道德經》以傳后世。
在老子說經臺處,有一石刻楹聯:“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巒朝紫府;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啟玄門”。除此之外,還有不少遺跡勝景:煉丹爐、仰天池、棲真亭,都是老子說經布道之處。還有歷代遺留的碑石70多通,如唐歐陽詢所書《大唐宗圣觀記》,元趙子昂的隸書《上善池》等等,都是彌足珍貴的文物。
從講經臺沿著山脊,直達山頂,建有一座道觀,是人們朝拜的大殿。這里環境清幽,是為樓觀臺的中心,海拔在860米以上,南依秦嶺,北瞰渭水,層巒疊嶂,茂林修竹,頗得仙山之靈氣。樓觀竹林,歷史悠遠,早在西漢時,司馬遷《史記》中就有“渭川千畝竹,以周至為盛”的記載。
環顧四野,幾萬畝竹林一如無邊無際的大海,莽莽蒼蒼,一座座山頭極富動感地梯次展開,濃淡相間,青蔥無比似有進入仙境之感。千姿百態的竹子,美麗而歡欣地生長著,靈魂即是裸著的身體,身體即是裸著的靈魂,各自以其蓬勃的生命,組成了一個生機盎然的森林。這里,沒有虛偽,沒有猥瑣,沒有扭曲,沒有壓抑,當然也沒有暴力與殘殺。中國歷代騷人墨客愿與竹子為伍,其大部分原因也許就在此吧。這里生命平等地相愛著、成長著,不分圣俗,甚至連死亡都是那樣的美好。青翠的葉子黃了落了,那就黃吧落吧,更多的新葉正在發生;老了的根枯了死了,那就枯吧死吧,新的根干正吐著芬芳。一桿老死的竹木,靜靜躺在山坡上,沒誰因其碩大而為它立一個碑寫個傳什么的。死亡竟是這樣的平靜而美麗。
吐納慣了城市的污濁空氣,今日才感到吸吮這醍醐般純凈的空氣的美妙。這是一種從里到外的沐浴,是一次暢志凝神的溝通。明知幾小時后,還要回到一個小單位,會到擠滿著謀生者的城市里,但我還是懷著感激之情與渾樸的大自然作著忘情的交流,沉重的名利感、富貴感、生死感等等,這些所謂人生重大關節,一時間顯得是那樣地無足輕重,一種悲憫、一種解脫、一種釋然、一種歡暢,泉水般從心頭洇向全身。
老子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在這種與大自然的交流中感悟到的嗎?大自然不經意的一顰一笑,便會是無與倫比的杰作。一幅幅中外名畫,一部部中外名著,一尊尊驚世名雕,無不因為擷取著大自然的神韻而長久流傳;但是,又因為是人有意為之,又都無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永恒。
此時,我才真正明白了劉禹錫游九華山而發生出“奇峰一見驚魂魄”之句的美妙含義了。